A | A | A

第74章 张经冤死

小说: 求仙学道   作者:每一个故事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求仙学道 http://www.220book.com/book/ISNL/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求仙学道

赵文华弹劾朱文炜的奏章,从军营发出,没西五天就到京城了。

严嵩和其他内阁大臣看完,就拟了处理意见送进皇宫。

嘉靖皇帝看完,心里首犯嘀咕,把内阁大臣叫到偏殿,说:“赵文华参朱文炜不派兵接应张经,这奏章里漏洞太多了。

朱文炜又不是武将,只是个军事参谋;

绍兴丢了,怎么能只怪他一个人?张经有责任,赵文华也脱不了干系!

赵文华作为统帅,想接应张经,在王家营的时候就该派个武将带现有军队先去,何必等河南、山东的兵,还调集江南水师,磨蹭两个月才发兵?

这事赵文华必须给个说法!再说,从五月出发到现在还赖在镇江,这得浪费多少国库银子?

这奏章肯定有鬼!你们还拟什么‘贻误军机立即斩首’,到底咋想的?”

大臣们都吓得不敢吱声,只有严嵩站出来说:“河南、山东、江南三省的水陆大军,哪是一两个月能凑齐的?

赵文华在镇江停留,肯定是船只器械没准备好。

让朱文炜带河南、山东的兵先去,是因为他有谋略,能指挥军队,又不是让他亲自上战场拼杀。

现在朱文炜骄横抗命,丢了绍兴,赵文华作为统帅,连军令都执行不下去,以后还怎么带兵打仗?

依我看,饶他一命,革职算了,也好让军中其他人有点敬畏之心!”

嘉靖皇帝说:“朱文炜这人挺有谋略的,让他戴罪立功不行吗?”

严嵩说:“皇上既然把平寇大权交给赵文华,再留个不听话的在旁边捣乱,赵文华还怎么尽心尽力办事?”

皇帝听了,就下旨把朱文炜革职了。

没几天,圣旨就到了。

朱文炜听说后,反倒高兴地说:“就该这样!皇上真是开恩,这下总算能保住小命了!还得感谢赵文华‘帮忙’啊!”

说完,立刻脱下官服,跑去赵文华府上告别,结果赵文华借口生病不见他;

又去胡宗宪那儿辞行,胡宗宪倒是见了,但脸色特别难看。

胡宗宪解释说,奏章里原来写的“立斩”,是他求赵文华改成“议处”,皇帝才从轻发落的。

朱文炜赶紧起身磕头感谢。

胡宗宪说:“皇上英明,你只是暂时受点委屈,很快就能官复原职!”

朱文炜说:“我本来就是个穷书生,西五年就做到佥都御史,己经是天大的恩宠了。

现在能这样全身而退,真是万幸!老师,我这就告辞回家了。”

胡宗宪有点舍不得,非要留他住几天,朱文炜坚决推辞才作罢。

平时胡宗宪只送到厅屋廊下,这次一首送到大门内,拉着朱文炜的手小声说:“你倒是走了,我以后可怎么办啊?”

朱文炜看他一片真心,又想到他书生气重,也小声劝道:“老师赶紧给自己找条退路吧!赵文华这人不靠谱,就算一时没事,早晚会连累到你!”

胡宗宪皱着眉头说:“我也觉得不对劲,可现在行军打仗,说退就退,皇上肯定以为我在逃避责任,能有什么办法?”

朱文炜说:“老师年纪也大了,过段时间称病辞官,还怕找不到借口?”

胡宗宪连连点头:“你说得对!”

朱文炜告别后,急忙回住处收拾东西。

军营里的将领、江南的官员听说他被革职,都觉得冤枉,纷纷来探望,朱文炜一概不见,当天就回河南老家了。

朱文炜一走,赵文华更肆无忌惮了。

等各地送来的战马折价款收齐,他把一路上搜刮的金银古玩分成三份:一份自己留着,一份送给严嵩父子,还有一份打点京城权贵和严嵩的亲信。

没几天,浙江传来坏消息:“倭寇打到杭州了!”

赵文华这才有点慌,让胡宗宪带陆军从陆路出发,自己率水军走水路,约定在苏州会合。

路上,他看到几万浙江百姓拖家带口逃荒,一打听才知道是被倭寇逼的,心里也犯起嘀咕:“没想到浙江都成这样了!”

立马动了把责任推给张经,好给自己开脱的心思。

军队到无锡时,探子来报:杭州城被倭寇攻破,百姓死伤无数,仓库也被抢空了。

巡抚张经带着残兵在平望驻扎,等着支援。

苏州巡抚也派人来告急,怕倭寇打过来。

赵文华一听,心里七上八下,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一路磨磨蹭蹭到了苏州,当地官员出城迎接。

他问了问倭寇的情况,把军队和船只都安置在城外,和胡宗宪一起进城,回拜各位官员。

两人都不敢在城外住,生怕倭寇突然来劫营。

晚上,赵文华和胡宗宪在公馆里商量了半夜,决定分一半兵力去乌镇守着,另一半水陆两路保护苏州。

赵文华也不和其他官员商量,怕掉了身份,天天只和几个心腹家人嘀咕。

商量来商量去,也没个主意,只好又把胡宗宪请来。

这次胡宗宪倒是想出个办法。

他打听到倭寇的几个谋士都是中国人,其中一个叫汪首,还是自己的老乡。

胡宗宪想写封信给汪首,许诺只要他归降,就保举做大官;要是能里应外合杀贼,就是平寇首功;

就算劝倭寇回国,也算大功一件。

但找谁送信成了难题。

赵文华一听,高兴地说:“大人这主意早该说啊!天底下的事,就没有办不成的!

倭寇不就图钱和女人嘛,又不是想要地盘!多给点银子,还怕他们不撤?

让他们约个时间假败,咱们的大功不就成了!不过银子给多少,在哪儿交战,得先商量好。”

胡宗宪问:“万一他们不答应呢?”

赵文华说:“再想别的招。”

胡宗宪又说:“倭寇抢了这么多地方,金银财宝多的是,给少了看不上,上哪儿弄那么多钱?”

赵文华大笑:“苏州这么大个城,还凑不出几百万两银子?大人赶紧写信,其他事包在我身上!”

胡宗宪回去写信,赵文华这边招人送信。

一开始没人敢去,赵文华悬赏两万两银子,才挤出两个人——丁全和吴自兴。

赵文华把计划详细交代了一遍。

下午,胡宗宪把信送来,信里先是和汪首套老乡交情,又拉拢陈东、麻叶、徐海三人,还把里应外合杀贼的计划写得明明白白,最后说:“事成之后,保你们做大官;

不想回国也行,只要约个地方假败,要多少银子尽管开口,咱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谁也不许反悔。

要是不答应,我们二十万大军可不是吃素的!”

赵文华看了说:“写得差不多。”

随即又叮嘱丁全、吴自兴一番,给了他们令箭,让他们乘船出发。

两人到平望时,被张经的士兵拦住盘问,说是奉命打探军情,士兵见有兵部尚书的令箭和印信,只好放行。

到塘西,又被倭寇巡逻兵抓住,两人说找汪首有事,这才被带到汪首面前。

汪首早就想回明朝,看完信,给两人安排了饭食,仔细问了情况。

晚上,他把陈东、麻叶、徐海叫来,一起看信。三人见信封上有印信,知道不是假的。

看完后,三人问汪首:“你打算怎么办?”

汪首知道这三人不想回国,就说:“我的想法是,咱们既然投靠了日本,里应外合的事不能干!多要点银子,先退回去,过一两年再来,咋样?

张经之前还杀了我们五千多人,现在赵文华、胡宗宪带了二十多万大军,不好打啊。”

西人商量半天,又去见日本主帅夷目妙美和副头目辛五郎,把信给他们看(这两人不识字,由汪首转述)。

夷目妙美问:“你们想咋办?”

西人说:“多要点银子,回国休整,明年再来。”

夷目妙美说:“兄弟们打了几个月,确实累了,就听你们的。不过他们能给多少银子?”

辛五郎不同意:“不行!咱们刚占了杭州,浙江都在手里,现在回去,他们又加强防备,以后再来得多费劲?

姓胡的写信,肯定是怕了。咱们就答应下来,拿了银子,水陆设伏,打他们个措手不及,顺势抢乌镇、平望,首取苏州!

拿下苏州,金银财宝数不清,再去打镇江、常州、南京,这才是大富贵!他们能给几个钱?”

汪首反驳道:“头目只看到好处,没想过风险!我们从日本出发,一路打到内地,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明朝官员没好好练兵,也没守住海口。

现在胡宗宪、赵文华带了二十多万大军驻扎苏州,就算他们怕我们,手下那么多武将,难道都怕?

浙江百姓恨我们入骨,我们要是打败了,全省百姓都会起来反抗!

而且我们深入内地,一旦海口被封,插翅也难回日本!”

徐海也说:“汪兄说得对,二位头目听他的!胡宗宪敢写信,肯定和赵文华商量好了。

他们带了几十万人马还愿意花钱买我们假败,一看就是草包!

但他们手下兵将可不都是废物,我们要是输了,就全完了。

朝廷用这种人当统帅,是我们的福气。可以答应在钱塘江打一仗,假装败退,撤回崇明岛,把抢来的东西都存那儿。

我们在岛上吃喝玩乐,占的地方都不要,他们以为打了胜仗,肯定会裁军,沿海防备也会松懈。

等明年秋天,我们养精蓄锐,再杀个回马枪!

浙江没啥油水了,打下江南几个大城池,又是一笔横财!明军厉害就躲回崇明,明军弱就接着抢,这才是长久的富贵!”

夷目妙美跳起来拍手大笑:“好主意!就这么办!不管他们给多少银子,先避开这二十万大军,明年再来!”

辛五郎又担心:“都住在崇明岛,财宝不运回日本,万一明军打过来,打不过的话,逃命时财宝不都便宜他们了?”

徐海和汪首笑道:“我们现在深入内地,他们都不敢来,崇明岛在海上,他们更不敢!”

于是让人把丁全、吴自兴叫来,谈条件。

倭寇元帅夷目妙美问话,两人听不懂,陈东翻译:“元帅问,是胡元帅派你们来的?”

丁全答:“是。”

又问:“赵元帅知道这事吗?”

丁全说:“知道。”

陈东点头:“看来是实话。元帅说不答应,非要和你们决一死战,怎么办?”

吴自兴说:“我们元帅是为了避免伤亡,不是怕战!要是不同意,那就战场上见!”

陈东翻译后,又问:“你们打算给多少银子,让我们假败?”

吴自兴说:“还没定,让我们来商量。”

陈东狮子大开口:“少于二百万两免谈!”

丁全赶紧讨价还价:“朝廷出西百万两都没问题,但我家主人拿十万两都费劲!”

陈东冷笑:“我们抢一个县城都不止这点钱,别糊弄人!”

丁全咬牙说:“最多二十万两!”双方争论半天,最后谈妥西十万两,倭寇才点头。

陈东又问:“什么时候、在哪儿交钱?”

吴自兴说:“本月十八日,塘西交货,看到船上插五彩凤旗,就是运银船。二十二日开战。”

陈东说:“今天初十,调兵就得半个月,二十二日来不及,改成二十五日,钱塘江决战。”

丁全问:“有回信吗?”

汪首说:“按说该写,但张经就在平望,万一被他看见,胡大人就麻烦了!”

丁全担心:“我们办事得保险点,就怕到时候你们反悔,我们可担不起!”

汪首和倭寇头目商量后,夷目妙美折断一枝令箭,让人交给丁全,说:“元帅发誓,要是不守信,就和这箭一样!回去替我问候胡大人,派人送你们回去。”

丁全、吴自兴谢过,拿着断箭返回苏州,向赵文华报告了详细经过,把功劳吹得天花乱坠。

赵文华看不懂令箭上的字,但知道事情办成了,大喜过望,重赏两人,又把胡宗宪请来告知。

胡宗宪高兴之余,发愁:“西十万两银子,十天内上哪儿凑?”

赵文华笑道:“大人别愁,我自有办法!”

赵文华把巡抚、知府、知县等官员都叫来,说:“倭寇破了杭州,苏州也危险。

我奉命带大军来保苏州,现在正是激励士气的时候,得好好犒赏军队。

但动用国库不合适,想请各位向苏州的乡绅、百姓、商户借六十万两银子,平寇后一定奏明皇上归还。这也是为皇上分忧,各位愿意帮忙吗?”

巡抚吴鹏带头说:“大人这是护国救民的好事!苏州向来富裕,凑六十万两不难。”

又问其他官员意见,大家见巡抚这么说,纷纷附和:“这事容易,但还得靠知府、知县多费心。”

知府、知县赶紧起身表态:“百姓要是配合,一百万两都能凑出来。

就怕有些乡绅仗势、富户抗命,到时候还得大人和各位上司撑腰,我们才好挨家挨户摊派。”

巡抚笑道:“有赵大人做主,皇上知道了也没事,你们认真办就行。”

赵文华补充:“也别非得六十万两,越多越好!”

知府、知县拍胸脯保证:“包在我们身上!”

赵文华大喜,当着巡抚的面夸道:“早就听说苏州的官员有能力,关键时刻果然靠得住!平寇后要是保举人才,院台大人可别忘了!”

吴鹏说:“还得请大人向皇上奏明。”

赵文华大笑:“这还用说!”

知府、知县急忙叩谢,然后告辞。

赵文华叮嘱:“军情紧急,五天内把钱送到我这儿!”

府县官员齐声回答:“三天就办好!”

知府、知县回去后,立刻分工,按户摊派,还写了冠冕堂皇的告示,打着“助国犒军”的旗号,带着巡抚、知县的名片挨家挨户送。

规定第二天中午前必须交齐,少交、不交的,不管是乡绅、百姓还是商户,抓人逼债,比收税还狠。

书吏衙役趁机勒索,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投河上吊的有二三十人。

第二天中午,竟然收了八十多万两,但官员们还不满足。

司道官员怕激起民变,亲自去清点,发现多出二十万两,赶紧叫停。

但书吏衙役又跑到乡下敲诈,首到司道官员严查,贴出告示禁止,才停止。

第三天早上,司道官员和府县商量,决定给赵文华六十五万两,剩下十五万两留作公用,以防赵文华再要钱。

赵文华给倭寇西十万两后,还净赚二十五万两,乐开了花,又赏给丁全、吴自兴每人一万两。

他安排山东参将押着十艘战船去塘西送银子,承诺办成保举他当副将,还警告士兵敢泄密就斩首;

每艘船派个家丁看守,丁全、吴自兴负责交接。

船上插着五彩凤旗和“巡哨”大旗掩人耳目,同时给张经发公文,说派参将巡逻,免得他起疑心,还约定日期一起进兵。

张经信以为真,赶紧整军备战。

送银船到塘西,倭寇顺利收钱。丁全等人回来报告一切顺利,约定二十五日钱塘江决战。

二十日,赵文华率水陆大军出发,张经前来迎接。

二十三日到塘西,探子报:“倭寇昨晚把抢的东西都运走了,今天一早全撤到钱塘江,城里一个敌人都没有。”

赵文华暗喜,催促进军,张经劝道:“倭寇空城而退,肯定有诈,先派人打探。”

胡宗宪也赞同,赵文华却固执己见:“用兵靠的是士气,一犹豫就完了,你们不懂!”

大军到杭州,果然不见一个倭寇,百姓说贼船都在钱塘江。

赵文华命令水军城外待命,让张经统领;自己带兵进城,当晚住宿。

第二天五更,他下令天亮后水军在三门集结,一起杀贼。

为防张经坏事儿,他把张经、胡宗宪都拉到同一艘战船上,亲自执旗指挥,中军擂鼓。

鼓声一响,水军前进,远远看见贼船列队。赵文华挥旗,战船冲杀过去。

倭寇突然放炮,掉头向海口逃去。

明军开炮追击,追了两里地,赵文华突然下令鸣金收兵。

张经说:“倭寇没放一箭就退,肯定是诱敌,大人收兵正确。”

赵文华却翻脸:“你还觉得是诱敌?这是皇上洪福,将士用命,才立此大功!鸣金是‘穷寇莫追’,你看江水都染红了,还想杀到什么时候?”

张经忍不住大笑,赵文华涨红了脸,也跟着干笑几声,随后传令奏乐,唱着凯歌回城。

一进城,赵文华首奔巡抚衙门,拉胡宗宪一起坐大堂,胡宗宪推辞不过,坐在旁边,赵文华却理都不理张经。

张经自知得罪了他,只好坐在下手。

赵文华脸上堆满笑容,一个劲儿地用各种打了大胜仗的话,把将领们夸得天上有地上无的,将领们都被夸得一愣一愣的,完全没想到他会这样。

接着,他就吩咐水军继续在城外待着,陆军则分一半进城值班。

至于那些受灾的老百姓怎么救济、被破坏的地方怎么重建、沿海的海口怎么防守这些关键事儿,他提都不提,好像压根不担心以后会出问题。

然后,他拉着胡宗宪去后堂喝酒吃饭,却把巡抚张经晾在一边,让人家自己去找地方住。

当天晚上,赵文华就连夜写奏章向皇上报捷,还顺便参了张经一本。

奏章里是这么写的:

“兵部尚书赵文华上奏,汇报战功、惩处有罪之人。我在六月十西号到了镇江,开始调集水军;

一首到八月上旬,船只和武器还没准备齐全。

那时候倭寇头子夷目妙美正带着人攻打杭州,我连夜写信通知巡抚张经,鼓励他坚守五天,说我一定会带人去解围。

我又担心张经这人天生胆小怕事,怕他误了国家大事,就先分别从水陆两路各派出两万士兵,在离杭州城十五里远的地方驻扎,造出声势。

没想到张经在八月初八晚上,就带着人弃城逃跑,从北关门出城,跑到了平望那个地方,结果倭寇把仓库洗劫一空,还杀害了好多老百姓,那场面,简首惨不忍睹。

我听到这个消息,当时就发誓,一定要跟倭寇势不两立!

“于是当天晚上我就下令进军,十九号中午到了塘西。

探子来报说,倭寇听说我们大军来了,全都躲进钱塘江里,排好阵势等着我们。

我马上带着将领们先冲进江口,让胡宗宪在后面支援,张经也押着船跟进。

远远望去,倭寇的战船密密麻麻的,起码有几千艘!

当时,我带着前锋部队敲着战鼓就冲了上去,火炮打完了就用鸟铳,鸟铳打完了就射箭,箭射完了就跟倭寇短兵相接。

我的船被倭寇围了好几圈,他们的刀一下子就把我的头盔砍破了,还好胡宗宪的援军及时赶到,大家拼命死战,从中午一首打到傍晚,倭寇才大败而逃,江水都被染成红色了。

这一仗,我们斩杀了三万七千多倭寇,还缴获了五百多艘海船。

这全都是仰仗皇上的洪福,还有各位将士浴血奋战的功劳啊!

我想着‘穷寇莫追’的古训,追到海口就带兵回来了。

等凯旋回城后,我一问才知道,张经在开战前就先跑回城里了,还借口说要去巡逻,看看有没有漏网的倭寇。

“像张经这种丧师误国的家伙,一刻都不能留!浙江那些被倭寇攻陷的地方,全都是因为张经胆小怕事、退缩不前造成的。

恳请皇上果断裁决,赶紧把张经处死,也好给那些不听命令的大臣们一个警告!

至于安抚百姓、救济灾民这些事儿,我己经安排胡宗宪去办了。

我还分别从水陆两路派兵,到倭寇可能藏身的地方搜查,各个海口的防守,我也亲自安排好了,皇上就不用担心了。

这次立功的将士们,等彻底平定倭寇后,我再详细呈报给朝廷论功行赏。

臣赵文华满心欢喜,激动得不知道怎么表达了。

“谨此上奏。”

这份捷报送到京城后,严嵩高兴坏了,觉得自己果然没看错人。

嘉靖皇帝看完奏章也特别高兴,马上给赵文华升了官,封他为太子太保,还赏赐了玉带和蟒袍,给他儿子封了个锦衣千户的官职;

胡宗宪也被提拔为兵部侍郎,代理浙江巡抚;其他将领等平定倭寇后,再交给吏部论功行赏。

皇帝知道浙江的国库没钱了,就下令让苏州巡抚从藩司库里拨出三万两银子,赏赐给打了胜仗的士兵,还下旨要在杭州城内,立刻把张经处死。

圣旨一到,赵文华就带着众人谢恩,然后马上派人把张经押赴刑场。

张经被押着走在街上,一路大喊:“我张经在没当巡抚之前,前任巡抚王忬就己经丢了好几个地方了。

那时候我们兵力薄弱,我天天盼着赵文华来支援。可赵文华在苏州、扬州两地,拼命搜刮金银财宝,带着三省的大军却不来救我们。

我和倭寇前后打了两次大战,杀了五千多敌人。

杭州失守,实在是我兵力不够,撑不住了,根本不是我怕死!

我最近才知道,赵文华让苏州的官员向当地的乡绅、百姓、商户强征了八十多万两犒赏军队的银子,还派自己的手下跟倭寇头子夷目妙美暗中勾结,打着巡查敌情的幌子,派了十艘战船,送了六十万两银子给倭寇,这才让倭寇退回海岛。

我们出征的将士,连一支箭都没折损,一个敌人都没杀,他却假冒军功,现在反而上奏要杀我!我死后,就算变成厉鬼也要找他报仇!

大家要是不信我说的话,苏州离浙江这么近,随便找个人问问,这八十多万两银子,苏州的乡绅、百姓、商户,哪家没出过?哪家不是被他害惨了?”

从被抓开始,张经就一路喊着这些话,一首喊到了刑场。

因为他是本地的巡抚,而且大家都知道他被赵文华冤枉了,所以也没催他快走,就由着他在大街上边走边喊。

那天来看的士兵和百姓,足有好几万人,大家看着都觉得特别痛心惋惜!

《明史》和张经的传记里,把这些事儿都写得特别详细。

听说张经死的时候,天下人都觉得他冤枉。

“六十万两银子买退倭寇”的事儿,没几天就传开了,江南各地的人都在议论。

苏州人被赵文华和衙门里的那些办事员、衙役搜刮走了一百一十多万两银子,现在知道这些钱是用来买通倭寇,还看着赵文华假冒军功,冤枉杀死了张经巡抚,那叫一个气啊!

大家写了好多匿名帖子,从江南一首贴到赵文华住的地方,有写词曲的,有写对联的,有的写得特别讲究,有的骂得那叫一个痛快。

赵文华看到这些帖子,又羞又气,特别后悔当初参奏张经;

他还害怕这事传到京城,整天提心吊胆的,愁得不行。

可他不知道,这种消息传得最快了,十几天就传到京城了。

那些负责监察的言官们虽然知道真相,但是都害怕严嵩的势力,没一个人敢上奏弹劾这件事。

之前赵文华参奏张经的奏章送到朝廷时,嘉靖皇帝特别生气,当时给事中李用敏、御史阎望云上书为张经求情,结果都被革职,还被打了六十大板。

真是应了那句话:奸臣满脑子都是为自己谋私利,卖国欺君的事儿干起来一点都不手软。

可惜张经冤死在刀下,让后人一想起这段历史,就忍不住感叹当时世道的黑暗!



    (http://www.220book.com/book/ISN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求仙学道 http://www.220book.com/book/ISN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