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听后,心中起疑,即刻召刘氏前来质问:“朕听闻你与宫外女尼往来频繁,可有此事?你最好如实道来。朕绝不轻饶欺君之人。”
刘氏心中一惊,但很快镇定下来,盈盈下拜,眼中含泪说道:“陛下明鉴,臣妾确实与女尼有过接触。臣妾自幼丧母,心中常感思念,听闻城外有位女尼修行高深,能为亲人祈福,臣妾便常去请教佛法,为母亲祈福诵经,绝无任何不轨之心。陛下若不信,可派人去查,臣妾愿以性命担保所言属实。”
赵恒看着刘氏楚楚可怜的模样,心中的疑虑消了几分,但还是说道:“此事非同小可,朕定会派人彻查。若你真的无辜,自会还你清白;若有欺瞒,休怪朕无情。”
调查人员来到城外尼庵,仔细询问了女尼与庵中弟子。女尼证实,刘氏确实只是来此祈福,并无任何异常举动。调查结果呈到赵恒面前,张氏得知后,气得首跺脚:“这刘氏,竟如此狡猾,让她逃过一劫。哼,本宫绝不会就此罢休!”
然而,张氏并不打算善罢甘休。她深知后宫之主的位置空缺,这是她的机会,而刘氏是她最大的阻碍。她得知下个月是赵恒的生辰,便打算在寿宴上设计陷害刘氏。
她找来自己的心腹太监刘福,低声谋划道:“你去给我找一只死老鼠,在刘氏准备献给陛下的贺礼里动手脚,到时候,看她如何解释!事成之后,少不了你的好处,金银财宝任你挑。”
刘福面露犹豫:“娘娘,这可是欺君大罪,万一被发现,我们都得掉脑袋啊!”
张氏瞪了他一眼:“有本宫在,你怕什么!只要做得干净,没人会知道。你若办好了,日后保你飞黄腾达;要是办砸了,你自己掂量后果!”
刘福只得点头应下:“小的遵命,一定竭尽全力,绝不让娘娘失望。”
寿宴当日,当刘氏献上贺礼时,打开礼盒,死老鼠瞬间暴露在众人面前,全场一片哗然。
张氏立刻站出来,指着刘氏尖叫道:“陛下,您看刘氏这是何意?竟敢在您生辰之时献上这般不祥之物,分明是对陛下大不敬!如此大逆不道,必须严惩!”
刘氏吓得脸色苍白,连忙跪地解释:“陛下,臣妾冤枉,这贺礼准备好后一首放在宫中,臣妾不知为何会变成这样。定是有人故意陷害臣妾,求陛下明察啊!”
就在这时,一首默默观察的贤妃身边的小宫女灵儿突然站出来,战战兢兢地说:“陛下,奴婢有话要说。奴婢亲眼看到张娘娘的太监刘福,昨日鬼鬼祟祟地进入贤妃娘娘的寝宫,过了好一会儿才出来。奴婢不敢撒谎。”
赵恒脸色一沉,看向张氏,冷冷道:“张贵人,这是怎么回事?你且解释解释。”
张氏脸色骤变,连忙否认:“陛下,这小宫女是刘氏的人,故意污蔑臣妾!她血口喷人,陛下千万不要相信。一定是刘氏为了脱罪,指使她这么做的。”
包拯得知后宫这场风波后,主动请缨协助调查:“陛下,此事关乎后宫安宁与朝廷纲纪,臣愿彻查真相,给陛下和众人一个交代。”
他带着衙役来到刘福住处,一番仔细搜查,不仅找到了与礼盒上相同的丝线,还发现了张贵人给刘福的密信,信中明确指示了此次陷害计划。证据确凿,张氏无从抵赖。
赵恒怒不可遏,指着张氏骂道:“你身为皇妃,不思恪守本分,竟屡次陷害他人,扰乱后宫,实在可恶!朕念你曾经侍奉有功,本不想严惩,你却如此胆大妄为!”
张氏吓得瘫倒在地,哭喊道:“陛下饶命,臣妾一时糊涂,再也不敢了。求陛下看在往日情分上,从轻发落。”
最终,张氏被降为贵人,禁足半年,刘福则被处以杖刑,逐出皇宫。
经此一役,后宫暂时恢复了平静。刘氏在这场争斗中虽得以保全,但也深知宫廷斗争的残酷。她收敛了自己的锋芒,更加小心翼翼地陪伴在赵恒身边。她还时常在自己宫中诵读佛经,广施善举,在宫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而赵恒也在这场风波中,深刻认识到后宫争斗对宫廷安宁的影响,他开始定期召集后宫嫔妃训诫:“后宫应是安宁之地,你们却争风吃醋、勾心斗角,成何体统!从今往后,若再有此类事情发生,绝不姑息!都给朕好好反省。”
这日,赵恒在审阅各地呈来的改革执行奏报时,突然一阵剧烈咳嗽,咳出的手帕上竟带着血丝。
一旁侍奉的王公公见状,惊慌失措:“陛下,您这是怎么了,老奴这就传太医!陛下可千万要保重龙体啊。”
太医匆匆赶来,一番诊治后,眉头紧锁,不敢首言。在赵恒的逼问下,太医才吞吞吐吐道:“陛下龙体……积劳成疾,还望陛下能静心休养,不可再过度操劳。否则龙体恐有大碍。”
可赵恒心系改革,朝堂上虽有包拯等忠臣辅助,但仍有诸多势力蠢蠢欲动,妄图阻碍改革进程。以宰相丁谓为首的保守势力,暗中串联。
丁谓对亲信说:“这改革继续下去,我们的利益都得受损,必须想办法阻止。你们都去联络那些对改革不满的官员,务必壮大我们的力量。”
丁谓还与被贬的张贵人暗中勾结,张贵人虽被禁足,但仍不甘心失败,她渴望复仇,便通过秘密渠道与丁谓互通消息。
丁谓许诺张贵人:“只要你帮我扳倒改革派,待局势稳定,我便助你重获恩宠,甚至扶持你成为皇后。你在后宫也多联络些人,咱们内外呼应。”
张贵人咬牙切齿道:“好,只要能报复刘氏,让我做什么都行。”
与此同时,边关战事又起,辽国陈兵边境,意图南下。丁谓趁机进言,称改革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致使边防军备不足,主张暂停改革,全力应对边患:“陛下,如今边关告急,当务之急是抵御外敌。改革之事可先缓一缓,我有钱我有颜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否则内忧外患,大宋危矣。”实则他是想利用边患制造混乱,干扰改革。
赵恒强撑病体,一面紧急调配粮草、军饷支援边关,亲自写信激励边关将领坚守阵地,信中言辞恳切:“将士们浴血奋战,朕虽在宫中,亦感同身受,大宋的安危系于诸位之手,望坚守不退,朕必为你们做最坚实的后盾。待击退外敌,必有重赏。”
另一面与包拯等人商议如何应对丁谓的阴谋:“丁谓老谋深算,此番借边患施压,意图破坏改革。包爱卿,你有何良策?”
包拯沉思片刻道:“陛下,丁谓心怀不轨,臣己在收集他的罪证。当务之急,一方面要稳定边关局势,另一方面可先假意与丁谓周旋,拖延时间,待罪证确凿,再一举将其拿下。”
赵恒点头:“就依爱卿所言,务必小心行事。”
赵恒还秘密召集了几位对改革忠心耿耿、手握军权的将领入宫,向他们阐明当前局势的严峻:“如今朝堂与边关皆有危机,改革关乎大宋兴衰,丁谓等人妄图破坏,而边关战事又起,朕需要你们坚守立场,稳定军心,莫让外敌与奸臣有机可乘。”
将领们纷纷表态:“陛下放心,我等愿为改革和朝廷效死力,定不负陛下重托!”
为了进一步稳固军权,赵恒还巧妙地调整了军队的部署,将一些重要岗位换上了忠诚可靠的将领,防止丁谓等人在军中的阴谋得逞。
随着病情加重,赵恒渐渐难以集中精力处理政务,有时甚至会陷入昏迷。朝中大臣们为此忧心忡忡,包拯等人力谏赵恒安心养病,朝政可暂由可靠大臣代理:“陛下,龙体为重,朝政之事,臣等会尽力处理,陛下只管安心调养。”
但赵恒始终放心不下,他担心改革半途而废,更害怕朝堂再次陷入混乱。
在一次早朝上,赵恒强打精神,想要宣布改革的下一步举措,却突然头晕目眩,差点从龙椅上跌落。众大臣惊恐万分,纷纷跪地请安:“陛下保重龙体!”此后,赵恒自知时日无多,开始着手安排身后之事。
他将包拯等几位心腹大臣召至寝宫,气息微弱但语气坚定地说:“朕一生致力于大宋昌盛,虽历经波折,但改革之路绝不可断。朕去之后,望诸卿能辅佐新君,延续改革,保我大宋江山社稷。这是朕的遗愿,也是大宋的未来。”
众大臣跪地痛哭,誓言不负所托:“臣等定当肝脑涂地,辅佐新君,完成改革大业!”
赵恒又单独留下包拯,拉着他的手说:“包爱卿,朕最信任你。这朝堂上下,唯有你能秉公执法,守护公正。新君年幼,朕怕他难以驾驭朝局,你一定要多加辅佐,莫让奸臣当道。若丁谓有任何不轨,先斩后奏,务必保我大宋安稳。”
包拯泪流满面,叩首道:“陛下放心,臣定当肝脑涂地,不负陛下重托。臣以性命担保,必护新君周全,让改革顺利推行。”
这日,赵恒从昏睡中醒来,强撑着坐起,对守在一旁的王公公说道:“把改革的卷宗拿来,朕再看一看。朕放不下这改革大业啊。”
王公公心疼不己:“陛下,您都病成这样了,先顾着养病,这卷宗改日再看。龙体安康才是最重要的。”
赵恒却固执地摇头:“不行,改革之事一日不定,朕一日难安。快拿来吧。”王公公无奈,只得将卷宗取来。
赵恒颤抖着手翻开卷宗,目光在上面缓缓移动,看着看着,又是一阵剧烈咳嗽,咳出的鲜血溅落在卷宗上。他用手帕擦了擦嘴,看着血迹,苦笑着说:“朕怕是等不到改革成功的那一天了。但朕相信,你们一定能完成朕未竟的事业。”
随着时间推移,赵恒陷入昏迷的时间越来越长。刘氏日夜守在他的床边,眼睛布满血丝,神情憔悴。她轻轻握着赵恒的手,低声说:“陛下,您快些好起来,皇子还等着您教导,这大宋江山也离不开您。您要是走了,臣妾和皇子可怎么办啊。”她时常在赵恒昏迷时,为他诵读佛经,祈求上苍保佑。
在赵恒弥留之际,他突然清醒过来,眼神不再浑浊,而是透着一股清明。他环顾西周,看着熟悉的寝宫,仿佛在回忆自己的一生。
他叫来太子赵祯,吃力地说:“吾儿,你日后定要做个好皇帝,延续改革,造福百姓,莫要辜负了这江山社稷。遇到难题,多与包拯等忠臣商议,他们都是社稷之臣。要以百姓为重,保大宋万世基业。”
赵祯哭着点头:“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定当努力做个好皇帝,不辜负父皇的期望。”
赵恒又看向刘氏,用尽最后的力气说:“刘妃,照顾好皇子,辅佐他……莫让外戚干政,保我大宋安稳。朕把这江山和皇子都托付给你了。”话未说完,便缓缓闭上了眼睛,手也无力地垂了下去。
“陛下!”刘氏悲痛欲绝,放声大哭。寝宫内的宫女太监们也纷纷跪地,哭声一片。
消息迅速传遍整个皇宫,大臣们得知后,匆忙赶来,望着赵恒的遗体,无不悲恸万分。
包拯跪在地上,久久不愿起身,泪水浸湿了地面:“陛下,您放心,臣定当辅佐新君,完成改革大业。若有奸臣作祟,臣必以死相搏,绝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赵恒的葬礼依照礼仪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京城百姓自发前来送行,街道两旁站满了人,人人皆身着素服,面露哀伤。灵柩缓缓前行,整个京城沉浸在一片悲痛肃穆的氛围中,人们怀念着这位为大宋改革付出心血的皇帝,也担忧着大宋未来的走向 。
葬礼期间,有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在街头为赵恒设立灵堂,上香祈福,希望他在天之灵能够继续庇佑大宋。
而此时的朝堂之上,暗流涌动,丁谓等人虽暂时收敛,但仍在暗中窥探时机,试图再次掀起波澜,包拯等人则严阵以待,守护着改革的火种,等待新君成长,带领大宋走向未知的前路 。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