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制改革在一片波折后继续稳步前行,然而朝堂与后宫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再次让局势发生微妙变化。
宰相忙于改革事务,后宫中皇后却因接连的纷争感到心力交瘁。一日,她将贤妃召至寝宫,神情疲惫地说道:“这后宫近来事端不断,我着实有些力不从心。你向来心思细腻,往后还得多帮衬着些。”
贤妃恭敬地应下:“皇后娘娘放心,臣妾定当竭尽全力,为娘娘分忧。”
此时,边境又传来消息,辽军虽未大规模进犯,但小动作不断,时常在边境制造摩擦,骚扰百姓。赵光义得知后,立刻召集边境守将与朝中大臣商议对策。守将皱着眉头,一脸忧虑地说:“陛下,辽军此举甚是狡猾,我们若出兵围剿,他们便迅速撤离,若放松警惕,他们又来侵扰,实在是防不胜防。”
一位大臣提议道:“陛下,不如我们在边境增设烽火台,加强巡逻,一旦发现辽军踪迹,便可迅速集结兵力应对。”
赵光义眉头紧皱,来回踱步片刻后,微微颔首,目光坚定地说:“此计可行,就依卿所言。朕命你亲自督办此事,务必保障边境百姓的安宁。烽火台的选址、巡逻路线的规划都要仔细斟酌,不得有半点马虎。若辽军再犯,定要让他们有来无回!”
赵光义深知,除了军事防御,民生安抚也至关重要。于是,他又下令从国库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赈济边境受灾百姓,重建被破坏的房屋和农田。
他把负责此事的官员叫到跟前,神色凝重,语重心长地说道:“百姓乃国家之本,边境百姓遭受战乱之苦,朕心忧之。你们务必将每一文钱都用在实处,帮助百姓尽快恢复生产生活,若有贪污克扣,定斩不饶!”
在后宫,丽妃禁足期满,却并未收敛。她心中对贤妃和皇后的怨恨有增无减,暗中又开始谋划。她找到一位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女官,悄声说:“我岂能就这么咽下这口气,你帮我想想办法,如何才能扳回一局。”
女官思索片刻,低声道:“娘娘,如今贤妃在皇后身边如鱼得水,我们不如从她的出身下手,散布些不实传言,说她出身低微却心怀不轨,妄图干涉朝政,看她还如何立足。”
丽妃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冷笑道:“好,就这么办,此事你要做得隐秘些。”
不久,后宫中便开始流传起关于贤妃的种种谣言。一些不明真相的宫女和妃子私下议论纷纷,甚至传到了朝堂。
宰相听闻后,心中一惊,他深知后宫之事若处理不当,也会影响朝堂稳定。于是,他找到皇后,忧心忡忡地说:“娘娘,如今后宫谣言西起,怕是有人故意为之,若不及时制止,恐生大乱。”
皇后微微颔首,神色凝重:“我己知晓,定不会让他们得逞,这就着手调查。”
与此同时,王爷虽被警告,但贼心不死。他又与一位被贬的官员取得联系,两人在密室中商议。王爷满脸不甘地说:“我就不信,斗不过一个小小的宰相。你可有什么主意?”
被贬官员眼珠一转,阴恻恻地说:“王爷,如今宰相改革顺利,我们正面抗衡怕是不行,不如在改革成果上做文章,买通几个参与改革的小官,让他们故意制造些混乱,再将责任推到宰相身上。”
王爷听后,拍手称妙:“好,就这么办,事成之后,少不了你的好处。”
然而,他们的对话却被宰相安插的眼线听到。宰相得知消息后,冷笑一声:“王爷,你真是执迷不悟,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他迅速安排人手,收集王爷与被贬官员勾结的证据,同时对参与改革的人员加强管理,防止出现混乱。
在朝堂上,宰相再次揭露了王爷的阴谋。赵光义得知后,怒目圆睁,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怒声吼道:“王爷,你屡教不改,朕念及亲情,一再容忍,你却不知悔改,这次定要严惩!”王爷吓得瘫倒在地,连连求饶。
赵光义强压怒火,沉思片刻后,下令削去王爷的大部分封地和特权,将他贬到偏远之地,终生不得回京。
他看着王爷,痛心疾首地说:“朕给过你机会,是你自己不珍惜。若你还妄图扰乱朝纲,即便你是皇亲国戚,朕也绝不姑息!”
而在后宫,皇后经过一番调查,终于查明谣言是丽妃所为。她将丽妃召至跟前,怒声斥责:“丽妃,你不思悔改,再次在后宫兴风作浪,此次朕绝不轻饶!”丽妃吓得脸色惨白,跪地痛哭求饶。
赵光义得知此事后,也深感失望,他来到后宫,看着丽妃,冷冷地说:“后宫应是安宁之地,你却一再挑起事端。念你出身名门,朕再给你一次机会,若再有下次,定将你打入冷宫,永无翻身之日!”丽妃听后,浑身颤抖,连连磕头谢恩。
经过这一系列事件,朝堂和后宫暂时恢复了平静。赵光义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他深知只有不断强大自身,才能抵御外敌,维护大宋的长治久安。
他频繁召见宰相和军事将领,详细询问改革进展和边防情况,亲自参与制定改革的下一步计划和军事防御策略。他对宰相说:“如今改革己初见成效,但切不可掉以轻心。你要继续努力,将改革推向深入,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强军。”
宰相则继续全力推行军制改革,在他的努力下,宋军的实力日益增强,边防也愈发稳固。
而在后宫,皇后和贤妃共同努力,整顿后宫秩序,使得后宫一片祥和,为赵光义安心处理朝政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
赵光义也时常关注后宫事务,鼓励皇后和贤妃多多关心后宫众人,他说:“后宫安稳,朕方能专心朝政。你们要多为朕分忧,让后宫成为朕的坚强后盾。”
可就在朝堂与后宫看似平静之时,民间却发生了一件趣事。一位云游西方的奇人来到京城,自称能知晓过去未来,还能施展奇妙法术。百姓们纷纷好奇围观,消息很快传到了宫中。赵光义听闻后,也来了兴致,心想若此人真有本事,或许能为国家所用,便下令将奇人带入宫中。
奇人见到赵光义,不卑不亢,拱手说道:“陛下,草民虽出身平凡,却习得奇术,愿为陛下排忧解难。”
赵光义饶有兴趣地看着他:“哦?你且说说,这奇术都有何奇妙之处?”
奇人微微一笑,拿出一个精致的木盒,说道:“陛下请看,此盒之中藏有一宝物,能映照出千里之外的景象。”说罢,他打开盒子,只见盒中竟缓缓升起一团云雾,云雾之中逐渐浮现出边境的画面,辽军的营帐、士兵的操练都清晰可见。
赵光义又惊又喜,身体前倾,紧紧盯着那团云雾,说道:“此术当真神奇!若能以此洞悉辽军动向,我大宋边防便又多了一份保障。”
然而,宰相却心生疑虑,他上前一步说道:“陛下,此事太过蹊跷,不可轻信。这世间怎会有如此神奇之物,怕是此人故弄玄虚,有不轨企图。”
奇人闻言,不慌不忙地说:“大人莫要多疑,草民一片赤诚,岂会有诈?”双方各执一词,赵光义也陷入了沉思。最终,他决定先留下奇人,派人暗中观察,若真有可用之处,再加以重用;若发现异常,便立即处置。
与此同时,后宫中也因奇人的到来掀起了一阵波澜。众妃子们听闻奇人能知晓未来,纷纷好奇不己,私下里议论纷纷。
丽妃听闻后,心中又打起了算盘,她想利用奇人制造些事端,扰乱后宫。于是,她悄悄派人将奇人请到自己宫中,说道:“听闻你能知晓未来,本宫问你,本宫日后能否登上皇后之位?”
奇人面露难色:“娘娘,天机不可轻易泄露……”
丽妃脸色一沉,威胁道:“你若不说,本宫定不会放过你!”
奇人无奈,只得敷衍道:“娘娘福泽深厚,未来之事,自有定数……”
这边奇人的事情还未尘埃落定,朝堂上又起风云。一位久未露面的前朝老臣突然回归,他在朝中根基深厚,一回来便拉拢了一批旧部。
老臣表面上对赵光义恭恭敬敬,实则心怀叵测。他暗中与宰相的政敌勾结,打算合力扳倒宰相,恢复自己昔日的权势。
老臣找到一位对宰相不满的官员,意味深长地说:“如今宰相权势熏天,长此以往,我们这些老臣的地位岌岌可危。你我同朝为官多年,难道甘心被他打压?”
那官员面露犹豫:“可宰相深受陛下信任,我们能有什么办法?”
老臣冷笑一声:“办法总是有的。如今奇人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我们不妨在这上面做做文章,说宰相嫉妒奇人的才能,故意打压,阻挠奇人效力朝廷,妄图将奇人占为己有,为自己谋取私利。”
官员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此计倒是可行,只是如何让陛下相信?”
老臣胸有成竹:“我自有办法,只需我们联合起来,在朝堂上造势,再买通几个与奇人接触过的小太监,让他们在陛下面前添油加醋,不怕陛下不信。”
很快,朝堂上便有官员开始对宰相发难,纷纷指责他心胸狭隘,阻碍奇人为国效力。赵光义听后,心中不禁再次对宰相产生了一丝怀疑。他把宰相召到御书房,神色严肃地问道:“宰相,如今朝堂上对朕你议论纷纷,说你阻碍奇人,可有此事?”
宰相心中一惊,连忙跪地解释:“陛下明鉴,臣一心为大宋社稷,怎会做出此等事。臣只是觉得奇人之事太过蹊跷,怕其中有诈,才有所疑虑,绝无嫉妒打压之心。”
赵光义看着宰相,目光深邃,沉默良久后说:“朕暂且信你,你尽快查明此事,给朕一个交代。”
宰相察觉到这股暗流,心急如焚,他找到自己的心腹谋士商议:“老臣归来,联合众人对我发难,如今陛下似乎也有了疑虑,这该如何是好?”
谋士思索片刻,说道:“宰相莫急,我们不妨先调查清楚老臣的底细和他背后的势力,再寻找机会反击。同时,我们也要尽快弄清楚奇人的真实目的,说不定能从中找到突破口。”宰相深以为然,立刻安排人手展开调查。
而在后宫,皇后为了稳定局面,决定举办一场宫宴。她想着在宴会上展示后宫的和睦,同时也能借机安抚众妃子的情绪。
宫宴当日,后宫众人盛装出席,欢声笑语不断。然而,丽妃却不安分,她故意在宴会上刁难贤妃,说道:“妹妹最近可是风头正盛,这后宫里谁不知道妹妹能干,也不知道妹妹还有什么本事没使出来?”
贤妃依旧温婉,微笑着回应:“姐姐说笑了,贤妃不过是做好本分,哪有什么特别本事,倒是姐姐出身名门,见识广,还望姐姐日后多多指点。”
皇后见状,赶忙打圆场:“今日是宫宴,大家开心才是,莫要伤了和气。”
可丽妃仍不罢休,她又转头对奇人说道:“听闻先生能知晓未来,不如给大家露一手,看看今日宫宴之后会发生何事?”
奇人面露难色,但在众人的注视下,只好故作神秘地掐指一算,说道:“今日宫宴祥和,之后宫中恐有小波折,但终会逢凶化吉。”
丽妃一听,心中暗喜,觉得奇人这话正好可以被自己利用来制造混乱,便故意大声说:“哟,看来这后宫又要不太平了,也不知道是谁要惹出这波折。”
皇后脸色一沉,严厉地说:“丽妃,今日宫宴,你莫要胡言乱语,扰乱气氛。”丽妃这才闭嘴,但眼中仍闪过一丝得意。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祭祀大典前夕,这是宋朝极为重要的仪式,关乎国运民心。赵光义十分重视,提前数月便开始筹备,亲自参与各项细节的敲定。他反复审阅祭祀流程,对负责的官员说:“祭祀乃国之大典,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你们务必小心谨慎,不可有丝毫懈怠。”
然而,老臣等人却不想放过这个机会。他们买通了负责祭祀用品采买的官员,暗中将一些带有瑕疵和不祥寓意的物品混入其中,企图让祭祀大典出现差错,以此来指责宰相办事不力,动摇他在赵光义心中的地位。
祭祀当日,就在众人准备行礼时,一位眼尖的官员发现了祭品中的异样,当场惊呼。一时间,现场一片哗然。赵光义脸色阴沉得可怕,他怒视着宰相,质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如此重要的祭祀,为何会出现这般差错?”
宰相心中一惊,他迅速冷静下来,跪地说道:“陛下息怒,臣定当彻查此事,给陛下和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回到宫中,宰相马不停蹄地展开调查。他凭借着自己的人脉和智慧,很快就顺藤摸瓜,查到了老臣等人的头上。他将证据呈给赵光义,详细说明了老臣等人的阴谋。
赵光义得知真相后,怒不可遏,拍案而起:“这些人竟敢如此大胆,在祭祀大典上做手脚,实在是罪大恶极!”他当即下令将参与此次阴谋的官员全部严惩,老臣也被削去官职,抄没家产。
经此一役,朝堂再次震动。赵光义更加倚重宰相,全力支持他的改革。而在后宫,皇后和贤妃借此机会,进一步整顿后宫秩序,加强对宫女太监的管理,杜绝类似被人利用的情况再次发生。
此后,在宰相的建议下,赵光义决定开展一次科举恩科,广纳天下英才,为改革注入新鲜血液。消息一出,天下学子纷纷响应,齐聚京城。
其中有一位名叫苏澈的年轻才俊,才华横溢且心怀报国之志,在科举中崭露头角。
苏澈的文章言辞恳切,见解独到,尤其对军制改革和民生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引起了赵光义的关注。赵光义亲自召见了苏澈,询问他对国家现状的看法。
苏澈毫不怯场,侃侃而谈:“陛下,如今军制改革虽有成效,但仍需完善细节,加强基层士兵的待遇保障,方能提升士气。民生方面,可鼓励商业发展,互通有无,增加国家赋税。”赵光义听得十分专注,不时微微点头,心中暗自赞叹。
然而,此举却引来了一些保守派官员的不满。他们认为苏澈年轻气盛,想法太过激进,担心他的言论会扰乱朝纲。这些官员私下里商议,企图在殿试环节故意刁难苏澈,让他出丑,从而打压新进人才的锐气。
殿试当日,保守派官员率先发难,提出一些刁钻晦涩的问题,试图让苏澈难堪。苏澈却镇定自若,引经据典,一一作答,其清晰的思路和渊博的学识让在场众人刮目相看。
宰相见状,心中欣慰,适时站出来为苏澈解围:“诸位大人,苏澈所言皆为治国良策,切中时弊。我大宋正处变革之际,正需要这样的人才为国家效力。”
赵光义也对苏澈的表现十分满意,当场钦点他为进士,委以重任,让他参与到军制改革和民生政策的制定当中。苏澈感恩戴德,发誓定当尽心尽力,不负陛下重托。
赵光义看着苏澈,语重心长地说:“朕期望你能为大宋的繁荣贡献力量,莫要辜负朕的信任。”这一事件不仅为朝堂增添了新的活力,也让改革派的力量得到进一步壮大,为大宋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