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韩府庭院里,紫藤花架下飘着几缕残香,韩湘子正斜倚石案,指尖抚过泛黄的《道德经》,墨香与花香交织。忽听得前厅传来瓷器碎裂之声,叔父韩愈的怒吼穿透回廊:“孽障!给我搜!”
他心头一紧,还未及收起书卷,十几个家丁己闯入庭院。为首的管家眼神闪躲:“三公子,老爷请您去前厅问话。”韩湘子望着怀中的道经,轻叹一声,任家丁们簇拥着穿过九曲回廊。
前厅内,叔父韩愈满面怒容,案上堆着从湘子房中搜出的《抱朴子》《文昌帝君阴骘文》等典籍,青铜香炉里的香灰被拍得西处飞溅。“好啊!”韩愈抓起经狠狠摔在地上,“我供你读书习礼,你却整日与这些妖言惑众的邪书厮混!”
韩湘子跪地叩首:“叔父,这些皆是修身养性之书,并非......”“住口!”韩愈抄起案上的火折子,“我韩愈一生倡导儒学,岂容家门出此离经叛道之人!来人,架柴!”
庭院中很快堆满干柴,数十本道经被摞成小山。韩湘子望着叔父通红的双眼,突然想起幼时叔父手把手教他写“仁义礼智信”的场景,喉间泛起苦涩。火苗窜起的瞬间,他猛然扑向火堆,却被家丁死死拽住。
“叔父!这些书是湘子的命啊!”他声嘶力竭地呼喊,眼睁睁看着火焰贪婪地吞噬书页。道经在火中蜷曲、变黑,化作灰蝶飘向天空。韩愈背过身去,袖中的手指却微微发颤:“明日起,你便去书院闭门思过,若再执迷不悟......”
待到深夜,韩湘子提着灯笼回到火场。灰烬还带着余温,他跪坐在焦土上,颤抖着拾起那些破碎的残页。月光洒在布满泪痕的脸上,泪水滴落在灰黑色的纸页上,竟晕开一道道淡金色的痕迹。他突然想起紫衣仙子曾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于是将残页小心翼翼地收进袖中,连夜回到柴房。
铜盆里盛满清水,韩湘子将脸埋入水中,任泪水与清水交融。他把残页浸入水中,守在盆边彻夜未眠。东方既白时,水面突然泛起涟漪,一缕金光自盆底升腾而起,破碎的纸页竟在水中舒展、拼接。原本被烧得模糊的字迹逐渐清晰,甚至比原先更加璀璨夺目,《道德经》的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在晨光中流转着奇异的光芒。
“这......”韩湘子震惊地捧起书页,每一个字都仿佛活了过来,在指尖微微发烫。他突然听见窗外传来细微的响动,抬眼望去,只见叔父韩愈站在月光下,神色复杂地望着柴房内的金光。
此后数日,韩愈常常在书房独坐,望着墙上的《师说》手稿出神。他暗中派人查访,得知韩湘子用那些复原的道经,在城郊施粥棚为百姓讲解“上善若水”的道理,流民们听后纷纷主动清理街道、帮扶老弱。
这日暴雨突至,韩湘子正在破庙中为染病的孩童煎药,忽见一人冒雨而来。竟是叔父韩愈,官服沾满泥浆,怀中却死死护着用油布包好的书卷。“接着。”韩愈将书卷丢在案上,“前日在书肆见的,说是失传己久的《黄庭外景经》。”
韩湘子打开油纸,崭新的书页上墨迹未干,扉页处有叔父刚劲的题字:“儒道同源,殊途同归”。他喉头哽咽,正要开口,韩愈己转身踏入雨幕:“莫要辜负了这些书。”
雨幕中,韩湘子望着叔父远去的背影,手中的道经再次泛起金光。他突然明白,叔父焚烧的从来不是书,而是对自己误入歧途的担忧;如今默许的也不仅是修道,而是看到了他济世救人的真心。
此后,韩湘子常带着这些失而复得的道经云游。每到一处,他便在集市、学堂宣讲道义,将儒家的“仁者爱人”与道家的“道法自然”融会贯通。那些被焚毁又重生的书页,不知治愈了多少人心中的伤痛,也在无数人心中种下了善念的种子。而韩湘子与叔父之间的羁绊,亦如这重生的道经,在岁月的淬炼中愈发坚韧,成为一段儒道交融的佳话。
(http://www.220book.com/book/ISP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