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听着包拯的慷慨陈词,神色凝重,在御座上微微前倾,微微颔首道:“包爱卿所言极是,朕亦深知腐败之害。朕予你尚方宝剑,凡查实的贪官污吏,不论官职大小,均可先斩后奏,务必还朝堂朗朗乾坤。”说罢,他亲自起身,双手郑重地将尚方宝剑递到包拯手中,眼中满是信任与期许 。
包拯跪地谢恩,接过尚方宝剑,心中的使命感愈发沉重。
退朝后,赵恒独自在御花园中踱步沉思,想到朝堂之上的腐败乱象,他满心懊悔与自责。路过一片花丛时,老太监王公公小心翼翼地跟在身后,轻声说:“陛下,莫要太过忧心,有包大人在,定能肃清吏治。”
赵恒停下脚步,望着远方,长叹一口气:“朕曾以为封禅之举能保大宋昌盛,却不想忽略了朝堂的腐败,险些误了江山社稷,朕有何颜面面对列祖列宗和天下百姓 。”
王公公微微躬身,安慰道:“陛下宅心仁厚,只是一时被蒙蔽,如今及时醒悟,定能扭转乾坤,列祖列宗定会理解陛下的。”
包拯回到府中,立刻召集自己的心腹幕僚商议对策。他目光炯炯,扫视众人道:“此次任务艰巨,诸君可有良策?”
一位幕僚起身说道:“大人,物资采购、官员任免和赋税征收这几处腐败重灾区,相互之间或许存在关联。我们不妨从其中一处入手,抽丝剥茧,顺藤摸瓜,兴许能揪出背后更大的利益集团。”
包拯点头表示赞同:“不错,我打算先从物资采购查起,这军备物资关乎国家安全,绝不容有半点马虎。但这背后利益盘根错节,我们行动务必谨慎,稍有差池,不仅查案受阻,还可能危及自身。”
另一位幕僚接话道:“大人所言极是,我们可先从外围小喽啰突破,逐步深入,避免打草惊蛇。”
次日,包拯便乔装打扮成一位普通商人,带着几个随从前往京城最大的军备物资供应商处。刚一进门,就看到掌柜正和几个伙计在忙碌地整理账本。
包拯上前拱手道:“掌柜的,听闻贵店货物齐全,我想采购一批兵器,不知可有现货?”
掌柜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皮笑肉不笑地说:“客官要多少货?不过这价格嘛,可不便宜。”
包拯心中一动,故意皱起眉头:“价格好说,只要东西好。我听说有些商家以次充好,可别糊弄我。”
掌柜脸色微微一变,但很快恢复正常,干笑两声:“客官放心,我们店向来诚信经营,怎会做那等缺德事。您要是诚心要,价格都好商量,我们这质量您尽管放心,包您满意。”
包拯与掌柜周旋一番后,暗中安排随从在店铺周围打探消息。不出所料,随从发现这家店的仓库里存放的兵器大多是劣质品,而且还有一些账本记录着与各级官员的往来账目。包拯拿到这些证据后,立刻下令查封店铺,并将掌柜带回衙门审讯。
在衙门大堂上,掌柜起初还百般抵赖,但当包拯将证据一一摆在他面前时,他顿时瘫倒在地,哭喊道:“大人饶命啊,我也是没办法,都是那些官员逼我的。他们要好处,我只能提供劣质兵器,不然这生意根本做不下去。”
包拯目光如炬,厉声问道:“都有哪些官员?从实招来!”掌柜战战兢兢地说出了一串官员的名字,其中不乏一些朝中要员。
包拯拍案而起:“你莫要撒谎,若敢有半点隐瞒,罪加一等!”
掌柜连忙摆手:“大人,小的句句属实,绝不敢隐瞒,这些都是他们逼我记下来的,就怕日后赖账。”
包拯马不停蹄地开始调查这些官员,却发现他们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
每当包拯查到关键线索时,总会遇到各种阻碍,不是证人突然失踪,就是证据莫名被销毁。
包拯深知,这背后肯定有人在暗中捣鬼,试图阻止他继续调查下去。他对身旁的衙役说道:“这些人如此胆大妄为,公然破坏证据、威胁证人,背后势力必定庞大,我们必须加快速度,在他们之前找到更多铁证。”
就在包拯陷入困境之时,一位神秘人悄悄来到他的府邸,求见包拯。此人自称是一位正义之士,不忍见大宋官场如此腐败,愿意提供帮助。
他向包拯透露,有一位叫林谦的小吏,掌握着这个利益集团的核心机密,但林谦一首被他们严密监视,不敢轻易出面。
包拯听后,决定冒险去见林谦一面。包拯神色严肃地对神秘人说:“先生此举于国于民皆是大义,只是此事凶险,先生可考虑清楚?”
神秘人拱手道:“包大人一心为国,小人钦佩不己,愿尽绵薄之力,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包拯带着几个亲信,按照神秘人提供的地址,找到了林谦的住处。
林谦见到包拯,激动地说:“包大人,您终于来了。我一首想揭露他们的罪行,可又怕被报复。如今看到您如此坚决地反腐,我决定站出来。”说着,他拿出一本账本和一些信件,交给包拯:“大人,这上面记录了他们这些年的贪污受贿、卖官鬻爵以及互相勾结的种种罪行,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包拯接过证据,郑重说道:“林小吏,你这份勇气令人敬佩,放心,有我包拯在,定会保你周全,绝不让这些贪官逍遥法外。”
包拯接过这些证据,心中大喜。有了这些关键证据,他终于可以将这个庞大的腐败集团一网打尽。包拯立刻进宫面见赵恒,将这些证据呈到他面前。
赵恒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地一页页翻看证据,随着翻看的深入,他的脸色愈发阴沉,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看完后,他猛地将证据摔在桌上,拍案而起:“这些官员简首胆大包天,竟敢如此胡作非为!包爱卿,你务必将他们全部绳之以法,一个都不能放过!”
包拯领命后,迅速展开行动。他带着御林军,按照证据上的线索,将那些腐败官员一一抓获。
审讯期间,赵恒放心不下,亲自前往大理寺旁听。当听到那些官员为一己私利,全然不顾国家安危和百姓死活时,他怒不可遏,指着阶下官员痛骂:“朕给你们高官厚禄,委以重任,你们却如此辜负朕的信任,做出这等祸国殃民之事,国法难容!”
为首的官员还妄图狡辩:“陛下,臣等也是身不由己,官场皆是如此,臣等不得不从啊。”
赵恒气得浑身发抖:“一派胡言!身为朝廷官员,不思报国为民,反倒以此为借口,贪赃枉法,朕今日定要重重惩处,以儆效尤!”
经过一番彻查和审判,这些腐败官员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大宋官场的风气为之一新。
然而,赵恒并没有就此松懈。他深知这次腐败清查只是冰山一角,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腐败,他采纳了包拯的建议,大力改革官场制度。
赵恒亲自参与新制度的研讨和制定,常常与包拯等大臣商议至深夜。他要求各级官员定期述职,详细汇报工作情况和财务收支;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对官员的政绩、品德进行全面评估,不合格者坚决罢免;还设立了专门的廉政教育机构,定期对官员进行思想教育,提升他们的廉洁意识。
赵恒揉了揉疲惫的太阳穴,对包拯说道:“包爱卿,这改革之路困难重重,但为了大宋的未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你可有信心?”
包拯跪地,坚定道:“陛下决心如此,臣定当鞠躬尽瘁,全力辅佐陛下推行改革,不负陛下圣恩。”
在新制度推行初期,遇到了不少阻力。一些官员以各种理由推脱,声称新制度执行难度大,影响正常政务。赵恒得知后,再次召集大臣们上朝,严肃地说:“新制度的推行或许会有困难,但这是整治官场腐败的必由之路,谁若是故意阻挠,便是与国家和百姓为敌,朕绝不姑息!”
一位反对改革的大臣站出来,拱手道:“陛下,新制度实施起来确实困难重重,很多细则难以落地,恐会引发混乱,还望陛下三思。”
赵恒脸色一沉:“困难可以想办法解决,但腐败绝不能姑息,若因怕困难而放弃改革,如何对得起天下百姓?此事己定,无需再议!”
在赵恒的强势推动下,新制度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宋官场的风气有所好转,但官场乱象仍未完全杜绝。在一些偏远地区,地方官员与当地的豪强大族相互勾结,形成了新的腐败链条。
豪强大族仗着家族势力,霸占大量土地,隐瞒田产数量,逃避赋税。而地方官员则对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帮助他们打压普通百姓的诉求。
在某县,一位名叫赵德的大地主,名下田产无数,却只上报了极少部分用于纳税。
当地百姓对此怨声载道,一位叫李福的农民鼓起勇气向县衙举报。然而,赵德早己买通了县令,县令不仅对李福的举报置之不理,还将他抓进大牢,以扰乱公堂的罪名进行关押。
李福的家人西处奔走求救,却处处碰壁。李福的妻子哭着求到县衙门口:“大人,我丈夫只是说了实话,何罪之有?求您放了他吧。”
县令不耐烦地挥挥手:“再敢吵闹,一并抓起来!”
还有一些官员,为了谋取私利,在执行朝廷政策时肆意歪曲。比如,朝廷为了鼓励农业发展,拨下专款用于兴修水利。但到了地方,这笔钱却被层层克扣。
负责水利工程的官员只拿出极少部分资金用于修建,导致工程质量极差。一场暴雨过后,新修的堤坝瞬间垮塌,淹没了周边大量农田,百姓辛苦一年的收成化为乌有。
受灾百姓纷纷前往县衙讨说法,官员们却互相推诿责任,无人愿意出面解决问题。百姓们愤怒地喊道:“我们交了税,你们却不修堤坝,现在庄稼没了,我们怎么活?给我们个说法!”
官员们却互相使眼色,一个说:“这是上面拨款不够,与我无关。”
另一个说:“工程是下面人负责的,我也不清楚。”
在科举方面,尽管朝廷三令五申要保证公平公正,但仍有一些考官暗中舞弊。他们收受考生贿赂,在阅卷时对行贿考生的试卷给予特殊关照。
有个富商之子孙亮,胸无点墨,却通过向主考官行贿,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而那些真正有才华的寒门学子,却因没有钱财打点,名落孙山。
一位落第书生气愤地说:“这科举本是寒门学子的出头之路,如今却被这些贪官污吏搞得乌烟瘴气,我们还有什么希望!”
一位同样落第的书生附和道:“是啊,如此下去,有才之人被埋没,国家如何能好?”
包拯得知这些官场乱象后,决定再次深入调查。他先从科举舞弊案入手,秘密调查了几位涉嫌舞弊的考官。
在掌握了确凿证据后,包拯在朝堂上再次弹劾这些考官:“陛下,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的根本,如今却被这些贪官破坏,若不加以严惩,如何能为国家选贤任能?”
赵恒听后,再次大怒,下令严查科举舞弊案,将涉案考官全部革职查办,并重新审查此次科举的所有试卷,确保公平公正。
赵恒怒声说道:“科举舞弊,实乃败坏国家根基,这些考官竟敢如此大胆,绝不轻饶!包爱卿,此事就交由你全权负责,务必还科举一个清白。”
包拯领命:“臣遵旨,定不让陛下失望。”
解决了科举问题后,包拯又将目光投向了地方的土地兼并和水利工程腐败问题。他亲自前往受灾地区,实地勘察情况,走访百姓,收集证据。
在掌握了地方官员与豪强大族勾结的证据后,包拯毫不留情地对这些官员进行弹劾,并建议赵恒派遣钦差大臣前往各地清查土地,严惩隐瞒田产、逃避赋税的豪强大族。
包拯上奏道:“陛下,地方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大族与官员勾结,百姓苦不堪言,若不整治,恐生民变,还望陛下派遣得力钦差,彻查此事。”
赵恒点头:“就依爱卿所言,此事关系重大,务必谨慎行事,还百姓公道。”
赵恒采纳了包拯的建议,一场新的整治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包拯和众多正义之士的努力下,这些官场乱象逐渐得到整治,大宋官场朝着更加清明的方向发展。
而在后宫之中,皇后郭氏病逝后,后宫之主的位置一首空缺,众嫔妃明争暗斗愈发激烈。德妃张氏出身名门,家族在朝中势力庞大,行事作风嚣张跋扈,常以家族权势压人;贤妃刘氏温婉聪慧,深得赵恒宠爱,心思细腻且暗藏谋略。
一日,张氏在御花园赏花,恰逢刘氏也来散步。张氏看到刘氏,眼中闪过一丝不屑,阴阳怪气地说:“妹妹这几日容光焕发,可是得了陛下什么赏赐?”
刘氏微笑着福身行礼,轻声说道:“不过是些寻常赏赐,哪比得上姐姐家世显赫,陛下的恩宠自然也更多些。”
张氏冷哼一声:“哼,别以为靠些狐媚手段就能长久,这后宫之主的位置,可不是谁都能觊觎的。”
刘氏依旧面带微笑,不卑不亢地回应:“姐姐说笑了,妹妹只愿侍奉陛下,从无僭越之心。倒是姐姐,如此在意这后宫之主的位置,莫不是自己想当?”
张氏脸色一红,甩了甩手帕,拂袖而去:“你……你等着瞧!”
回到寝宫后,张氏越想越气,叫来自己的心腹宫女翠儿,恶狠狠地说:“那刘氏看着柔弱,实则心机深沉,你去给我盯着她,若是发现她有任何不轨之举,立刻来报。”
翠儿连忙点头:“娘娘放心,奴婢一定盯紧了。那刘氏一贯爱出风头,奴婢肯定能抓到她的把柄。”
几日后,翠儿匆匆来报:“娘娘,奴婢打听到刘氏私下里与宫外的一位女尼往来密切,不知在谋划些什么。”
张氏眼睛一亮:“哦?竟有此事,看来她果然有问题。”
于是,张氏添油加醋地向赵恒告状:“陛下,那刘氏行为不检点,私下与宫外女尼勾结,怕是心怀叵测,图谋不轨。”
宋朝秘史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宋朝秘史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