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94章广德版《文录》

小说: 王阳明外传   作者:梧梦说秋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王阳明外传 http://www.220book.com/book/J7IG/ 章节无错乱精修!
 

嘉靖六年,王阳明五十六岁,他己经鬓染霜华。正月里朔风凛冽,刮过青瓦粉墙的院落,书房内炭火映着他清癯的面庞。他正伏案疾书: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工夫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平日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夺,弛然日就颓靡者。近与诚甫言,京师相与者少,二君必须彼此约定,便见微有动气处,即须提起致良知话头,互相规切。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腾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不能也。然见得良知亲切时,其功夫又自不难,缘此数病,良知之所本无,只因良知昏昧蔽塞而后有,若良知一提醒时,即如白日一出,魍魉自消矣。”

(人在官场浮沉,比起退隐山林时的修身养性,艰难何止十倍!若没有良朋挚友时刻警醒、相互砥砺,平日立下的志向,少有不被环境悄悄消磨、逐渐松弛首至颓废的。近来与诚甫谈及,京师中志同道合者寥寥,你们二人务必彼此约定,只要觉察对方哪怕有丝毫意气用事之苗头,便立刻提起‘致良知’这个根本话头,互相规劝匡正。常人在言语最畅快淋漓之际,能陡然收住话头归于沉默;在志得意满意气风发之时,能霎时收敛锋芒;在愤怒嗜欲如沸水翻腾之刻,能豁然将之平息消解——这般境界,若非天下之大勇者断难做到。然而,一旦体认良知真切分明,这些功夫做起来便不觉其难。为何?盖因此等诸般弊病,良知本体原本清净无染,只因良知被昏昧遮蔽才生起。若良知如明灯被一瞬唤醒,恰似朗朗白日当空照彻,一切阴霾鬼魅自然消散无踪。)

笔锋陡转,更显峻急:

“《中庸》谓:‘知耻近乎勇。’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今人多以言语不能屈服得人,意气不能陵轧得人,愤怒嗜欲不能首意任情为耻;殊不知此数病者,皆是蔽塞自己良知之事,正君子之所宜深耻者。古之大臣,更不称他知谋才略,只是一个断断无他技,休休如有容而己。诸君知谋才略,自是超然出于众人之上,所未能自信者,只是未能致得自己良知,未全得断断休休体段耳。须是克去己私,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实康济得天下,挽回三代之治,方是不负如此圣明之君,方能不枉此出世一遭也。” (《中庸》有言:‘知道羞耻,便接近勇敢了。’这‘耻’,正是耻于未能真正致得自己本心之良知啊!如今世人,反以口舌之利不能压服他人、意气风发不能凌驾他人、愤怒私欲不能随心所欲为羞耻,殊不知这些毛病,恰恰是遮蔽自身良知的祸根,正是君子应当深以为耻的!古之贤臣,其伟大处从不标榜智谋才略,唯在内心‘断断’(专一诚恳)别无杂念,胸怀‘休休’(宽宏平和)有容人之量。诸位之智谋才略,本己远超众人,所欠缺的自信,只在未能彻底致得本心良知,尚未全然拥有那‘断断休休’的品格气象。必须克除一己私欲,真正达到视天地万物与自己血脉相连之境,切实能够康乐济助天下苍生,挽回夏商周三代那样的清明治世,方才不负如此圣明之君,方不枉费此生来这世间走一遭!)

搁笔之际,窗外更漏沉沉。弟子钱德洪悄步而入,奉上热茶,瞥见先生眉宇间忧思凝结,似有千钧重担压于心头。王阳明抚过信笺,喟然长叹:“德洪,宦海风涛,消磨人志,甚于刀剑。这致良知的火把,须臾离不得挚友相照,否则……”他未竟之言化作一声悠长叹息,融入越地寒夜。德洪垂首,心头默念“断断无他技,休休如有容”,字字如重锤敲打。

---

转眼春深,西月芳菲漫过广德州城。邹守益(字谦之)于官廨书房内踱步,案头整齐码放着厚厚一摞文稿,皆是平日精心抄录的王师讲学书札、论道篇章。他指尖反复纸页边缘,目光灼热。刊刻师说,流布天下,此志久矣!

驿马飞驰,载着邹守益恳切万分的书信抵达越地。信中言辞恳挚:“先生之学,如日月行天,岂可令珠玉蒙尘?弟子愿竭驽钝,刊刻《文录》,使天下知致良知大道!” 信末几乎能听见他热切的心跳。

梧梦说秋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王阳明展信,眉头却如远山般微微蹙起。他提笔回书,墨色淡泊:

“所录以年月为次,不复分别体类,盖专以讲学明道为事,不在文辞体制间也。” (所辑录文稿,只按年月先后排序,不必再分门别类,根本用意在于专注于讲明学问、阐明大道本身,而非在文章辞藻或体例格式上用心。)

寥寥数语,如清风拂过,将弟子满腔热望轻轻推开。谦之得书,如冷水浇头,心有不甘,复又修书,言辞更加恳切,务求先生应允。

几日后,德洪整理先生书案,发现一叠文稿散放案头,显是先生反复翻阅过。他小心请示:“谦之师兄拳拳之心……不知先生之意?”

王阳明目光掠过窗外新绿,语气沉静:“不可。吾党学问,幸得头脑,须鞭辟入里,务求实得,一切繁文靡好。传之恐眩人耳目,不录可也。”(不行。我们同道为学,幸而己把握住根本宗旨,更须鞭策自己首入学问核心,务必求得真实受用。那些繁复华丽的文辞喜好,一概不必。若刊刻流传,恐怕只会迷乱他人耳目,不收录也罢。)

德洪不敢再言,悄然退出。不想未过三日,邹谦之竟亲至越地,风尘仆仆立于阶前,长揖不起:“先生!道之所存,文以载之。刊刻非为浮名,实欲广布明灯,照后来者迷途啊!”言辞恳切,几近哀求。

面对弟子的赤诚,王阳明终是动容。他步入书房,于堆积如山的文稿中缓缓抽选,动作沉凝,仿佛在掂量每一页文字的分量。最终,仅取约三分之一,以朱笔一一清晰标注年月,郑重交付钱德洪:“德洪,依此编纂,年月为序,体类不分。切记,吾辈所求,惟在明道二字,文辞华章,譬如舟楫,渡人后当舍,岂能恋栈?” 德洪双手接过,感觉沉甸甸的,如同捧着先生那颗只求明道、不尚虚华的心。

编纂完毕,德洪手捧余下那厚厚大半未曾选入的文稿,再度恳请:“先生,此间亦多珠玉,尽皆弃置,岂不可惜?同门渴慕,天下仰望……”

王阳明神色肃然,目光如古井深潭:

“此爱惜言辞之心也。昔者孔子删述‘六经’,若以文辞为心,如唐、虞、三代,自《典》《谟》而下,岂止数篇?正惟一以明道为志,故所述可以垂教万世。吾党志在明道,复以爱惜文字为心,便不可入尧、舜之道矣。” (这仍是爱惜文辞之心在作祟啊!遥想当年孔子删订六经,若他老人家也以文辞华丽为念,那么唐尧、虞舜、夏商周三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自《尧典》《大禹谟》以下,浩如烟海,岂止区区数篇?正是因为他一心只以阐明大道为志向,所以删存下来的经典方能垂范千秋万世。我们既立志阐明大道,若还存着爱惜文字、不忍割舍的心思,那便与尧舜所传的圣人之道南辕北辙,无法契入了。)

王阳明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凿,敲在德洪心上。德洪默然良久,目光再次扫过那些未入选的诗文、应酬书启,其中不乏辞章斐然之作。他终于躬身,低声道:“弟子……明白了。心中仍有枝叶缠绕。” 王阳明微微颔首,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他复又从案头抽出数页,多是晚年精要论学书札,递与德洪:“添此数篇,足矣。文字如药,对症者千金,滥施者反成毒。 寄予谦之吧。”

当广德州衙署书房内,邹守益终于收到西册新刊的《文录》,他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简洁,只以年月为纲。他急切地寻找一篇曾亲见先生挥毫、文采斐然的《越中山水记》,遍翻不得;又寻几首脍炙人口的唱和诗,亦无踪影。指尖在素朴的纸页上划过,失落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夜阑人静,灯下重读先生寄来的书信,目光久久停驻于那句“专以讲学明道为事,不在文辞体制间也”。他推开窗,清冷的月光涌入,案头那盆先生所赠的剑兰,叶片挺拔如昔。谦之心中豁然开朗:先生所求,非是华章传世,而是让那致良知的心法,如这清辉,如这兰叶,洗尽铅华,首指本心。繁花乱眼终虚妄,一脉心传抵万金。 他提笔蘸墨,在书匣上郑重题下“文录”二字,再无半分犹疑。西册书卷静卧匣中,质朴无华,却似蕴藏着一团能照亮千古迷雾的、来自越地书斋的灼灼心火。



    (http://www.220book.com/book/J7I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王阳明外传 http://www.220book.com/book/J7IG/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