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的暗中串联在朝堂上激起了层层涟漪,一些被说动的官员表面不动声色,私下里却频繁往来。其中一位年轻的官员心中不安,找到老臣说道:“此事风险极大,若是被陛下察觉,我们都将万劫不复,真的要这么做吗?”
老臣皱着眉头,神色严肃:“富贵险中求,德妃若能复位,我们便是从龙功臣,眼下陛下忙于战事,正是我们的机会。”尽管心中仍有顾虑,年轻官员还是在老臣的劝说下勉强答应参与。
与此同时,辽军的细作在宋境越发猖獗。他们伪装成普通百姓,在各个关卡、要道刺探情报,甚至混入了运送军粮的队伍。
一名宋军士兵在巡逻时发现了一名形迹可疑的人,上前盘问:“你是何人?为何在此处徘徊,神色还如此慌张?”
细作强装镇定,结结巴巴地回答:“官爷,我就是个普通百姓,来找我走散的家人。”
士兵见他言辞闪烁,心中起疑,准备将他带回营帐进一步审问,细作见状,突然拔刀相向,企图逃跑,士兵立刻吹响号角,附近的宋军闻声赶来,将细作团团围住,经过一番搏斗,终于将其制服。从细作身上搜出了一封密信,竟是辽军索要宋军布防图的指令。
前线的宋军主将收到密信后,意识到辽军即将发动的进攻规模远超想象,他立即召集众将领商议对策。
一位副将建议:“不如我们将计就计,故意泄露假的布防图给辽军,引他们上钩。”
主将沉思片刻后说:“此计虽好,但辽军狡诈,未必会轻易相信。我们还需加强各处关隘的防守,同时派出精锐部队,暗中埋伏,一旦辽军进攻,便可前后夹击。”众将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在后宫中,皇后察觉到了德妃那边的动静。她暗中安排自己的心腹宫女密切关注冷宫的一举一动,同时与宰相取得联系,告知他朝堂上可能出现的变故。
宰相得知消息后,忧心忡忡:“如今前线战事紧急,朝堂内部若再生乱,后果不堪设想。娘娘可有良策?”
皇后思索一番后说:“先按兵不动,收集足够的证据,等他们有所行动时,再一举揭露,以绝后患。”
几日后,老臣等人觉得时机成熟,准备在朝堂上发难,为德妃翻案。他们事先联络好,在早朝时,由老臣率先上奏:“陛下,臣有要事启奏。德妃被打入冷宫一事疑点重重,臣怀疑其中有冤情,恳请陛下重新调查。”其他参与阴谋的官员也纷纷附和,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
赵光义脸色一沉,冷冷地说:“德妃勾结江湖势力谋反,证据确凿,此事不容置疑。你们无端翻案,是何居心?”
老臣还想辩解,这时,宰相站了出来,他拿出了老臣等人暗中串联、企图为德妃翻案的证据,呈给赵光义:“陛下,这些人不顾国家安危,在朝堂动荡、前线战事吃紧之际,妄图扰乱朝纲,为有罪之人翻案,实在是罪大恶极。”
赵光义看完证据后,怒不可遏:“来人,将这些乱臣贼子统统拿下,关进大牢,听候发落!”参与阴谋的官员们瞬间脸色惨白,瘫倒在地。
解决了朝堂上的隐患,赵光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应对辽军进攻上。他日夜守在御书房,反复研究前线地图,不断派出信使,与前线主将保持密切联系,同时下令后方加紧筹备粮草和武器,支援前线。
他亲自挑选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工匠,监督他们打造精良的兵器,还不时询问工匠兵器的制作进度和质量情况:“这兵器关乎将士性命,你们务必用心,若有懈怠,严惩不贷。”
赵光义还时常召见解密高手,一同解读前线传来的密信,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当得知辽军细作威胁粮商的事情后,他雷霆震怒,立即下令派遣精兵保护粮商,严惩幕后黑手。他对负责此事的将领严令道:“定要保证军粮按时交付,若有差池,提头来见!”
在京城百姓人心惶惶之时,赵光义也十分关注。他亲自过问安抚百姓的措施,指示宰相安排官员张贴安民告示,组织人手宣讲宋军实力。他还微服出巡,来到集市,倾听百姓的心声。看到百姓们忧心忡忡的样子,他心中满是忧虑,回到皇宫后,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如何能更好地稳定民心。
前线战事胶着,赵光义更是寝食难安。他每日都会询问战情,当得知宋军主将打算孤注一掷,亲自率领敢死队冲锋时,他虽担心主将安危,但也明白这或许是扭转战局的关键,于是叮嘱信使:“告诉主将,朕相信他的判断,让他务必小心,朕等着他凯旋。”
当宋军取得关键胜利的消息传来,赵光义激动得站起身来,眼眶微微泛红,他立刻下令举行盛大的庆功仪式,重赏前线将士。
在庆功宴上,他亲自为立功的将领们敬酒,言辞恳切地说道:“此次胜利,全赖诸位将士奋勇杀敌,你们是大宋的功臣,朕不会忘记你们的功绩!”
经此一役,赵光义开始深刻反思此次战争的得失。他亲自前往军队营地,视察士兵训练情况,与士兵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他还召集朝中大臣,连续数日商议改革军制、加强边防建设的事宜。
宰相提议改革军制时,赵光义十分重视,他详细询问改革的具体措施和预期效果,还要求宰相制定详细的改革计划。
他任命新的军事官员负责推行改革,亲自对他们训话:“此次军制改革关乎大宋安危,你们务必尽心尽力,若有困难,及时向朕禀报。”
然而,朝堂的权力争斗并未就此平息。一位一首觊觎宰相之位的尚书,眼见宰相因此次胜利声望大增,心中愈发嫉妒。他暗中联络了朝中一些对宰相改革措施不满的保守派官员,打算伺机而动。
尚书找到一位保守派官员,低声说道:“如今宰相借着改革军制揽权,长此以往,我们这些人的话语权怕是越来越少,得想个办法制衡他。”
那官员皱着眉,有些犹豫:“可宰相如今圣眷正隆,贸然行事,会不会……”
尚书冷哼一声:“怕什么,我们抓住他改革中的一些小问题,夸大其词,再联合其他官员施压,不怕陛下不重视。”
于是,他们开始在朝堂上对宰相的改革措施提出质疑,指责改革耗费巨大,却未见明显成效,还导致军队人心不稳。一些不明真相的官员也跟着附和,作者“我有钱我有颜”推荐阅读《宋朝秘史》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朝堂上又泛起了波澜。
宰相察觉到了这股暗流,他找到一位与自己交好、在军中威望颇高的老将,说道:“如今有人蓄意破坏军制改革,望老将军能出面为改革正名,让陛下看清他们的真面目。”
老将点头应允:“宰相放心,老夫深知改革的重要性,定不会让这些人得逞。”
在一次朝会上,老将站出来,详细阐述了军制改革带来的积极变化,列举了军队训练成果和战斗力提升的实例。他目光炯炯地看着那些保守派官员,说道:“改革是为了大宋的长远发展,有些人却为了一己私利,妄图阻碍,实在是居心叵测!”
尚书等人被老将说得哑口无言,但仍不死心。他们又打起了皇帝身边近臣的主意,试图通过近臣向皇帝进谗言。
尚书重金贿赂了一位皇帝的贴身太监,让他在皇帝面前诋毁宰相,说宰相结党营私,改革只是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
这太监收了好处,便在赵光义面前旁敲侧击:“陛下,最近听闻宰相行事有些专断,下面的官员都颇有怨言,怕是……”
赵光义听后,心中起了一丝疑虑,但并未立刻表态。他不动声色地暗中派人调查,想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宰相得知此事后,决定主动出击。他收集了尚书等人暗中勾结、企图破坏改革的证据,在朝堂上首接呈给赵光义。“陛下,尚书等人不顾国家利益,蓄意破坏军制改革,还妄图通过近臣迷惑陛下,其心可诛!”
赵光义看完证据,怒不可遏,将尚书等人严厉斥责一番,并重罚了参与阴谋的官员。至此,这场新的朝堂权力争斗才暂时平息,军制改革得以继续顺利推进。
随着军制改革的深入,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改革触动了一些武将家族的既得利益,他们虽不敢公然反对,却在暗中抵制。
有几位武将联名上书,以“军心不稳”为由,请求放缓改革进程。赵光义深知改革不能半途而废,他将这些武将召入宫中,耐心解释改革的必要性:“诸位将军,朕理解你们的担忧,但如今辽军虎视眈眈,若不改革强军,日后如何保家卫国?改革虽有阵痛,但为的是大宋千秋万代,还望诸位以大局为重。”
为了确保改革顺利进行,赵光义一边安抚武将,一边让宰相加强对改革的宣传,深入军队基层,向士兵们讲解改革带来的好处。同时,他还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监督改革的执行情况,防止有人阳奉阴违。
在边境,辽军虽元气大伤,但仍时有骚扰。赵光义命令边境守将加强戒备,同时开展外交活动,试图联合周边部落,孤立辽国。他派出使者,携带厚礼,与草原上的一些部落首领谈判,承诺给予他们贸易优惠和军事保护,以换取他们对大宋的支持。
使者临行前,赵光义嘱咐道:“务必晓以利害,让他们明白,与大宋合作才是共赢之道。”
在国内,赵光义大力推行鼓励农耕的政策,减免农民赋税,开垦荒地,发展水利设施。他亲自视察农田,与农民交谈,了解农事情况。
看到一位老农在田边劳作,赵光义上前询问收成和生活状况,老农感激涕零:“陛下圣明,如今赋税减轻,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赵光义欣慰地点点头,叮嘱地方官员要多关心百姓疾苦。
随着时间的推移,军制改革初见成效。宋军的战斗力显著提升,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赵光义决定举行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检验改革成果,同时震慑辽国。
演习当日,赵光义亲临现场,看着士兵们整齐的队列、熟练的战术动作,他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如此强军,何惧辽军!”这场演习不仅展示了大宋的军威,也让朝堂内外对改革充满信心,为大宋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
然而,朝堂上的权谋斗争又有了新的变化。一位原本中立的王爷,在看到宰相权力日益稳固、改革派势力逐渐壮大后,内心开始动摇。他的幕僚趁机进言:“王爷,如今宰相权势滔天,改革派风头正盛,若不早做打算,日后怕是会危及王爷的地位。”
王爷皱着眉头,沉思良久:“那依你之见,该如何是好?”
幕僚凑近,低声道:“王爷可联合朝中那些对改革仍有不满的势力,表面上支持改革,暗中收集宰相的把柄,寻机发难。”
王爷觉得此计可行,于是开始在暗中联络那些对改革心存怨言的官员。他以商讨朝政为名,频繁设宴邀请这些官员,在席间不断试探他们的态度,拉拢他们加入自己的阵营。
而这些官员,有的是真的对改革不满,有的则是想借机攀附王爷,寻求新的政治靠山,纷纷表示愿意听从王爷的安排。
与此同时,宰相也察觉到了王爷的异常举动。他找来自己的心腹谋士商议对策:“王爷近来动作频繁,似乎在暗中集结势力,我们不得不防。”
谋士思考片刻后说:“宰相,我们不妨将计就计。王爷既然想收集我们的把柄,我们便故意露出一些破绽,引他入局,然后再一举揭露他的阴谋。”
宰相点头同意:“好,就依你之计,但务必小心行事,不可让王爷察觉。”
于是,宰相开始在一些改革事务上故意表现出犹豫和迟疑,让王爷的眼线看到,营造出改革派内部出现分歧的假象。
王爷得知后,以为有机可乘,更加积极地收集所谓的“证据”,准备在朝堂上弹劾宰相。
就在王爷自以为准备充分,打算发难之时,宰相却抢先一步,在朝堂上揭露了王爷暗中结党、企图破坏改革的阴谋。他拿出了王爷与那些官员往来的信件、密会的记录等铁证,呈给赵光义:“陛下,王爷不顾国家利益,妄图破坏改革大局,实在是罪不容诛。”
赵光义看完证据后,脸色阴沉,对王爷怒声斥责:“朕一心为大宋社稷,推行改革,你却在背后搞这些小动作,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该当何罪!”
王爷万万没想到自己会被宰相反制,顿时吓得脸色苍白,连忙跪地求饶:“陛下,臣一时糊涂,被奸人蒙蔽,还望陛下恕罪。”
赵光义念及亲情,最终没有严惩王爷,但对他进行了严厉的警告,并解散了他暗中集结的势力。这场新的权谋较量,再次以宰相的胜利告终,军制改革也得以继续稳步推进 。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