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23 宋仁宗–赵祯(二)

小说: 宋朝秘史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宋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宋朝秘史

在此期间,富弼马不停蹄地奔赴各地,深入民间查访新政实施的阻碍与百姓的真实需求。每到一处,他都乔装打扮混入市井,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在热闹的集市上,他听到百姓们围在一起讨论新政,有个卖布的商贩大声抱怨:“这新政说要均公田,可下面的人来丈量土地,却搞得人心惶惶,也不知道到底咋回事。”

富弼上前搭话:“老哥,您这话怎么讲?这均公田本意是为了大伙更公平地有田种啊。”

商贩撇撇嘴:“哼,官老爷们说的好听,那些差役来的时候凶神恶煞,一会儿说这块地算多了,一会儿又说要重新划界,我们小老百姓哪懂这些,就怕地被弄没了。”

旁边卖菜的老农也唉声叹气:“是啊,咱就盼着能有个安稳日子,这一变故,心里没底啊。”

富弼将这些话默默记在心里,继续探寻。他走进一家茶馆,听到几个读书人正在谈论新政中的科举改革,有人兴奋地说:“这增加策论考试,可是给咱这些关心时事的人机会了。”

另一个却担忧:“就怕执行起来又走了样,上面想选拔人才,下面的考官可未必按规矩来。”

富弼忍不住插话:“几位兄台,为何会有此担忧呢?”

其中一人苦笑道:“兄台有所不知,这官场复杂,有些考官就喜欢任人唯亲,就算考题变了,他们也能想出法子偏袒自己人。”

数月后,富弼返回京城,向赵祯详细禀报了各地的情况。他呈上厚厚的卷宗,里面满是新政推行中遭遇的刁难和百姓的困苦。

富弼道:“陛下,地方上那些势力为非作歹,故意曲解新政,蛊惑百姓。但百姓们大多渴望新政能够真正施行,改善生活。”

赵祯翻阅着卷宗,眉头紧锁,问道:“具体情况如何?你且细细说来。”富弼一一详述,从地方豪强抵制均公田,到科举改革在基层的种种误解。

赵祯听完,面色凝重:“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新政关乎大宋兴衰,绝不能被这些宵小破坏。”当即下令对那些抵制新政的地方豪强进行惩处。

随着新政在地方上的逐步稳定推行,朝堂之上的旧党官员们也渐渐有所收敛。然而,边境局势却愈发紧张。西夏元昊在得知大宋国内忙于新政推行,认为有机可乘,不断增派兵力在宋夏边境侵扰掠夺,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边关守将频频传来告急文书,请求朝廷支援。

赵祯紧急召集众臣商议对策。主战派以狄青为首,慷慨激昂地说道:“陛下,西夏如此猖獗,若不予以痛击,我大宋威严何在?臣愿领军出征,定要让元昊知道我大宋的厉害!”

主和派则忧心忡忡,谏议大夫韩琦进言:“陛下,如今新政尚未完全稳固,若此时开战,恐内外交困。不如先派使者与西夏谈判,争取和平解决争端。”

两派各执一词,朝堂上争论不休。赵祯看向范仲淹:“范爱卿,你意下如何?”

范仲淹拱手道:“陛下,臣以为韩大人所言有理,当下新政正处关键时期,不宜大动干戈。但谈判也需有强硬底气,可先让狄将军整军备战,威慑西夏,再行谈判。”赵祯微微点头,陷入沉思。

此时,苏氏却在后宫打起了自己的算盘。她深知赵祯对边境战事的重视,若是能在此事上助皇帝一臂之力,说不定能加快自己登上后位的步伐。

于是,她暗中派人西处打听消息,偶然得知朝中一位被贬官员曾在边境任职,对西夏的军事部署和地理环境了如指掌。苏氏不顾众人反对,私自将这位官员秘密带入宫中,向他询问边境之事。“大人,听闻您对西夏边境极为熟悉,还望不吝赐教。”苏氏急切说道。

官员惶恐跪地:“娘娘折煞小人了,西夏军队骑兵强悍,机动性极高,且熟悉边境山川地形,常以此设伏。但他们后勤补给相对薄弱,若能切断其粮草运输,或许能找到破敌之法。”

官员向苏氏详细讲述了西夏军队的特点、优势以及边境的地形。苏氏如获至宝,连忙将这些信息告知赵祯。“陛下,臣妾偶然得知一些西夏的军情,或许对边境战事有所帮助。”苏氏小心翼翼地说。

赵祯听后,眼前一亮:“爱妃有心了,快说来听听。”

听完苏氏的讲述,赵祯对苏氏的用心颇为赞赏。但他也深知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只是对苏氏的态度更加温和,承诺日后定会给她一个交代。

最终,赵祯权衡利弊,决定采取折中的办法。一方面,派狄青率领部分精锐部队前往边境,加强防御力量,对西夏的挑衅给予有力回击;另一方面,选派能言善辩的使者前往西夏谈判,表明大宋求和但不惧战的立场。

狄青抵达边境后,立刻着手整顿军队,严明军纪,鼓舞士气。他对手下将领们说:“弟兄们,西夏欺我大宋太甚,此番我们定要让他们知道厉害!都给我打起精神来!”

他借鉴前朝李靖兵法中对骑兵运用的策略,结合宋军实际情况,组建了一支精锐骑兵。狄青深知西夏骑兵机动性强,便命人打造了大量拒马,在险要之地设置防线,以遏制西夏骑兵的冲击。

同时,他还采用了疑兵之计,在夜间多次制造大规模调兵的假象,让西夏军队摸不清宋军的虚实。

狄青还效仿田单的火牛阵,在牛角上绑利刃,牛尾系浸油的芦苇,挑选时机突袭西夏军营,一时间火光冲天,西夏军队大乱 。

在一次战役中,狄青亲率骑兵突袭西夏军营。他头戴铜面具,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大喊:“大宋儿郎,随我杀敌!”宋军士气大振,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杀敌。西夏军队被打得措手不及,纷纷溃败。这场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宋军的士气,也让元昊认识到宋军并非不堪一击。

与此同时,大宋使者在西夏朝堂上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使者面对元昊,拱手道:“大王,我大宋与西夏本可和平共处,互通有无。昔日唐与吐蕃会盟,多年和平,百姓安居乐业。如今我大宋愿与西夏和谈,实乃为两国百姓着想。”

元昊冷哼一声:“哼,你们大宋若是没有弱点,岂会来求和?”

使者正色道:“大王此言差矣,我大宋兵强马壮,只是不愿生灵涂炭。且看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贸易繁荣,百姓生活富足,这对西夏来说,何尝不是好事?”

元昊见大宋态度强硬,军事上又难以占到便宜,最终同意与大宋进行和谈。

在和谈期间,朝堂上又起波澜。吕夷简虽表面沉寂,但暗中指使一位亲信,买通了和谈使团中的一名低级官员。这名官员企图在和谈的关键文件上做手脚,篡改部分条款,使大宋在领土和岁币问题上做出更大让步。

包拯通过眼线察觉到了这一阴谋,他找到那名被买通的官员,严厉道:“你可知通敌卖国是何罪名?吕夷简给你什么好处,让你敢如此大胆?”

官员吓得瑟瑟发抖:“包大人饶命,是吕大人许诺我高官厚禄,我一时糊涂。”

包拯不动声色地安排人手暗中监视。在那名官员准备篡改文件时,包拯的人当场将其抓获,人赃并获。

包拯在朝堂上揭露吕夷简的阴谋,吕夷简矢口否认:“包拯,你莫要血口喷人,无凭无据,怎可污蔑老夫!”

包拯冷笑:“吕相,证据在此,你还想狡辩?”证据确凿,赵祯虽念及他是三朝元老,没有严惩,却也再次对他进行了严厉斥责,并重整和谈使团,确保和谈顺利进行。

经过多轮艰苦的谈判,宋夏终于达成和议。西夏向大宋称臣,大宋每年给予西夏一定数量的岁币。边境设立榷场,促进双方贸易往来,互通有无。

此后,宋夏边境迎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边境的榷场热闹非凡,大宋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夏,西夏的马匹、皮毛等特产也进入大宋。百姓们在榷场中交易,脸上洋溢着笑容,生活逐渐恢复了生机。

随着宋夏局势的稳定,赵祯得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政的完善和推行中。他时常与范仲淹、富弼等人商讨新政细节,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政策。“范爱卿,这青苗法推行至今,可有新的问题出现?”赵祯问道。

范仲淹回禀:“陛下,目前来看,部分地方官员在发放贷款时,存在手续繁琐、利息计算不清的问题,导致百姓误解。”

富弼也补充道:“还有科举改革,一些旧臣虽不敢公然反对,但在选拔人才时,仍有偏袒现象。”

赵祯皱眉:“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新政关乎国家兴衰,不容有失。”

然而,官场中暗潮涌动。新政推行过程中,涉及到官员考核与升迁制度的变革,触动了许多旧官僚的利益。一些旧党官员表面上不再公然反对新政,但私下里却小动作不断。他们拉帮结派,形成利益小团体,企图阻碍新政在地方的深入推行。

其中,以三司使张方平为首的一批官员,在执行新政的财政改革措施时,阳奉阴违。

张方平负责推行新的税收清查政策,旨在清理地方隐匿田产、偷税漏税的情况,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但他却暗中与地方豪强大族勾结,收受巨额贿赂,对这些大户隐瞒田产、逃避税收的行为视而不见。不仅如此,他还篡改账目,虚报税收清查成果,企图蒙混过关。

范仲淹察觉到张方平的异常,他找到自己的心腹幕僚,严肃地说:“张方平近来行事诡异,新政的财政改革恐被他破坏,你暗中去查,务必把证据给我找出来。”

幕僚领命而去。经过一番艰苦的明察暗访,终于掌握了张方平违法乱纪的铁证。

范仲淹在朝堂上慷慨陈词,列举张方平种种罪行,要求严惩:“陛下,张方平身为三司使,不思为国效力,竟与地方豪强勾结,贪污受贿,篡改账目,实在罪大恶极!”

张方平却百般狡辩:“范仲淹,你这是污蔑!我一心为国,何来罪行?”还拉拢同党为自己开脱。一时间,朝堂上争论不休,新政的财政改革陷入停滞。

赵祯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责令包拯彻查。“包拯,此事关乎新政成败,你务必查明真相,不可有丝毫懈怠。”

包拯领命:“陛下放心,臣定当全力以赴。”

包拯带领手下不畏强权,深入调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们走访各地,与当地百姓和基层官员交谈,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最终,包拯掌握了足够的证据,证实了张方平的罪行。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张方平无法抵赖。赵祯下令将张方平革职查办,没收其全部家产,并将其党羽一并惩处。此案震动朝野,给那些妄图阻碍新政的官员敲响了警钟。

然而,旧党势力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又想出新的办法来抵制新政,利用科举考试来安插自己的势力。在一次科举考试中,旧党官员买通了部分考官,试图让自己的亲信子弟通过作弊手段高中进士。他们事先泄露考题,还在阅卷过程中为这些考生篡改试卷、抬高分数。

欧阳修负责此次科举的相关事务,他发现考试中存在诸多疑点。他找到包拯,忧心忡忡地说:“包大人,此次科举恐有舞弊,一些考生的文章与流传的考题太过相似,背后恐有猫腻。”

包拯面色凝重:“欧大人放心,我定会查个水落石出。”

经过一番努力,他成功揪出了参与舞弊的考官和考生,将他们一网打尽。赵祯得知真相后,下令严惩所有涉案人员,废除舞弊考生的功名,并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规范和监督,确保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

旧党在接连受挫后,并不甘心失败。他们开始谋划一场更大的阴谋,企图利用民间对新政的一些误解,煽动民变。他们指使一些地痞流氓在各地散布谣言,称新政是苛政,会让百姓失去土地、流离失所。

在一些城镇和乡村,这些人组织小规模的抗议活动,吸引不明真相的百姓参与。范仲淹和富弼得知此事后,一边安排人手深入民间辟谣,向百姓详细解释新政的好处;一边暗中调查幕后黑手。

范仲淹对派去辟谣的官员说:“你们务必耐心向百姓解释,新政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切莫让谣言蛊惑人心。”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宋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