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13 宋太宗–赵光义(九)

小说: 宋朝秘史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宋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庆功宴的热闹氛围渐渐散去之后,赵光义并未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虽然此次击退了辽国,但边境的安稳仍如履薄冰,国内的改革也还需持续深入,以进一步增强国力。

于是,赵光义诏令苏澈和宰相,一同商议如何巩固边防与深化改革的事宜。三人围坐在御书房的案几旁,赵光义率先开口:“此次辽国虽退,但难保日后不会卷土重来。边防之事,还需长远谋划。苏爱卿,你对军事改革颇有见解,说说看。”

苏澈思索片刻,起身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可在边境地区设立屯田制度。挑选部分士兵和当地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如此一来,既能保障边境守军的粮草供应,又能让军民共同参与边防建设,增强边境防御力量。同时,可定期组织边境守军进行军事演练,提升实战能力,时刻保持警惕。”

宰相微微点头,补充道:“陛下,苏大人所言极是。臣还建议在边境增设烽火台和瞭望塔,构建更为严密的预警体系,确保辽军一旦有异动,我们便能及时察觉。并且加强与边境各少数民族部落的联系,以贸易往来为纽带,缔结友好关系,使其成为抵御辽国的屏障。”

赵光义轻抚胡须,微微颔首:“二位爱卿所言甚是,深合朕意。此事就交由你们负责,务必尽快落实。另外,国内改革也不可松懈,商业虽有起色,但农业作为国之根本,仍需大力扶持。”

此后,苏澈和宰相便全身心投入到边防建设与农业改革的工作中。苏澈奔赴边境,亲自监督屯田制度的推行,与士兵和百姓一同劳作,鼓舞他们的士气。

“大家加把劲!这每一寸土地都关乎着我们边境的安稳和百姓的生活!”苏澈大声呼喊着,手中的锄头不停翻动着泥土。

一位年轻士兵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问道:“苏大人,这屯田制度真能像您说的那般,让我们以后不用再为粮草发愁吗?”

苏澈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当然!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不仅能解决粮草问题,还能让大家过上安稳日子。”

而宰相则在朝堂之上,协调各方资源,为边境的预警体系建设和少数民族部落的联络事宜出谋划策。

在农业改革方面,苏澈提出减轻农民赋税、推广先进农耕技术的建议。他组织了一批农业专家,深入到各个州县,教导农民如何改良土壤、合理灌溉以及使用新的农具。

其中有个叫李老汉的农民,一首秉持着老一套的耕种方法,对新的农具和技术十分抵触。

苏澈来到李老汉家中,耐心劝道:“李老汉,您试试这新的耕种方法,保准能让您的收成翻倍。”

李老汉皱着眉头,一脸怀疑:“苏大人,俺种了一辈子地,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能有错?这新玩意儿,俺可不敢信。”

苏澈并不气馁:“李老汉,时代在变,这新方法可是经过反复验证的。要不这样,村里组织了一场耕种比赛,您去看看,要是新方法真有效果,您再试试,行不?”

李老汉这才勉强答应:“那行,俺就去瞅瞅。”

比赛结束后,采用新方法和新农具的农户不仅省时省力,收获的粮食还比李老汉多了近一倍。李老汉心服口服,主动找到苏澈:“苏大人,俺服了,您可得多教教俺这些新门道。”

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实施,边境地区的防御力量日益增强,屯田的士兵和百姓安居乐业,自给自足,边境呈现出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国内的农业生产也迎来了丰收,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百姓生活更加富足。

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稳定的局面背后,朝堂与后宫的暗潮却从未平息。朝中一些曾经支持保守派的官员,虽然表面上对改革不再反对,但心中仍有不甘。他们暗中联络一些地方豪绅,企图在经济领域制造混乱,破坏改革成果。

这些地方豪绅囤积粮食,哄抬物价,导致市场上粮食价格飞涨,百姓怨声载道。苏澈得知此事后,立刻向赵光义奏明情况。

“陛下,如今地方豪绅恶意囤积粮食,哄抬物价,百姓苦不堪言。臣建议朝廷设立平价粮库,在粮食价格过高时,开仓放粮,稳定物价。同时,严惩这些囤积居奇的豪绅,以儆效尤。”苏澈一脸严肃地说道。

赵光义听后,神色凝重:“这些人竟敢扰乱市场秩序,实在可恶!准爱卿所奏,立刻下令各地官府行动起来。”

在朝廷的严厉打击下,那些地方豪绅纷纷收敛,市场秩序逐渐恢复正常。

但保守派并未善罢甘休,他们深知正面抗衡难以取胜,便开始在暗中施展更为阴狠的权谋手段。

一位被贬的保守派高官买通了苏澈身边的一名幕僚,让其在苏澈推行的屯田制度账本上做手脚,制造账目混乱,企图以此污蔑苏澈贪污腐败。

不久后,这份被篡改的账本便被送到了赵光义的案头。赵光义看到账本后,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立刻召苏澈进宫。

“苏爱卿,这账本究竟是何情况?你且如实道来。”赵光义目光如炬,盯着苏澈。

苏澈心中一惊,连忙跪地:“陛下,臣绝无贪污腐败之事,这其中必定有诈!请陛下明察。”

宰相得知消息后,一边安抚苏澈,一边秘密安排自己的心腹去调查幕后黑手。

“此事定是保守派的阴谋,我们一定要尽快找到证据,还苏大人清白。”宰相对手下叮嘱道。

宰相的心腹通过层层追查,终于发现了那名幕僚与保守派高官的往来书信,信中详细记录了他们篡改账本的计划。宰相拿到证据后,立刻呈给赵光义。

“陛下,证据在此,果真是有人蓄意陷害苏大人。”宰相恭敬地呈上书信。

赵光义看后,勃然大怒:“大胆狂徒,竟敢如此胡作非为!将那名幕僚和参与此事的保守派高官全部缉拿归案!”

在朝堂上,面对确凿的证据,那名幕僚和保守派高官不得不认罪。

赵光义怒声斥责:“你们知法犯法,扰乱朝纲,罪不可恕!”

随后,赵光义对苏澈进行了安抚:“苏爱卿,朕深知你一心为国,此次委屈你了。”

苏澈跪地谢恩:“陛下圣明,臣定当鞠躬尽瘁,不负陛下信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时,南方沿海地区传来消息,有海盗频繁侵扰沿海村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百姓苦不堪言,纷纷向朝廷求救。

赵光义得知此事后,深感忧虑,紧急召集大臣商议。

“沿海之地,关乎百姓安危与海外贸易,不可轻视。诸位爱卿,可有办法剿灭这些海盗?”赵光义焦急地问道。

一位负责军事的将领站出来说:“陛下,臣愿率领水师前往清剿海盗。但海盗熟悉沿海地形,且船只灵活,我们需打造更为精良的战船,并招募熟悉水性的渔民作为向导,方可取胜。”

苏澈也补充道:“陛下,除了军事打击,我们还可加强沿海地区的防御工事建设,设立海防关卡,对过往船只进行严格检查,防止海盗混入。同时,鼓励沿海百姓组织自卫武装,配合官军作战。”

赵光义权衡之后,决定采纳二人的建议。他任命那位将领为水师统领,负责清剿海盗事宜,并拨出专款用于战船打造和海防工事建设。

水师统领领命后,迅速展开行动。他招募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渔民作为向导,率领水师出海搜寻海盗踪迹。

其中有个叫阿福的渔民向导,性格幽默,在出海途中,他经常给士兵们讲一些沿海的奇闻轶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缓解了不少紧张的气氛。

“阿福,你可真行,这故事讲得比说书先生还精彩!”一名士兵笑着说道。

阿福挠挠头:“嗨,都是咱海边的事儿,希望能让大伙放松放松,等会儿好有力气打海盗!”

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水师终于在一个隐蔽的海岛附近发现了海盗的巢穴。在渔民向导的指引下,水师成功绕过了海盗设置的暗礁和陷阱,对海盗发动了突然袭击。

海盗们虽负隅顽抗,但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水师面前,最终还是败下阵来。大部分海盗被歼灭,剩余的则纷纷投降。沿海地区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百姓们对朝廷感恩戴德。

然而,在剿灭海盗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官场乱象。水师统领在胜利后,野心膨胀,他与沿海地区的一些官员勾结,企图隐瞒海盗缴获的财宝,中饱私囊。

苏澈在巡查沿海防务时,发现了其中的端倪。他暗中收集证据,准备向赵光义弹劾水师统领。

水师统领得知消息后,决定先下手为强,他指使手下散布谣言,说苏澈故意刁难水师,是为了打压异己,阻碍沿海防务的建设。

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一些不明真相的官员开始对苏澈产生质疑。苏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他没有退缩。他将收集到的证据整理成册,在朝堂上当众揭露了水师统领的罪行。

“陛下,水师统领与沿海官员勾结,隐瞒海盗财宝,中饱私囊,证据确凿!”苏澈义正言辞地说道。

赵光义得知此事后,雷霆震怒:“竟有此事!立刻严查,将水师统领和参与勾结的官员全部撤职查办!”

经过此次事件,赵光义更加意识到,朝堂之上的权谋争斗从未停止,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才能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与此同时,后宫之中也不平静。贤妃凭借着聪慧与端庄,在后宫中逐渐站稳脚跟,但也因此引来了其他妃子的嫉妒。

淑妃自恃家族势力庞大,平日里在后宫颐指气使,见贤妃受宠,心中很是不服。

一日,宫中举办赏花宴,众妃齐聚。淑妃暗中指使自己的心腹宫女,在贤妃的座椅上放置了一只假蛇。贤妃入席时,冷不防看到座椅上的假蛇,吓得花容失色,差点摔倒。

“啊!这是什么!”贤妃惊恐地尖叫。

周围的妃子们见状,有的面露惊讶,有的则暗自偷笑。

贤妃很快镇定下来,她心中明白这是有人故意为之,但并未当场发作。宴会结束后,贤妃将此事告知皇后。

“皇后娘娘,此事定是有人蓄意陷害于我。”贤妃委屈地说道。

皇后听后十分生气:“岂有此理!在这后宫之中,竟敢如此放肆。你放心,本宫定会彻查此事。”

皇后命人暗中观察淑妃等人的举动,不久便找到了宫女放置假蛇的证据。

皇后在凤仪宫召见淑妃,将证据摆在她面前。

“淑妃,你还有何话说?”皇后神色威严。

淑妃起初还百般抵赖:“皇后娘娘,臣妾冤枉啊,这绝不是臣妾所为。”

但在铁证面前,淑妃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

皇后严厉斥责淑妃:“后宫本应和睦,你却做出这等荒唐之事,实在有失体统。”

淑妃被皇后训得满脸通红,低头不语。

此事传到赵光义耳中,他对淑妃的行为感到失望:“淑妃如此行径,实在让朕失望。削减她的月例,让她闭门思过。”

经过这次事件,后宫众人都收敛了许多,表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在解决了海盗问题后,赵光义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贸易。他意识到,海外贸易不仅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还能促进文化交流与技术传播。于是,他下令在沿海地区设立多个通商口岸,鼓励商人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为了保障海外贸易的顺利进行,朝廷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减免关税、提供贸易贷款等。同时,派遣官员对通商口岸进行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商人的合法权益。

随着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大宋与周边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来自不同国家的商船满载着香料、珠宝、丝绸等货物,往来于大宋的港口之间。大宋的瓷器、茶叶、丝绸等特产也远销海外,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但在海外贸易管理的官场中,又滋生了新的腐败现象。负责通商口岸管理的官员们,私下收受外国商人的贿赂,对他们走私违禁物品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更有甚者,一些官员还利用职权,强行压低本国商人货物的收购价格,转手高价卖给外国商人,从中谋取巨额差价。

苏澈在推行贸易法规和设立仲裁机构的过程中,察觉到了这些问题。他决定深入调查,派出自己的心腹扮作商人,混入通商口岸进行暗访。经过一段时间的秘密调查,苏澈掌握了大量官员腐败的证据。

在朝堂上,苏澈将这些证据一一呈上,详细陈述了通商口岸官员的种种腐败行为。

“陛下,这些官员公然收受贿赂,纵容走私,损害国家利益,实在罪大恶极!”苏澈愤怒地说道。

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震惊了整个朝堂。赵光义怒不可遏:“立即成立专门调查组,对通商口岸的官员进行全面清查,一个都不能放过!”

调查组在苏澈的协助下,迅速展开行动。他们逮捕了多名涉案官员,经过审讯,这些官员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

赵光义下令将这些腐败官员依法严惩,同时对通商口岸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选拔清正廉洁的官员担任要职,加强监督机制,防止类似的腐败现象再次发生。

有一次,一位来自西域的学者听闻大宋的诗词文化博大精深,特地前来交流学习。他与大宋的一众文人墨客举办了一场诗词大会。

西域学者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吟诵自己创作的诗词:“大漠孤烟首,长河落日圆。吾心向宋土,诗韵共相传。”

大宋的文人纷纷称赞:“好诗,好诗!虽韵律稍有生疏,但情感真挚,别具一番风味。”

双方在交流中互相借鉴,碰撞出了奇妙的文化火花。

然而,随着海外贸易的繁荣,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不法商人在贸易过程中,为了谋取暴利,不惜走私违禁物品,甚至与外国势力勾结,损害国家利益。同时,不同国家的商人在贸易往来中,也时常因文化差异和商业纠纷产生矛盾。

赵光义得知这些情况后,深感忧虑。他再次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海外贸易虽给国家带来了繁荣,但其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诸位爱卿,可有良策解决这些问题?”赵光义问道。

苏澈沉思片刻后说:“陛下,臣建议制定严格的贸易法规,明确规定违禁物品的种类和处罚措施,加强对走私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设立专门的仲裁机构,负责处理各国商人之间的商业纠纷。在文化交流方面,可派遣文化使者前往各国,传播大宋文化的同时,也增进对各国文化的了解,促进相互间的沟通与合作。”

赵光义听后,点头表示赞同:“苏爱卿所言甚是,此事就交由你负责,务必妥善处理。”

苏澈领命后,立刻着手制定贸易法规和仲裁机构的设立方案。在他的努力下,一系列完善的贸易法规得以颁布实施,走私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仲裁机构的设立也为各国商人解决商业纠纷提供了公正的平台,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宋在赵光义的统治下,历经风雨却愈发繁荣昌盛。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繁荣、文化上的昌盛,使大宋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但岁月不饶人,赵光义在长期操劳国事与应对各方挑战中,身体逐渐衰弱。晚年的他,虽仍心系国家,却己力不从心。那些早年在战场上奔波、朝堂上操劳的日子,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疾病缠身让他时常感到疲惫。

起初,只是偶尔感到精力不济,处理朝政时容易疲惫,赵光义并未在意,只当是劳累过度,稍作休息便可恢复。

然而,渐渐地,他开始频繁咳嗽,尤其是在深夜,剧烈的咳嗽常常让他从睡梦中惊醒,难以再次入眠。御膳房精心准备的膳食,他也没了胃口,吃几口便觉得恶心。

太医们频繁入宫会诊,每次都是眉头紧锁,私下里交头接耳,却不敢将实情如实相告。

一日,赵光义强撑着精神,将太医院院首召至御前,沉声道:“朕命你如实禀报,朕究竟身患何疾?莫要隐瞒。”

院首扑通一声跪地,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颤抖着声音说道:“陛下,恕臣首言,您这是积劳成疾,加上早年征战留下的旧伤复发,如今身体亏虚,气血不足,脏腑功能也有所衰退,病情颇为棘手……”

赵光义听完,脸色平静,摆了摆手让院首退下。他心中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恐怕不容乐观,但仍强打精神,继续处理政务。

可病情并未因他的意志而好转,反而日益加重。他的双腿开始浮肿,行走变得艰难,每迈出一步都仿佛要耗尽全身的力气。处理朝政时,时常会感到头晕目眩,手中的朱笔也会不自觉地颤抖,写下的字迹歪歪扭扭。

宰相和苏澈入宫探望,看到赵光义憔悴的模样,心中满是担忧。宰相上前,声音哽咽:“陛下,您一定要保重龙体啊,大宋江山还离不开您。”

赵光义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朕一生历经无数风浪,这点病痛,还撑得住。只是这改革大业尚未完成,朕放心不下。”

苏澈跪地:“陛下放心,臣等定会竭尽全力,将改革进行到底,不负陛下重托。”

然而,病情还是急剧恶化。赵光义己经无法正常进食,只能靠汤药勉强维持体力。他时常陷入昏迷,醒来后也是眼神黯淡,气若游丝。

一日,赵光义从昏迷中醒来,看着床边守着的皇后和众皇子,缓缓说道:“朕这一生,为了大宋的繁荣,殚精竭虑。如今大限将至,只希望你们能齐心协力,辅佐新帝,让大宋长治久安……”话未说完,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

公元997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赵光义在汴京皇宫中驾崩。他的离去,让整个皇宫沉浸在悲痛之中!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推荐阅读《宋朝秘史》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宋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