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王强遗落的智能手环,李明意外获取了其失踪前几周详细的、包含了数次异常出行的交通记录。
这如同在原本死寂的调查局面中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尤其是上周三那条清晰地串联起公司、城南工业园区、惠家超市和兴华路方向的诡异轨迹,更是为李明之前关于王强秘密活动的猜测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他立刻将这些宝贵的出行记录截图,连同自己的分析和疑问,通过加密通讯软件发送给了张伟。
他期待着张伟能从技术的角度给出回应,或者能将这些地点信息与电脑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带来新的突破。
然而,几个小时过去了,张伟那边依旧没有任何回复。
李明明白,张伟可能正在专注于破解和分析的关键阶段,或者也在评估这些新线索带来的风险。
他只能按捺住焦急的心情,继续自己的分析。
他将王强那几次异常出行的地点,在电子地图上逐一标注出来,试图从中找出某种规律或者关联。
第一次异常出行,去的是一个位于城市另一端的大型地铁换乘站。
王强在那里停留了一个小时。
那个换乘站人流量极大,鱼龙混杂,是一个非常适合进行秘密接头或者信息传递而不易被发现的地方。
他去那里见了谁?
做了什么?
第二次异常出行,去的是一个靠近郊区的偏僻公交终点站。
这种地方通常比较荒凉,人烟稀少。
王强在那里只停留了半小时就返回了。
他去那里又是为了什么?
勘察地形?
丢弃什么东西?
还是……那里隐藏着某个秘密据点?
第三次,也是最关键的一次,上周三。
离开公司后先去了城南的旧工业园区,停留一小时。
然后去了惠家超市城南分店,购买了手套和维生素。
最后前往了兴华路方向(靠近报刊亭)。
这条路线串联起来的意义己经不言而喻。
那个旧工业园区,很可能也是“网络”的一个重要据点或活动场所。
王强去那里停留一小时,是接受指令?
汇报情况?
还是……参与了什么活动?
之后去超市购物和前往兴华路,似乎都是围绕着这个工业园区的活动展开的。
这些异常的出行地点,像一颗颗散落在城市地图上的、闪烁着危险信号的钉子,钉住了那个无形“网络”可能存在的活动范围。
李明意识到,他下一步的调查重点,必须转向这几个新的可疑地点,尤其是那个城南的旧工业园区和那个偏僻的公交终点站。
但是,在经历了兴华路小巷的惊魂之后,李明深知首接前往这些地点进行实地探查的巨大风险。
他需要更充分的准备,也需要更安全的切入方式。
在没有更多信息支撑的情况下,贸然闯入,很可能再次落入陷阱。
那么,有没有一种相对安全的方式,可以先对这些地点进行初步的了解呢?
李明想到了公共监控录像。
虽然之前在银行、快餐店和超市都曾因权限问题碰壁,但那是因为他试图获取的是特定时间、特定内部区域的监控。
而城市公共区域的监控摄像头,覆盖范围更广,管理也相对分散。
如果能通过某些公开或半公开的渠道,查看到这些可疑地点周边的公共监控录像,或许就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比如王强当时是和谁在一起?
周围有没有可疑车辆?
或者那个地点本身是否存在什么异常活动?
他立刻开始在网上搜索本市的公共交通监控、道路监控相关的公开信息平台。
他知道,出于隐私保护,绝大部分城市的公共监控录像都不会对公众开放。
但有时,一些地方政府或交通管理部门,会公布部分路段的实时路况监控画面,或者提供一些历史监控画面的查询申请渠道。
经过一番搜索,李明失望地发现,本市并没有提供面向公众的实时路况监控查询平台。
至于历史监控画面的查询申请,则明确要求必须由公安机关或司法部门出具正式文书。
这条路,似乎又被堵死了。
就在他准备放弃的时候,他偶然在一个讨论城市交通规划的本地论坛里,看到有人提及,本市的部分公交线路,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和处理司乘纠纷,会在车辆内部和车头安装监控摄像头,并且这些录像数据会保存一段时间。
公交车内部监控!
李明的心头猛地一亮!
王强有两次异常出行都涉及到了乘坐公交车!
一次是去那个偏僻的终点站,乘坐的是往返同一条线路;另一次是上周三从城南超市出来后,乘坐公交前往兴华路方向!
如果能获取到这两趟公交车当时的内部或车头监控录像,不就能看到王强当时的状态、和他同车的人、以及下车后的大致去向了吗?
获取公交公司的监控录像,难度或许比银行和大型超市要低一些?
尤其如果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比如“寻找失物”或者“涉及交通事故”?
李明决定再次尝试。
他查到了那两条公交线路所属的公交公司的客服电话和办公地址。
他没有贸然打电话,而是决定亲自去一趟公交公司的办公点。
他准备了一个新的“故事”:声称自己在那两天乘坐了对应的公交线路,不小心遗失了一个重要的文件袋,希望能够查看一下车内监控确认是否遗落在车上。
这一次,他选择了在下午非高峰时段前往。
公交公司的办公点位于一个相对偏僻的车辆场站内。
他找到了负责失物招领和投诉处理的一个小办公室。
里面坐着一位看起来有些慵懒的中年工作人员。
李明上前,将自己编好的“失物”故事又说了一遍,并准确地说出了自己“乘坐”的公交线路、大致时间段和车辆编号(他通过查询公交APP的历史运行数据,大致推算出了王强当时可能乘坐的车辆编号范围)。
工作人员听完,懒洋洋地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然后指了指墙上贴着的一张告示:“看监控?行啊,填表申请,写清楚事由、时间、线路、车号,留下身份证复印件。我们审核通过了,会通知你来看。不过得提前说好啊,录像最多保留七天,你说的那个时间……够呛还有没有了。”
七天!
李明的心凉了半截。
王强失踪到现在己经快十天了!
那几天的监控录像很可能己经被覆盖了!
但他还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填写了申请表,并留下了自己的(经过处理的、不包含真实住址的)身份信息复印件。
工作人员收下表格,只是随手扔在了一堆文件中,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会积极处理的意思。
李明知道,这基本上等于又失败了。
公交公司的监控这条路,也走不通了。
他失魂落魄地走出公交场站,站在尘土飞扬的路边,感到一阵深深的挫败。
似乎每条他尝试去挖掘的线索,最终都会被各种现实的规则和障碍所阻挡。
那个隐藏在暗处的“网络”,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总能将关键的证据隐藏在看似平常、却又难以触及的角落。
难道……真的没有任何办法,能看到那些关键地点的监控了吗?
就在他心灰意冷之际,他的目光无意中扫过马路对面。
那里有一个小小的便利店,店门口上方,赫然安装着一个常见的、对着街道的枪式监控摄像头。
李明的心脏突然漏跳了一拍!
他猛地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思路可能陷入了误区!
他总想着去获取那些官方的、大型的、难以触及的监控资源,却忽略了那些遍布城市毛细血管的、来自私人店铺、住宅小区、甚至个人安装的、数量更为庞大的“非官方”监控摄像头!
这些摄像头的覆盖范围或许有限,画质或许不高,数据保存时间或许更短,管理也更加混乱。
但是,它们的数量极其庞大!
如果能有办法……获取到这些“非官方”监控在关键时间点的录像,是不是就能拼凑出一些被官方监控忽略的画面?
比如,王强从那个偏僻公交终点站下车后,去了哪里?
附近的小店监控有没有拍到?
他从城南超市出来,前往兴华路方向,沿途经过的那些私人店铺的监控,有没有捕捉到他的身影,或者……他是否在某个监控盲区与人会合?
还有那个黑衣人出现的写字楼门口!
对面咖啡馆的监控,或者附近其他店铺的监控,有没有拍到那个黑衣男的正脸,或者他那辆黑色轿车的车牌号?
甚至,兴华路那个废弃报刊亭!
虽然报刊亭本身废弃了,但对面或者旁边的居民楼,会不会有住户自己安装了对着街道的监控摄像头?
这个想法让李明重新燃起了希望!
虽然获取这些私人监控同样困难重重,需要一家家去询问、去交涉,甚至可能需要一些“特殊”的手段(比如伪装身份、或者寻求技术帮助),但这至少提供了一条新的、虽然崎岖但并非完全没有可能的道路!
但是,紧接着,另一个更深层次的、令他不寒而栗的念头浮现出来:
既然他能想到利用这些“非官方”监控来调查,那么那个可能存在的、技术实力强大的“网络”,会不会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们会不会……己经反过来利用了这些遍布城市的“眼睛”,来构建他们自己的监控体系?
甚至……篡改或删除了某些关键的私人监控录像?
他想起了之前警方通报中提到的“部分路段监控缺失或画面不清”,以及在银行和超市查询监控时感受到的那种阻力。
这些真的是巧合吗?
还是说,这些所谓的“监控盲区”,本身就是被精心设计或制造出来的?
是为了掩盖某些行动?
还是为了……误导像他这样的调查者?
巧合?
还是精心设计?
李明站在街边,任由车流卷起的尘土扑打在脸上。
他感到自己仿佛面对着一个巨大的、由无数巧合和刻意编织而成的迷宫。
那些看似偶然的监控缺失、那些恰到好处的“无法查询”、那些遍布城市却又难以触及的私人摄像头……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盲点,将真相严严实实地包裹在其中。
而他,必须想办法穿透这片由无数“巧合”构成的监控盲区,才能找到那条通往核心的、唯一真实的路径。
这注定是一场更加艰难、也更加凶险的博弈。
都市谜网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都市谜网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IZY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