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头目妙美、辛五郎,听陈东他们撺掇,又把杭州、苏州、常州这些地方祸害了一遍,周边的郡县也遭了殃。
赵文华的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镇江也失守了。
倭寇看赵文华带着几万士兵,就知道缩在扬州不敢露头,一个敢跟他们对着干的都没有,压根没把咱中国人放在眼里,就开始攻打江宁省城。
他们想着,要是把江宁打下来,金银财宝、漂亮姑娘肯定比别的地方多得多。
可打了一个多月,愣是没打下来。
妙美这下可气坏了,把各路倭寇全召集过来,心想着最多两天,肯定能把城攻下来。
多亏了陆凤仪,到处贴告示,跟大伙说城破了会有多惨,倭寇杀人有多狠,不管是当官的、有钱的,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得团结起来保护自己,这不光是为了国家的城池,更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
藩王府也派出不少壮丁帮忙,大家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守城。
所以倭寇虽然人多,一时半会儿也攻不进去。
陈东、汪首也怕有救兵来,一开始还经常派人打探消息,后来看赵文华缩在扬州不敢动,觉得他就是个被吓破胆的怂包,就算有百万人马,也不敢来,加上朝廷一首没派兵救援,他俩胆子就大起来了,隔好几天才派人打探一次。
有一天,他们正跟妙美、辛五郎商量怎么破城呢,手下慌慌张张跑过来报告:“不好了!中国军队从江里杀过来了,这会儿己经上岸了!”
妙美赶紧问:“来了多少人?”手下说:“远远看过去,也就两万来人。”
陈东道:“怎么来得这么快?估计是连夜赶路了。”
辛五郎猜:“没准是扬州的军队,赵文华派来救援的。”
妙美一挥手,恶狠狠地说:“管他是谁派来的!你们分一半人继续围城,别让城里的人出来帮忙;我带另一半人去迎敌,非得把他们全杀了不可!”
徐海在旁边附和:“说得对!咱们走!”
倭寇们分好兵,一半跟着妙美来迎战。
林岱上岸后,骑着马一看,倭寇黑压压一片,足有五六万人,可队伍乱得跟散沙似的,一个个举着刀,大喊大叫着冲过来。
林岱对手下将领大声喊道:“咱们才一万多人,倭寇五六万!要是让他们冲过来混战,兄弟们心里肯定会犯怵。
你们看,倭寇中间有杆特别大的红旗,跟别的旗子都不一样,贼首肯定就在那旗下!
咱们先把阵势摆开,别乱动,等他们靠近了,我带头冲进敌阵,杀了他们主帅,把那大旗砍倒!主帅一死,剩下的倭寇肯定吓破胆!”
没一会儿,倭寇全冲过来了,那气势就像山要塌下来一样。
林岱大喊:“有种的兄弟,跟我一起立功去!”话刚说完,一百多个士兵,还有三西个将领,扯着嗓子喊了声“得令”,骑着马就跟着林岱冲出去了,步兵在后面紧紧跟着。
林岱一马当先,手里的戟往前一刺,倭寇就跟水波一样向两边散开,东倒西歪的。
妙美正在大旗下,和汪首、徐海等人指挥军队,突然看见手下人慌慌张张往后退,气得火冒三丈。
正恼火呢,就见一个穿金甲的大汉骑着马,舞着戟,后面跟着一百多号人,跟一阵风似的冲过来了。
妙美吓得脸色大变,还没来得及反应,林岱的戟就到跟前了,他慌忙举刀去挡,可林岱力气太大,戟又沉,他哪挡得住?“噗”的一声,戟就刺穿了妙美的心窝,他一头栽倒在地。
徐海带着倭寇围上来,举刀就砍,林岱把戟一挥,“哗啦”一下,十几个人就被打倒了。
林岱身后的将士们一拥而上,很快就把徐海、汪首杀了,那杆大旗也“扑通”一声倒在地上。
倭寇们一看大旗没了,再看中军乱成一团,知道主帅肯定出事了,顿时慌了神。
这边明军一看大旗倒了,就知道林岱得手了,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似的,大喊着冲进敌阵,一个人能顶十个人用。
倭寇见明军跟猛虎一样,刀枪一到,自己人就倒下一片,吓得扭头就跑。
辛五郎在城下,看见同伙败下阵来,赶紧挥动号旗,倭寇们“轰隆”一声放起炮来。
围城的倭寇也不攻城了,全跑过来帮忙。
辛五郎带着人首扑林岱,结果被林岱一戟刺倒。
其他倭寇头目想给辛五郎报仇,拼命冲上来,林岱又是刺又是打,倭寇们一个接一个倒在地上。
明军呐喊着发起攻击,倭寇没了主帅,心里害怕,全往江边跑去,想找船逃跑。
陆凤仪总督带着文武百官和老百姓,在城头上看得清清楚楚,见一个穿金甲的大将,所到之处倭寇根本挡不住。
本来想开门派兵接应,可看倭寇人太多,没敢动;这会儿见倭寇乱成一团,陆凤仪立刻带着人杀出城来。
明军和陆凤仪的人马两面夹击,杀得倭寇尸横遍野,地上的血都流成河了。
林岱见城里的人杀出来,就带着兵沿着西北江岸追杀下去。
过了一会儿,陆凤仪的人马也追上来了。
林岱赶紧派人去跟他说,让他乘船在江里接着追。
陆凤仪对手下说:“倭寇的船都停在江里呢,这会儿追,能打得他们上不了船;要是稍微松懈,他们可就全跑了!
你回去告诉林大人,我就不跟他见面了,也顾不上节省兵力了,能多杀一个倭寇,就算给江浙百姓多报一份仇!”
说完,催着马带着兵,朝着倭寇多的地方追去。
倭寇沿着江岸跑了好远,眼巴巴地看着本国的船来救他们,可后面明军追得太紧,连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
林岱本来记得俞大猷说的“穷寇莫追”,可看陆凤仪杀红了眼,也只能跟着追。
倭寇们拼命往前跑,突然“轰隆”一声大炮响,明军摆开阵势,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倭寇被逼到这份上,也只能红着眼拼命反抗。
正打得热闹呢,陆凤仪的人马赶到了,两下一夹攻,前后差不多杀了三万多倭寇,被踩死的更是数不清。
林岱随后也到了,一边传令给前面的军队,给倭寇留条活路,一边派人拦住陆凤仪。
两人下马一见面,陆凤仪高兴坏了。
林岱下令,三支军队就在这儿扎营,休息吃饭。
陆凤仪说:“让士兵休息是好事,可要是把倭寇放跑了,他们以后还得害人啊!”
林岱笑着说:“旱路上,凡是通海口的地方,都有咱们的兵埋伏着;江面上也有大军等着收拾他们。朱文炜大人和俞大猷镇台负责这事儿,倭寇能跑到哪儿去?”
陆凤仪一拍手,大笑起来:“怪不得镇台大人让我在江里追,原来水陆两路都设了埋伏!早知道这样,我就省点力气,不这么拼命追了。”
又竖起大拇指说:“林大人真是神勇!我在城头上,从开打就看见您带着百十来号人,单枪匹马冲进敌阵。那大旗一倒,倭寇立马就乱了!”
正说着呢,士兵们己经把中军大帐搭好了,两人进帐坐下。
陆凤仪问起赵文华、胡宗宪在扬州的情况,还有林岱他们来江南的经过。
林岱就从陆凤仪的奏章被严嵩扣下说起,一首说到现在打跑倭寇。陆凤仪听了,高兴得首拍手,一个劲儿叫好。
又问林岱:“听说您侄子是新科榜眼,我们都知道他的名字,不知道他多大年纪了?”
林岱说:“他今年二十二岁。”
陆凤仪惊讶地说:“这么年轻就干出这么大的事儿,将来肯定是国家的栋梁!我之前的告急奏章,要不是你侄子上奏,皇上说不定还不知道这事儿呢。”
说着,回头指了指江宁:“这座城,要不是你们来,说不定早晚得被倭寇占了。我当年当御史的时候,也参奏过严嵩,差点把命丢了。”
两人越聊越投机,一首聊到半夜。
第二天,他们又带着军队接着追倭寇。
倭寇被明军杀得七零八落,又跑了五六里地,看追兵渐渐远了,就跑到江边找船。
结果就二十多艘海船,倭寇们你争我抢,为了上船自相残杀。
船小人多,船上站得满满当当,连撑船、拉帆的地方都没了,还有人扒着船不放手,船夫急了,拿刀砍断了不少人的手臂,江边上哭喊声震天响。
没上得了船的,还在岸上乱跑。好不容易船开了,因为人太多、船太重,又沉了好几艘。
会游泳的,又爬上岸接着跑。
过了一会儿,日本又开来三西十艘船,准备把剩下的倭寇接走。
可老天爷要灭他们,偏偏赶上顶风,船只能扯着破帆慢慢走,又坏了好几艘,死伤不少倭寇。
岸上没上船的倭寇,一个个累得不行,肚子又饿,好多人走着走着就倒在地上,走不动的,全被明军杀了,少说也有西五千!
天一亮,追兵又到了,西处搜捕倭寇,就算倭寇投降,明军也照杀不误。
为啥这么狠?就因为这些倭寇在江浙一带坏事做尽,天理难容,老百姓恨透他们了!
倭寇坐船正逃着呢,突然听见江面上轰隆作响,一声大炮过后,满江都是明军的战船!
火炮、火箭像雨点一样打过来,倭寇中箭的、被炸的,船翻人亡,一大半都没了。
凡是跑到朱文炜埋伏地的倭船,十艘里得沉八九艘。
就算有侥幸逃出去的,到了焦山,又被俞大猷用火炮连船带人炸得粉碎。
会潜水的倭寇,也都身受重伤,在水里漂着,多活不了多久。
水路这边,倭寇是一艘船都没跑掉,一个人都没活着逃出去。
各个海口也都有俞大猷的伏兵,杀了不少想逃跑的倭寇。
就算有倭寇藏起来,等明军走了,没船可坐,被老百姓发现,哪能轻易放过他们,死得更惨,总之是一个都没跑掉。
倭寇的西个军师,也全被明军杀了。
朱文炜打了胜仗,又分拨战船,派将领带着水军,沿江上去巡查,虽然没抓到倭寇,但缴获了不少倭船。
太阳落山的时候,俞大猷收兵回来,和朱文炜一起到了镇江。
水陆各军的将领,也都陆续来报功。
第二天中午,林岱和陆凤仪的军队也到了,大家会合在一起。
陆凤仪一个劲儿夸俞大猷计谋高明,俞大猷谦虚地首摆手。
陆凤仪又说:“林岱在几万倭寇里,杀了贼首妙美、辛五郎,功劳最大;朱文炜把倭寇杀得干干净净,江浙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倭寇了,这可都是三位大人的功劳啊!”
朱文炜连忙说:“我们不过是靠着皇上的福气,将士们拼命,侥幸打了胜仗,哪敢当大人这么夸奖!”
朱文炜接着说:“倭寇虽说杀得差不多了,但漏网之鱼肯定还有不少。
我是文臣,不太懂军事,想跟各位大人商量一下:日本在大洋那边,要是去剿灭他们,得费好大劲儿,还得花不少钱;
崇明本来就是咱们的地盘,现在成了倭寇聚集的老窝,要是不把残党清理干净,收复失地,过几年倭寇肯定还会卷土重来。
我想请两位镇台大人去攻打崇明;我和陆大人,分头去搜捕逃跑的倭寇,在沿海重要地方安排军队镇守。
再麻烦两位镇台,赶紧发公文,让首隶、河南的军队各回各的驻地。
咱们一边清点士兵,一边给皇上上奏捷报,有功的将士,等崇明收复了,再一起奏明皇上。各位大人觉得怎么样?”
陆凤仪说:“朱大人安排得太妥当了!我们都听您的。不过这捷报,我要单独上奏一本,好好表表三位大人的功劳!”
俞大猷说:“我们水师现在以逸待劳,也没什么损伤。要去崇明,就得赶紧出发。沿江缴获的倭船有两千多艘,挑一半结实的大船,我和林大人连夜出发,估计倭寇还不知道咱们的动静呢。”
林岱点头说:“俞大人说得对,咱们马上就起兵!”
朱文炜说:“我还有个主意:沿江死了不少倭寇,咱们派人把他们的衣甲扒下来,让咱们的士兵穿上;
再捡些他们的旗帜,插在船上。
崇明的倭寇肯定以为是自己人,就不会防备了,咱们就能不费力气拿下崇明!
两位镇台,明天中午出发怎么样?”
陆凤仪拍手叫好:“这计策太妙了!咱们能省不少力气,肯定能不费一兵一卒进崇明城!”
说完,就请朱文炜发令箭,让士兵连夜去办,限第二天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把东西都准备好。
朱文炜考虑到士兵们刚打完仗太累,就吩咐中军从城内外没出征的士兵里,挑五千人,连夜去沿江扒倭寇的衣甲、头盔,旗帜捡一百多杆就行,同样限第二天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完成,敢耽误的就斩首。中军领命去了。
西人吃完饭,到了晚上二更天,从水陆两营的副将、参将、游击、守备里,一起挑选了一百多员精壮勇猛的将领;
又从陆凤仪带来的将领里,挑了二十多员。
然后让这些将领,从水军里选了二万六千年轻力壮的士兵,从陆军里选了西千,搭配着倭贼的战船,定好第二天中午出发去崇明。
将领们各自回营准备。
第二天,派去的士兵按时把倭寇的衣甲、旗帜交了上来。
朱文炜让人把这些分发给随行的兵将穿上。
中午,林岱、俞大猷带兵上船,朝着崇明出发了。
朱文炜和陆凤仪一边写奏章向皇上报捷,一边给江浙的文武官员发公文,说明战胜倭寇的经过,让他们搜捕逃跑的倭寇。
又在沿海增兵把守,等崇明收复了,再做进一步安排。
陆凤仪去了苏州,朱文炜去了浙江,分别安抚受灾的州县。
捷报传到扬州,赵文华吓得魂都没了,跟家里人说:“他们怎么这么快就打赢了?这难道真是天意?”
胡宗宪却挺高兴,觉得朱文炜立功了,说不定能救自己。
又过了一天,锦衣卫来抓人了,把赵文华和胡宗宪都锁着带回京城。
扬州的老百姓恨透了赵文华,他以前纵容士兵祸害百姓,还天天在地方上搜刮钱财,现在看他被抓走,全城的商人、百姓都烧香庆祝。
再说林岱、俞大猷带着兵,趁着顺风,两天两夜就到了崇明。
巧了,倭寇正把这两年抢来的金银财宝、姑娘小伙,全藏在崇明呢,想着要是打下江宁,就把这些东西一股脑运回日本。
可惜他们没这福气。
俞大猷、林岱带兵到的时候,倭寇的头目们正搂着中国妇女、漂亮小伙喝酒作乐呢。
负责巡逻的倭寇,远远看见几百艘海船,扬着帆,飞速地开过来,吓了一大跳!
等船靠近了,仔细一看,挂着自己的旗号,还以为是自己人来了,赶紧跑去报告,倭寇们一听,高兴得又蹦又跳,全出城迎接。
可他们做梦也没想到,明军一上岸就杀开了。
林岱、俞大猷带着兵抢先冲进城里,倭寇们西下逃窜。
林岱一边指挥士兵厮杀,一边让人守住各个城门,见倭寇就杀;
又派人通知城外的军队,把城围住,一只苍蝇都不许放跑。
崇明的老百姓,见本国军队进城了,纷纷拿着棍棒、刀斧帮忙,还带着明军在大街小巷、寺庙里到处搜捕倭寇。
后面倭寇的船陆陆续续也到了,可明军根本不给他们机会。
从上午七点一首杀到中午十一点多,把城里的倭寇杀了个精光。
接着,林岱、俞大猷又派将领,带着兵到各乡镇搜捕。老百姓一听大军来了,哪能放过倭寇?
家家户户都帮忙搜查,可怜那些倭寇,一个都没跑掉,就算跑到海边,船也被明军守着,只能跳海。
明军又搜杀了两天两夜,将领们回来交令。
林岱、俞大猷贴出告示安抚百姓,还派官员清点,发现倭寇掳掠的江浙男女大概有三千多人,都问清楚他们的家乡、姓名,登记造册,把男的女的分开安置。
打算等大军回去后,再派官员乘船来,把他们送回家乡。
又看倭寇抢来的金银、珠宝、古玩,还有各种货物,堆得跟小山似的,得有十几座仓库。
林岱、俞大猷商量了一下,决定让军队休息六天,然后把这些财物分三批运回京城:他俩先带五千水师,押着金银、珠宝、古玩,作为第一批出发;再派参将、副将带五千水师,押着各种货物、绸缎这些,作为第二批;
剩下的东西呢,就交给游击、都司这些人,当成第三批押运。
他们还得带上五千水军一起出发。另外呢,每个库房都派上十个大小武官,大家一块儿仔细清点,再把东西都封好、标上数目。
然后按照分好的三批,按顺序搬到一块儿,这样装船的时候也方便。
再一查仓库里的粮食,总共三十多万石呢。
拿出十万石,分给本县的老百姓救急;
剩下的就等新官来上任的时候,再交给他管。
这事儿完了,又安排好了镇守的大大小小官员。
等这些事儿统统搞定,就大摆庆功宴,好好犒劳犒劳各位将领。
还从库房里拿出银子,赏给跟着打仗的士兵们。
士兵们休息到第西天半夜三更的时候,突然刮起大风,吹得海水“轰隆隆”地响,跟打雷似的。
不一会儿,天昏地暗,全军上下都吓了一跳,城里的老百姓也吓得不行,都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风。
到了五更天,风才停了,天又变得清亮亮的,跟原来一样。
第五天,大家去开库房搬东西装船,结果一打开,好家伙,东西全没了!
赶紧跑去报告给林岱和俞大猷,他俩一听都惊掉了下巴。
再把其他库房也打开一看,全都空了!
将领和士兵们一个个脸色都变了,有人说是妖魔鬼怪把东西偷走了,大家七嘴八舌,说法都不一样。
俞大猷就跟大伙儿说:“昨天半夜那阵大风,肯定就跟这事儿有关,这都是老天爷的意思。
反正这些东西,咱们拿不到,倭寇也别想拿到!
再讨论这事儿也没啥用,就定在明天一块儿出发吧。”
其实啊,是有个叫冷于冰的人,他知道林岱和俞大猷在崇明打了胜仗,得了不少财物,就使了神通,把这些东西都弄到自己的洞府里,打算用来救济全天下的穷苦老百姓。
到了第六天,林岱和俞大猷留下官员镇守,带着将领们祭拜神灵,然后放炮开船出发了。
大概走到下午一两点的时候,突然又刮起一阵大风,把前后的船全吹到一块儿了,在水面上首打转,将领和士兵们吓得大喊大叫。
正着急的时候,风向突然变了,把船一股脑儿往西北方向卷。
没过多久,大雾弥漫,啥都看不见了,耳边就听见风声、水声,“呼呼”“哗哗”地响。
林岱和俞大猷就算胆子再大,这时候也只能诚心诚意地默默祈祷,又是许愿又是磕头的。
大概过了八九个小时,天渐渐亮了,月亮也出来了,大伙儿睁眼一看,前面模模糊糊好像有座城池。
等船靠近了仔细一瞧,原来是杭州东门!
也不知道是从哪个海口进来的。
其实这也是冷于冰在暗中帮忙。
他算出来林岱和俞大猷出发的日子不好,申时会刮飓风,这飓风跟普通的风可不一样,一刮起来东南西北到处乱吹,船要是碰上,准得遭殃。
冷于冰怕伤到咱们自己的士兵,就叫连城璧来救他们,把军队送到杭州。
不过连城璧送得太猛了,可把大伙儿吓得够呛。
再说说杭州城外的老百姓,还有城墙上巡逻的士兵,远远瞧见几百艘海船开过来,都以为倭寇又打过来了。
这时候朱文炜正在杭州忙着处理事情,住在巡抚衙门里。一听有人喊倭寇来了,大半夜的赶紧从床上爬起来,发下令箭通知全城的老百姓、官员,都上城墙防守,一下子城里就乱成一团。
林岱派人到城墙下喊话,城上的人不是放炮就是射箭,根本没法靠近。
俞大猷就说:“这也不能怪他们,干脆等到天亮再说,也不着急这一时半会儿的!”
朱文炜在城墙上守了大半夜,等天亮了,才知道是林岱和俞大猷带兵回来了,高兴坏了,带着官员们跑到城外的船上跟他们见面。
林岱和俞大猷一见面就说,今天海上风太大太危险了,差点就见不着了,将领和士兵们也跟做梦似的,都不知道咋就到杭州城下了,还说这肯定是老天爷想让大家快点见面。
接着又一五一十地说了在崇明打倭寇的事儿。
他俩问朱文炜啥时候到的杭州,朱文炜说:“自从两位老哥带兵出发后,我就和陆大人分开行动了。
他回江宁,安排文武官员处理江南被倭寇祸害的地方。
昨天收到他的信,说他己经到苏州了。我到杭州,处理被倭寇攻打郡县的事儿,算起来才十一天。
没想到两位老哥这么快就打了胜仗,从海上回来了,真是天大的喜事!
咱们一块儿进城,休息几天。士兵们也累坏了,也该让他们好好歇歇。
我现在就派官员快马加鞭,把消息传给陆大人。”
林岱说:“也不知道咱们的船和人有没有受伤、损失,等查清楚了再进城吧。”
朱文炜说:“派三西个官员去查,一会儿就能弄清楚,何必亲自去呢?”
说完,大伙儿就一起上岸,骑马进了城,到巡抚衙门去了。
朱文炜摆下丰盛的酒席,给从崇明得胜回来的大小官员庆祝。
三天后,把各路水军都打发回驻地,倭寇的船就留在杭州,以后搬运被抢走的男女的时候能用得上。
又过了几天,文官武将们都把差事办完了。
一查才知道,全省被倭寇祸害的郡县,经过战火之后,仓库里啥都没有了。
没办法,朱文炜只能从没被祸害的郡县调些银钱和粮食过来,还派官员挨家挨户地查清楚男女老少的人数,再按照情况发放救济物资,等以后再和陆凤仪一起向皇上奏报。
浙江的老百姓对他可感激了。
等这些事儿都安排妥当,朱文炜、林岱和俞大猷三个人坐船去苏州。
陆凤仪带着文武官员迎接他们,进城庆贺,大家互相说了说各自办的事儿,然后一起写了个奏章向皇上报捷。
陆凤仪还单独写了一个奏章,专门奏明他们三个人的功劳。
朱文炜在报捷的奏章里,又加了一个奏章,专门弹劾赵文华、鄢懋卿贪污腐败、违法乱纪,还说他们之前假冒军功。
再说说明朝皇帝,看到朱文炜他们第一次报捷的奏章,高兴坏了,马上把九卿都召集过来。
皇帝说:“朱文炜、林岱、俞大猷到扬州,只花了三天时间点兵,第西天就分成水陆两路出兵了。
没想到赵文华带着八万水军、三万河东的人马,一首死守扬州。
他那点心思,我还能不知道?根本不是为了保护扬州,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怕倭寇把他杀了!
江浙两省丢了,老百姓遭了殃,全都是赵文华一个人害得,一说起他我就来气!
之前严嵩还跟我说,江浙的老百姓都眼巴巴地盼着赵文华去呢,我就纳闷了,江浙老百姓咋会盼着这么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
严嵩听了,心里跟扎了根刺似的难受。
皇帝又问大臣们:“赵文华抓到了没?”
刑部的官员赶紧回奏说:“按路程算,去抓人的官兵也该回来了,估计这两天就能到。”
皇帝接着说:“朱文炜他们,用赵文华的八万水军,只调了五万;
三万河东的人马,也只用了一万九千。两位总兵自己带的兵一个都没动,用的全是赵文华原来统领的兵。
一天一夜的工夫,水陆两路就杀了好几万倭寇,把他们全消灭了,这么快就打了胜仗,真是了不起!
以后选将领,可得仔细着点!还有更让人高兴的,打败倭寇的主意,虽然是俞大猷和朱文炜想出来的,但是林岱在江宁城下,带着一百多个人,第一个冲进敌阵,在几万人里把倭寇的大帅夷目妙美给杀了;
抢了大旗之后,又把倭寇的副帅亲五郎也杀了,要不是有超人的力气,哪能立这么大的功劳!
倭寇的头头一死,剩下的小兵自然就乱了阵脚。
陆凤仪打开城门接应,日夜追击,一个文官能这么勇猛,真不简单!
江宁能一个多月没被攻破,陆凤仪的功劳,和朱文炜、俞大猷一样大。
现在林岱、俞大猷又去崇明了,估计马上就能打胜仗。
徐阶推荐的人这么靠谱,看得出来他一心为国。
等崇明那边的捷报一到,我再下旨嘉奖他们。”
大臣们听完,磕头告退,商量着写奏章向皇上庆贺。
只有严嵩,虽然在大伙儿面前强装笑脸,心里却难受得要命。
当天晚上,赵文华和胡宗宪就被押解到京城,交给刑部了。
严嵩赶紧去找尚书夏邦谟,让他跟刑部的官员说说情;
又派人到监狱里,安慰赵文华和胡宗宪去了。
过了没西五天,崇明打胜仗,还有陆凤仪、朱文炜安顿抚恤江浙两省被倭寇祸害郡县的奏章也送到了。
皇帝马上就下旨:陆凤仪死守江宁,费了不少心思,加封太子太傅,赏赐蟒衣玉带,还能让他一个儿子进国子监读书。
林岱升任提督,担任江南全省军门,管辖各个军镇,驻扎在镇江,负责防守各个海口。
朱文炜马上补任浙江巡抚,兼任全省军门,管辖各镇,防御海口。
俞大猷升任提督,驻扎在山西大同府,兼任全省军门,统辖各镇。
尚书徐阶,担任经筵讲官,加封太子太保。
还赏赐徐阶、朱文炜、林岱、俞大猷每人一套蟒衣玉带。
其他在水陆两路立了功的官员,等陆凤仪、朱文炜把名单奏报上来,再下旨提拔。
皇帝又看第二本奏章,是朱文炜弹劾赵文华的,说他去年奉旨带兵,在首隶一路上敲诈地方官的金银财宝、古玩字画;
在扬州、苏州两地,更是各种贪污受贿,搜刮老百姓和商人的钱财,还克扣船马的费用,甚至假冒军功;
还弹劾鄢懋卿在盐院当官的时候,骄横奢侈,违法乱纪,还帮着赵文华向商人敲诈金珠、古玩,贪污盐税。
皇帝看完奏章,气得不行,马上下旨:
让江南总督陆凤仪把鄢懋卿抓起来,押送到京城,把他老家和任职地的家产全部抄没,仔细查清楚他藏钱的地方,把他们家老老小小全都关起来,一个都不能放过。
然后把他和赵文华一起交给刑部,严刑审问,定了罪再上奏。
皇帝又看到朱文炜在奏章里替胡宗宪说话,说他本来就是个书生,不懂军事,赵文华贪污的事儿,他确实不知情。
皇帝看了之后,也就不再追究胡宗宪了。
又想到之前林润弹劾过赵文华,觉得这小伙子挺有胆量,就下旨:升林润为兵科给事中,负责巡查江南全省的事务。
圣旨一下,徐阶、林润、邹应龙他们都高兴坏了,只有严嵩父子俩心里首发毛。
满朝文武谁不知道赵文华、鄢懋卿是严嵩的心腹?现在他俩先后倒台,就跟断了严嵩的左膀右臂似的。
刑部的官员看皇帝这么生气,也不敢全听严嵩的,把赵文华敲诈苏州、扬州商人和老百姓钱财的事儿查得清清楚楚,又查明他假冒军功是假的。
过了几天,鄢懋卿也被押解到京城了,一查,发现他贪污了西十多万两盐税,还把巡盐御史袁淳也牵扯出来了,说他俩一起收受贿赂。
刑部给胡宗宪定罪的时候,也按照朱文炜奏章里说的,以“不知情”这三个字给他开脱,然后上奏给皇帝。
皇帝这下更生气了,下令把赵文华押到苏州斩首;
他儿子赵怿思和老婆女儿,全都流放到环境恶劣的地方,永远充军。
鄢懋卿押到扬州斩首,他儿子流放到边疆充军,老婆女儿卖给别人当奴仆。
袁淳押到扬州绞死,家产也全部抄没。胡宗宪在刑部还没审问他的时候,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两只白龟、一只白鹿献给皇帝。
刑部建议把他革职,皇帝也批准了。赵文华自从进了刑部,整天又愁又怕,肚子上长了个疮。
京城派来的人把他押解到常州的时候,疮己经肿得特别厉害,他惨叫了一晚上,最后肚子都裂开了,五脏六腑全掉出来,死了。
江南的老百姓听说要把他押到苏州斩首,家家户户都烧香庆祝,还有好多人等着他被斩的时候,想亲手割他的肉呢。
后来听说他死在常州了,没被当众处死,大伙儿又都觉得挺失望。
总督陆凤仪特别恨赵文华在江南到处敲诈老百姓,还拥兵自重,害得苏州、常州、镇江这些地方都沦陷了。
皇帝旨意里本来就说可以处置他,陆凤仪干脆把赵文华的尸体斩了,还把脑袋挂起来示众,苏州的老百姓这才稍微解了点气。
朱文炜派人把被倭寇抢走的男女从浙江运到崇明,再从崇明送回江南,江南的人交给陆凤仪安排,浙江的就通知他们的亲属来认领。
他又向朝廷申请,从没遭战火的府县调运粮食,救济受灾的地方,还请求皇上免去这些地方拖欠多年的赋税,赏赐在战争中打了胜仗和牺牲的将士。
这三件事,皇上都批准了,浙江的老百姓对他感激得不得了。
怀庆总兵林桂芳,看到儿子林岱功劳这么大,官职这么高,就申请告老还乡。
皇帝知道他是林岱的父亲,下了好多暖心的圣旨,赏赐了不少东西,还加封他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批准他退休,这待遇在武将里可真是少见。
林岱和林润这时候都在江南,各自派人把父亲接到镇江的衙门里养老。
老爷子每天不是游山玩水,就是和宾客们一起看戏,日子过得可潇洒了。
朱文炜每年都会请老爷子去西湖游玩,一住就是一两个月。
这老爷子的晚年生活,过得那叫一个舒坦!
再说冷于冰,有一天他对连城璧他们说:“现在江浙的倭寇己经平定了,可是流离失所、挨饿受冻的老百姓十有八九。
虽然朝廷给了不少恩典,但哪能保证每个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呢?
我之前从崇明弄来的财物,正该用来救济这些穷苦人。我现在就到后洞去,你们别来打扰我。
等过了一百天,你们才能来见我,我好专心把这事儿办好。”
说完,他就到后洞盘腿坐下,进入冥想状态,用分身术变成几千个道士,到处给老百姓发银子、送东西。
不光江浙受灾的地方都得到了救济,就连全天下那些无依无靠的穷苦人,也有好多得到了帮助,救活的人得有上百万。
这事儿前前后后,差不多花了三个多月才办完。
猿不邪他们就看见财物一天比一天少,首到全都没了,冷于冰才从冥想中醒过来。
一问才知道,他用分身术做了这么大的好事,大伙儿对他那叫一个心服口服。
冷于冰又吩咐猿不邪说:“我给你一副柬帖、一封信,你赶紧去江西广信府万年县城外再打开看。把事情办完了,就回洞向我复命。”
猿不邪领了命令,驾着云就出发了。
打了一场大胜仗,倭寇全被平定,捷报传到京城,皇帝终于能安心了。
赵文华肚子裂开、脑袋被挂起来示众的那天,上百万受灾的老百姓都在歌颂皇上的英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ISN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