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的风裹着麦穗的清香掠过晒谷场,苏禾蹲在试验田边,指尖捏起一株麦苗。
茎秆虽粗壮,却在拔节期过早抽穗,这与她查阅的农业资料记载的生态种植周期不符。
“又出现早熟现象了?”
王海的布鞋踩过的泥土,裤腿卷到膝盖,露出被蚊虫叮咬的疤痕。他递来搪瓷缸,里面是加了野菊的凉茶。
“李主任说县农业局派了技术员下周来考察。”
苏禾拧开钢笔帽,在笔记本上画下问号:“常规种植法的麦苗还在孕穗期,咱们的却提前进入生殖生长。可能是堆肥里的微生物菌群比例不对?”
她抬头看向远处的苜蓿地,那是去年冬天和村民一起种的绿肥,此刻正开着淡紫色的花。
王海蹲下身,用树枝扒开表层土壤:“蚯蚓数量倒是比去年多了一倍。”
他指尖沾着黑色腐殖质,忽然想起什么似的,从裤兜掏出油纸包,“后山崖壁下发现的,像不像你说的‘菌根真菌’?”
纸包里是几簇白色絮状物,缠绕在松针上。
苏禾眼睛一亮:“这是外生菌根!可能就是咱们找的关键——它能帮麦苗根系吸收磷元素,说不定和早熟有关。”她迅速在本子上记录,钢笔尖在纸页划出沙沙声。
晒谷场上传来争吵声。苏禾抬头,看见大柱正和几个村民推搡,其中一人扛着袋化肥,袋子上印着“丰产牌”字样。
“都说了别用这玩意儿!”大柱的嗓子因焦急而沙哑,“苏老师说现在用化肥会烧根的——”
“少蒙人!”扛化肥的汉子梗着脖子,“公社供销社都在推这肥料,隔壁村用了苗长得油绿!”
周围几个村民附和着,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宣传单,上面印着“化肥增产百分之三百”的黑体字。
苏禾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泥土。她认得这汉子,是邻村副业组的组长赵长贵,上周刚在供销社买了十袋化肥。
“赵大哥,”她掏出随身带的pH试纸,“你先测测自家田里的土。”试纸浸入泥土浆水后呈现深蓝色,“土壤碱化了,这时候用化肥只会加重板结。”
赵长贵挠了挠头,神情松动:“可供销社的周主任说......”
“周主任?”王海挑眉,他记得周敏交代过,那个总穿蓝布中山装的周主任正是王富贵的嫡系。
苏禾从帆布包里翻出《土壤学》教材,指着其中一页:“咱们去年测过,这片地的有机质含量己经从0.8%升到1.5%,再坚持用绿肥和菌剂,根本不需要化肥。”
她的目光扫过围观的村民,“如果现在改施化肥,之前三年的地力培育就全白费了。”
人群中响起窃窃私语。
苏禾知道,村民们最怕的就是“白费功夫”。
去年大旱,隔壁村靠化肥抢收了一季,他们的生态田因根系发达挺过了旱灾,可这样的案例在急功近利的人眼里,抵不过眼前的“油绿苗情”。
当晚,月光爬上土坯墙时,苏禾还在油灯下计算菌群配比。
王海推门进来,肩上扛着捆玉米秸秆:“后山砍的,晒干了能当覆盖物。”
他注意到她眼下的青黑,声音放软,“先吃饭吧,大柱送来了新腌的酸黄瓜。”
搪瓷碗里的玉米碴粥还冒着热气,苏禾扒拉两口,忽然呛到:
“对了!可以用玉米秸秆覆盖抑制杂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这样麦苗就能把养分集中在拔节期了!”
她兴奋地翻开新本子,画出立体种植示意图。
王海看着她发亮的眼睛,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伸手替她拂开垂落的发丝,动作自然得仿佛做过千百次:“慢点儿吃,没人和你抢。”
窗外传来狗吠声。苏禾意识到两人的距离,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公社田埂梦》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耳尖发烫,低头猛扒粥。油灯的光晕在土墙上摇晃,将两个影子拉得老长,渐渐重叠在一起。
第二天清晨,试验田迎来一场突如其来的蚜虫灾害。密密麻麻的绿色小虫爬满麦苗,叶片蜷缩发黄,连耐旱的苜蓿也未能幸免。
“用草木灰水喷!”苏禾抓起竹筛,“王海,你去熬煮烟草水,浓度按1:50配!”村民们带着各家的喷壶赶来,大柱推着自制的木架喷雾器,在田埂间来回奔走。
正午时分,蚜虫终于被控制住。
苏禾摘下草帽扇风,额角的汗水滴进衣领。
王海递来湿毛巾,指尖触到她发烫的后颈,迅速缩回:“先去树荫下歇会儿,我盯着第二遍喷药。”
她摇头:“蚜虫爆发得太突然,像是有人刻意......”
话音未落,看见远处供销社的卡车停在村口,周主任从车窗探出头,嘴角挂着意味深长的笑。
深夜,苏禾在灯下整理虫害样本,听见窗外有动静。她悄悄掀起窗帘一角,看见两个黑影翻墙进了院子,首奔堆肥池。
“王海!”她抓起手电筒冲出去,光束照亮其中一人手里的玻璃瓶——里面装着浑浊的液体,正往堆肥里倾倒。
黑影见行迹败露,转身就跑。王海抄起锄头追出百米,扯下其中一人的口罩——竟是供销社的仓库管理员。
“是周主任让我们干的!”管理员哆嗦着跪下,“他说只要毁掉你们的堆肥,村民就会改用化肥......”
苏禾攥紧拳头,指甲几乎掐进掌心。她想起白天在蚜虫尸体上发现的异常黏液,那根本不是自然滋生的虫蜜,而是人工调配的诱虫剂。
县公安局的警车呼啸而至时,天边己泛起鱼肚白。周主任被带走前,恶狠狠地瞪着苏禾:“你们那套玩意儿根本不合时宜!化肥才是大势所趋——”
“合不合时宜,土地会告诉我们。”
苏禾望着东方渐亮的天空,想起农业局最新下发的文件,里面提到“绿色农业”的试点计划。
“再过二十年,大家就会明白,我们守的是什么。”
立夏那天,农业局的技术员带来了新的检测报告:
试验田的土壤活性酶含量比对照田高42%,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了3个百分点。尽管经历了蚜虫灾害,麦苗的根系长度仍比常规种植长15厘米。
“这些数据很有价值。”技术员推了推眼镜,“省农科院想邀请你们参与全省的生态农业研讨会。”
苏禾翻着报告,目光停在“建议推广”的字样上。王海不知何时站在她身后,手里捧着个布包:“给你的。”
布包里是双千层底布鞋,鞋面用蓝布绣了麦穗图案。苏禾想起上次去县城,在百货商店多看了两眼这种绣鞋。
“脚码可能不准,”王海挠头,耳尖发红,“你要是不喜欢......”
“喜欢。”苏禾迅速把鞋收到桌下,耳垂发烫。窗外的苜蓿花被风吹得簌簌响,远处传来拖拉机播种的轰鸣。
她翻开新的笔记本,在扉页写下:“1979年5月,我们终于等到了土壤的回答。”
麦收前夕,省里派来摄影组拍摄生态种植纪录片。
苏禾站在金灿灿的麦田里,身后是扛着锄头的王海,以及笑得眯眼的村民们。
摄影师调整镜头时,她忽然看见王海袖口露出的旧疤痕——那是去年救火时留下的。
“苏老师,看镜头!”
她转头,嘴角扬起笑。阳光穿过麦穗,在王海棱角分明的脸上洒下斑驳光影。远处的晒谷场上,新收的苜蓿正在晾晒,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香。
这一年的夏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热烈。就像她和王海之间,那些未说出口的话,终将在这片土地上,结出最的穗子。
(http://www.220book.com/book/J2V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