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知远全神贯注,将徐夫子所讲的每一个要点都牢记于心。
掌握五言六韵试帖诗的写法,对自己备考院试至关重要。
在一番紧张的授课之后,徐夫子与沈知远稍作休息。
【我大学老师这么墨迹,我一定举报他】
徐夫子望着窗外的景致,轻轻叹了口气,缓缓对沈知远说道:“知远啊,你一心向学,准备科举,这份决心固然可嘉,但你可知科举之路,布满荆棘,艰辛异常。”
沈知远恭敬地坐在一旁,认真聆听,眼神中透着坚定:“夫子,学生知晓科举不易,但学生不怕吃苦,愿全力以赴。”
徐夫子微微点头,目光中满是感慨:“科举从童生试开始,你如今准备的院试只是第一步。多少人皓首穷经,却连个秀才都考不上。
就说这院试,一场考试下来,短则几天,长则半月,考生们被锁在狭小的号舍之中。
那号舍仅容一人,白天考试,晚上便要蜷缩在里面休息,吃喝拉撒都在一处,条件艰苦至极。”
沈知远微微皱眉,这他可是深有体会。县试和府试,差点翻车。
徐夫子继续说道:“就算你侥幸通过院试成为秀才,也只是刚入科举之门。
接下来便是乡试,每三年才举行一次,全省的秀才齐聚省城,竞争举人之名。
乡试考三场,每场三天,九天下来,人都要脱层皮。
而且考场之中,舞弊之风时有发生,即便你满腹经纶,也可能因他人的不正当手段而名落孙山。”
沈知远握紧了拳头,义愤填膺地说:“难道就没有办法整治这舞弊之风吗?”
【我会不会演的太过了】
徐夫子苦笑着摇摇头:“朝廷虽有严刑峻法,但总有人为了名利铤而走险。”
“能在乡试中脱颖而出的,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需有几分运气。”
“举人己经如此难考,那会试、殿试想必更是艰难。” 沈知远说道。
“没错。” 徐夫子神色凝重,“会试是各省的举人汇聚京城,争夺贡士之名,竞争之激烈,不言而喻。”
“会试通过后,便是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亲自主持,决定最终的进士排名。但即便高中进士,也不意味着仕途就一帆风顺。官场复杂,稍有不慎,便可能身败名裂。”
沈知远陷入沉思,片刻后说道:“夫子,即便科举之路如此艰辛,学生也不会退缩。”
“学生希望有朝一日能凭借所学,为百姓做些实事,为朝廷尽一份力。”
【奥斯卡小黄人上线】
徐夫子欣慰地看着沈知远,语重心长地说:“知远,你有此志向,甚好。但科举之路漫长,途中挫折无数,你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坚守本心,切不可随波逐流。”
沈知远站起身来,向徐夫子深深作揖:“夫子教诲,学生铭记于心。学生定不会辜负夫子的期望,在科举之路上砥砺前行。”
【发誓,我是认真的】
徐夫子看着沈知远坚定的神情,心中颇为满意,决定趁热打铁,对他进行一番测试。
徐夫子稍作思索,提笔在纸上写下题目,递给沈知远,说道:“知远,这是一道西书文题目,也是一道五言六韵试帖诗题目,你且按照要求作答,限时两个时辰,以此检验你所学。”
沈知远双手接过题目,只见西书文题目是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试帖诗题目为 “秋夜闻蛩”。
他深吸一口气,向徐夫子行礼后,便在一旁的书桌前坐下,凝神思考起来。
【一点也不给人准备】
对于西书文题目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沈知远深知破题至关重要,它是文章的开篇之钥,需精准点题。
他的目光紧紧盯着题目,脑海中迅速回顾徐夫子所授要点以及平日积累的对儒家义利观的理解。
思索片刻,他想到义利观念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关键所在,于是破题之句迅速在心中成型,他提笔写道:“义利之判,喻者不同。盖君子明义,小人逐利也。”
完成破题后,沈知远并未急于续写,而是稍作停顿,再次梳理思路。
他明白承题要承接破题,进一步阐述观点,为后文论述奠定基础。
他思索着义为做人的正途,而利是世人常常追逐的目标,这二者与君子和小人的行为选择紧密相关。
心中思路明晰后,他写道:“夫义,人之正路;利,世之常趋。然君子所喻在义,以义为行;小人所喻唯利,见利忘义。”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穿越从童子试一路狂飙此句不仅承接了破题中君子与小人对义利的不同态度,更明确指出了君子以义作为行事准则,小人则因追逐利益而不顾道义,为后文深入论述做好铺垫。
接下来是起讲,沈知远深知这部分要深入阐发题目蕴含的道理,阐明自己对题目的总体见解。
他的思绪在儒家经典来回穿梭,思索着圣贤们对义利的教诲。
他想到义利之辨关乎个人的品德修养,更影响着社会的风气。
于是,他缓缓提笔:“自圣贤立言,义利之辨,昭然若揭。义者,所以正人心,维世教;利者,所以惑人性,乱纲常。君子怀义,故能守身如玉,为世之楷模;小人逐利,遂致丧心病狂,为世所唾弃。”
起讲完成,沈知远稍作调整,准备进入入题部分。
他回顾前文所阐述的义利之别,想到既然己经点明君子与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选择及其影响,那么接下来就应具体论述这种选择的表现和后果。
他写道:“今夫世风日下,利欲熏心者众,而能坚守义者鲜矣。究其根源,盖因不明义利之轻重也。故欲正世风,必先明义利之辨,以君子为范,方能拨乱反正。”
进入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论述环节,沈知远深知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需旁征博引,深入论证。
他首先在起股部分,通过对比的方式阐述君子与小人在面对义利抉择时的不同表现:“君子之处世也,见义则勇为,虽千难万险,弗敢辞焉。小人之行事也,见利则趋之,虽伤天害理,亦在所不惜。”
在中股部分,沈知远进一步深化论述,他想到古代众多圣贤事迹和经典言论,以此为有力论据。
他写道:“昔子罕辞玉,以不贪为宝,此君子喻义之典范也。珠宝虽贵,然不义而取,心难安矣。反观市井之徒,见小利而忘命,弃大义如敝履,终为世所不齿。由此可见,义利之间,霄壤之别,人当以君子为范,明义而舍利。”
后股部分,沈知远继续拓展论述的深度和广度,他思考着义利观念对社会风气和国家兴衰的影响。
他写道:“且夫义风盛行,则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古之盛世,君臣百姓皆以义为尚,故能政通人和,百业俱兴。若利欲横流,人人唯利是图,则世风日下,国将不国。是以义利之辨,非独关乎个人之荣辱,实系国家之兴亡也。”
最后是束股,沈知远思索着如何收束全文,既要回应开头,又要升华主题。
回顾前文对君子喻义、小人喻利的论述,以及义利之辨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写道:“综上所述,义利之途,泾渭分明。吾辈当以君子为楷模,怀义而行,摒弃私利之诱,如此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负圣贤之教诲,成就不朽之人生。”
完成西书文后,沈知远将思绪迅速切换到五言六韵试帖诗 “秋夜闻蛩” 上。
他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出秋夜的景象,想象着自己在秋夜中听到蛩声的情境。
思索着如何在首联破题,迅速营造出与题目相符的氛围。
想到秋夜本就带着几分凉意和寂静,而蛩声在此时响起,更添凄清之感。
于是,首联破题之句诞生:“秋夜蛩声起,凄清满院传。” 寥寥十字,勾勒出秋夜寂静中蛩声传来,凄清氛围弥漫满院的画面。
颔联与颈联需对仗工整,且要通过对蛩声的描绘,进一步营造意境,抒感。沈知远思索着蛩声在秋夜中可能引发的情感,
他想到自己若客居他乡,在秋夜听到蛩声,定会增添思乡之情。
于是,写道:“寒音添客思,冷韵动离弦。断续催残梦,悠扬绕故园。”
“寒音” 对 “冷韵”,“添客思” 对 “动离弦”,“断续” 对 “悠扬”,“催残梦” 对 “绕故园”,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将蛩声比作寒音、冷韵,生动地描绘出蛩声如离弦之音般触动客居之人的思乡之情,那断断续续的蛩声仿佛在催促着残梦,而那悠扬的声音又似乎萦绕在故园,营造出一种孤寂、惆怅的意境。
尾联要收束全诗,升华主题。
沈知远思考着在秋夜蛩声的触动下,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他想到自己漂泊在外,听着这秋夜蛩声,心中满是对归期的期盼。于是,他写道:“愁心听不尽,羁旅盼归年。”
【脑细胞死了一半了】
两个时辰转瞬即逝,沈知远搁笔,再次向徐夫子行礼,呈上答卷。
.徐夫子接过,仔细审阅起来。他时而微微点头,时而轻蹙眉头,沈知远则在一旁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夫子的评价。
【我真的尽力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J3L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