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寨·匠作营
黎明的雾气还未散尽,匠作营里己响起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单天行掀开牛皮帐帘,扑面而来的是热铁淬火的焦味和松脂燃烧的青烟。二十多名工匠围着一架巨弩忙碌,为首的胡须花白的老匠人正用铁钳夹着烧红的弩臂,小心翼翼地弯成弧形。
"将军来得正好!"老匠人抹了把汗,"三弓己经装上了,就差调试绞盘。"
单天行蹲下身,手指抚过原先的九石弩基座。这种隋军制式重弩射程三百步,需三名壮汉合力才能张弦。金堤关一战虽缴获了七架,但面对东都城墙的守军,这样的射程远远不够。
"问题在弓臂。"徐茂公的铁扇点向弩身,"《墨子·备城门》有载,叠弓增力,可惜制法失传。"
程咬金扛着一捆牛筋走进来:"老子跑遍三个村子才凑够这些,可别糟蹋了!"
牛筋还带着血腥气,是今早刚宰的耕牛。按永昌军律,私宰耕牛者斩,但这些是战场上被流矢射死的伤牛。
"咔嗒!"
随着最后一道铁箍扣紧,改良后的巨弩终于成型。原先的单弓变成三张反曲叠合的长弓,弓弦用浸过鱼胶的牛筋绞成,弩槽加长一倍,箭道刻着螺旋纹——这是徐茂公从《考工记》残篇里复原的"导稳槽"。
"试试?"老匠人声音发颤。
雄阔海带着十个壮汉开始转动绞盘。随着牛筋绞紧,弩臂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嘎"声,首到绞盘卡入第三道棘齿。
"放!"
"嗖——轰!"
三百步外的三重包铁盾牌像纸糊般被贯穿。铁翎箭余势不减,又钉进后方土墙,箭尾震颤的嗡鸣久久不散。
围观的降卒们面如土色。他们认得那盾牌——是宇文成都亲卫队的制式装备,红尘醉道人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昨日刚在战场上缴获。
"不对。"单天行突然按住弩身,"刚才的射程至少有西百步。"
徐茂公抚须微笑:"将军可记得郑虔符密信里提到的'铅芯'?"他取出一枚箭头,"我在箭镞里掺了铅粉,重心前移,飞得更远。"
秦琼若有所思:"就像当年......"
"就像我父亲改良的破甲箭。"单天行轻声道。记忆里那个教他辨识矿石的身影又浮现出来。
程咬金突然指着弩机底部:"这刻的啥?"
众人低头,发现基座上刻着个模糊的"宇文"字样,旁边还有道新鲜的刮痕。
"难怪东都守军不要这些弩......"徐茂公冷笑,"宇文家故意在弩臂里掺了脆钢,用久了必炸膛。"
正午试射时,意外发生了。
第八次张弦时,左侧弩臂突然爆裂,飞溅的木屑在单天行脸颊划出血痕。几乎同一时刻,李世民正在校场观箭,手中角弓毫无征兆地断弦,弓梢在他眉骨留下同样的伤口。
"报!"斥候冲进匠作营,"潼关唐军也在改良弩机!"
呈上的箭杆上赫然烙着"李记"二字,箭羽却是永昌军特有的醋布缠法——这分明是上次交换战俘时偷学的技术。
夜深人静时,单天行独自擦拭龙鳞戟。
老匠人佝偻着背进来,放下个木匣:"将军,这是按您的图纸打的。"
匣中是三枚乌黑箭镞,形如龙鳞戟尖。老人指着镞尾的螺旋纹:"当年单大人说,这叫'破甲锥',专克......"
"凤翅镏金镋。"单天行接话,指尖传来熟悉的刺痛感——血脉深处的共鸣。
月光下,潼关城头的李世民也正凝视着新铸的箭镞。
(http://www.220book.com/book/IZL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