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清晨五点,徐砚舟己经醒了三次。最后一次醒来时,窗外还是一片漆黑,只有路灯在雾气中晕开昏黄的光圈。他摸出手机,屏幕显示4:58,距离闹钟响起还有两分钟。
农科所开放日是上午九点开始,但他计划提前两小时出发——第一次去姜见微的家乡,他不想冒任何迟到的风险。行李箱昨晚就收拾好了:相机、三脚架、备用电池、笔记本,还有那盆姜见微送的番茄盆栽——他决定带去给她看看养护成果。
火车准时在6:30发车。徐砚舟靠窗坐着,看着城市景观逐渐被田野取代。手机震动,是姜见微发来的消息:「起床了吗?我这边雾好大,差点错过首班公交。」
徐砚舟拍了张车窗外的照片发过去:「己经在路上了,带了个小惊喜给你。」
「什么惊喜?」姜见微秒回。
「那就不是惊喜了。」徐砚舟故意卖关子,「你那边准备得怎么样?」
「快忙疯了!农科所突然通知要临时增加一个媒体采访环节,让我负责介绍抗寒品种。」紧接着发来一张混乱的现场照片,几个穿白大褂的人正在搬展板。
徐砚舟放大照片,在角落发现了姜见微的模糊身影。她扎着利落的马尾,穿着合身的浅蓝色衬衫——不是平时在学校的那种宽松实验服。这样的她看起来成熟又专业,与记忆中那个在数学课上皱眉头的女孩判若两人。
「你会表现得很好。」徐砚舟认真地回复,「记得我们练习过的演讲技巧吗?把评委当成番茄。」
「噗——」姜见微发来一个笑出眼泪的表情,「不行,这次是真的番茄专家,不能这么想!」
他们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首到列车广播通知即将到站。徐砚舟拎着行李走下火车,迎面扑来的是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这个城市的火车站很旧,出站口的铁栏杆上爬满了常春藤。
按照导航,农科所还需要转乘一趟郊区公交。等车间隙,徐砚舟买了一瓶本地特产的山楂汁,拍给姜见微看:「你们这里的特产?」
「千万别买站前小店的!」姜见微着急地回复,「那家掺水!往东走两百米有家老字号,他家的山楂汁浓到能挂壁。」
徐砚舟笑着照做,果然找到一家招牌褪色的小店。老板听说他要去农科所,额外送了一小包山楂干:"带给小姜研究员,她最爱吃这个。"
"您认识姜见微?"徐砚舟惊讶地问。
"那丫头谁不认识?"老板笑眯眯地装袋,"打小就跟着她爸来买山楂汁,现在能在农科所搞研究,出息喽!"
徐砚舟突然意识到,他即将踏足的不仅是农科所,更是姜见微长大的地方。这里的街巷、店铺、甚至路人,都可能承载着她成长的记忆。这个认知让他心跳加速,仿佛获得了某种特权。
公交缓缓驶入农科所站时,徐砚舟远远就看见了站在大门处的姜见微。她正低头核对手中的表格,阳光穿过梧桐树叶在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风吹起她鬓角的碎发,她随手别到耳后,抬头张望的瞬间,目光与车上的徐砚舟相遇。
她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举起手臂用力挥了挥。徐砚舟也忍不住挥手回应,差点撞到前排乘客的脑袋。
车门一开,他就三步并作两步跳下车。姜见微小跑着迎上来,却在距离两米处突然刹住脚步,像是想起了什么规矩似的,规规矩矩站定:"路上顺利吗?"
"很顺利。"徐砚舟晃了晃手中的山楂汁和山楂干,"还遇到了你的粉丝。"
姜见微的脸一下子红了:"王伯伯跟你乱说什么了?"她接过山楂干,指尖不经意擦过徐砚舟的手掌,两人同时像触电般缩了一下。
"我先带你去登记。"姜见微转身引路,耳尖还红着,"参观证要随身携带,待会儿有安检..."
徐砚舟跟在她身后,注意到她走路时习惯性地避开地面上的裂缝,这个细节让他莫名心动。校园里的姜见微和家乡的姜见微像是两个不同的人,而现在他有机会看到这两者的重合。
"对了,你说的小惊喜是什么?"姜见微突然回头问道。
徐砚舟这才想起背包里的番茄盆栽。他刚要开口,一个穿白大褂的中年女性匆匆走来:"小姜,媒体提前到了,主任让你马上去3号展厅!"
姜见微的表情瞬间变得紧张:"我马上来!"她歉意地看向徐砚舟,"我得先去..."
"去吧,我自己逛逛。"徐砚舟安慰她,"等你忙完。"
姜见微犹豫了一下,突然抓起他的手腕,把一个工作证套上去:"用这个可以去大部分展区,千万别去标红的后勤区!我尽快回来找你!"说完就匆匆跑走了,白大褂的下摆在风中扬起。
徐砚舟低头看了看工作证——上面居然真的印着他的照片,职务栏写着"特邀助理"。这丫头什么时候准备的?他笑着摇摇头,决定先按照导览图参观,等姜见微忙完再来找她。
农科所比想象中大得多,各种现代化温室和实验楼错落有致。徐砚舟一路走走停停,拍了不少照片。在中央展示厅,他被一个互动屏幕吸引——上面滚动显示着各研究员的介绍。点开"实习研究员"分类,姜见微的笑脸立刻跳了出来。
照片下的简介写着:「姜见微,17岁,市职中农业科学特色班,主攻茄科植物抗逆性研究。参与选育"寒玉"系列番茄新品种,获省级青少年农业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徐砚舟怔住了。他知道姜见微在农业方面很优秀,但没想到她在自己家乡己经是个小有名气的"研究员"。屏幕上的她自信地微笑着,与学校里那个会因为数学不及格而沮丧的女孩判若两人。
正当他出神时,肩膀突然被人拍了一下。转头看见姜见微气喘吁吁地站在那里,额头上还有细密的汗珠:"找到你了!媒体环节提前结束了,我带你去个好地方。"
她不由分说地拉着徐砚舟穿过几条小路,来到一个僻静的小温室前。门牌上写着"抗寒品种研发室-姜"。
"这是...?"
"我的小实验室!"姜见微骄傲地推开门,"虽然只有二十平米,但是五脏俱全。所里破例给我这个高中生单独使用的。"
温室里整齐排列着各种仪器和盆栽,墙上贴满了数据表和生长曲线图。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几株结满紫色果实的番茄植株,在阳光下泛着宝石般的光泽。
"这就是'寒玉'系列。"姜见微轻轻碰了碰其中一颗果实,"能在零下五度存活72小时,糖度还比普通品种高20%。"
徐砚舟小心地摸了摸那神奇的紫色番茄,冰凉光滑的表皮触感很特别:"你一个人研究出来的?"
"前期有我爸指导,后来就独立操作了。"姜见微蹲下来检查土壤湿度,"寒假我每天都要来记录数据...啊!"
她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跳起来:"你的小惊喜呢?"
徐砚舟这才放下背包,取出那盆悉心照料了半个月的番茄盆栽。植株比原来长高了不少,新结的几颗果实红得发亮。
"你居然养得这么好!"姜见微惊喜地接过,仔细检查每一片叶子,"没有虫害,没有营养不良...徐砚舟,你有种菜天赋!"
"都是按照你的指示做的。"徐砚舟有点不好意思,"其实...我每天跟它说话。"
姜见微抬头看他:"说什么?"
"说...你今天会不会给我发消息。"徐砚舟脱口而出,随即意识到这话有多暧昧,急忙补充,"呃...就是随便聊聊..."
姜见微的耳朵又红了。她低头摆弄着盆栽的叶子,轻声说:"我也有话想跟你说..."
就在这关键时刻,温室的门突然被推开:"小姜!所长找你!新品种的专利文件需要签字!"
姜见微懊恼地叹了口气:"马上来!"她歉意地看向徐砚舟,"可能得晚点才能..."
"去吧,正事要紧。"徐砚舟理解地点点头,"我在这儿等你。"
姜见微匆匆离开后,徐砚舟独自在她的实验室里转悠。桌上摊开的笔记本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是姜见微的实验日志,字迹工整得像印刷品。他本不该偷看,但一页折角的纸引起了他的好奇。
轻轻翻开,发现是一张素描。画上是两个卡通人物:一个男孩在给番茄浇水,一个女孩在旁边记录数据。画风稚拙却传神,角落写着日期——正是他们第一次在农业实验室合作的那天。
徐砚舟的心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他小心地合上笔记本,却注意到墙上贴着的照片——姜见微和父母的合影,背景就是这个农科所。照片里的她大约十二三岁,扎着两个小辫子,手里举着一颗巨大的番茄,笑得见牙不见眼。
"那是我第一次获奖。"姜见微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徐砚舟转身,看见她倚在门框上,手里拿着两个便当盒:"饿了吧?我从食堂打了饭。"
他们坐在温室角落的小桌前吃饭。便当很简单:米饭、青菜、红烧肉,还有一小碟腌制的紫色番茄。
"尝尝看,这就是'寒玉'的滋味。"姜见微夹了一块给他。
徐砚舟放入口中,酸甜中带着一丝清凉的回甘,确实与众不同:"好吃!比普通番茄更有层次感。"
"对吧?"姜见微眼睛亮晶晶的,"我调整了七次配比才达到这个口感..."
她滔滔不绝地讲起育种过程中的趣事,手舞足蹈的样子与学校里判若两人。徐砚舟听得入迷,甚至忘了动筷子。在这个属于她的领域里,姜见微整个人都在发光。
"...后来发现是夜间温差不够,我就改装了一个旧冰柜..."姜见微突然停下,"啊,我是不是讲太多专业的东西了?"
"不,很有趣。"徐砚舟真诚地说,"看你这么投入的样子...很吸引人。"
姜见微的筷子顿了一下,一块红烧肉掉回饭盒里。两人之间的空气突然变得粘稠起来。
"那个..."徐砚舟清了清嗓子,"你刚才说有话要跟我说?"
姜见微的手指绞在一起:"其实是想问...你今晚有空吗?我们这里有个春节灯会,很热闹..."
"有空。"徐砚舟回答得太快,差点咬到舌头,"我是说...我很乐意去看看。"
姜见微的脸亮了起来:"那...六点我在农科所门口等你?"
"好。"
他们相视一笑,各自低头继续吃饭,却都尝出了比番茄更甜的滋味。
爱吃火锅不沾酱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J1U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