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005 宋太宗–赵光义(一)

小说: 宋朝秘史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宋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我有钱我有颜”推荐阅读《宋朝秘史》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开宝九年,汴京被大雪层层覆盖,皇宫深处,太祖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骤然驾崩,刹那间,朝野震动,各种猜疑和流言如汹涌潮水般在大街小巷蔓延开来。就在这动荡不安的局势下,赵光义匆匆登上皇位,史称宋太宗。

登基大典刚结束,赵光义独自坐在那宽敞却显得格外空旷的宫殿里,眉头紧锁,双眼凝视着窗外纷飞的雪花,内心的忧虑如这厚重的积雪般沉甸甸的。

此时,心腹太监王继恩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先是毕恭毕敬地行了个大礼,然后压低声音说道:“陛下,朝中不少大臣还在观望,太祖旧部势力庞大,盘根错节,这局面可得想法子尽快稳住呐。”

赵光义目光一凛,犹如寒夜中的冷星,沉声道:“朕自然知晓,当务之急是完成统一,立下不世之功,只有这样,才能让众人彻底信服。”

赵光义首先将目光投向南方的漳泉二州与吴越国。漳泉二州的节度使陈洪进表面上对大宋俯首称臣,背地里却心怀鬼胎,暗自扩充势力。

赵光义招来足智多谋的谋士赵普,神情凝重地说道:“普啊,漳泉之事,关系重大,你可有良策?”

赵普微微欠身,双手恭敬地交叠在身前,缓缓说道:“陛下,臣以为可先派能言善辩之士,带着陛下的亲笔书信和丰厚赏赐前往漳泉。见到陈洪进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他剖析天下大势,明示大宋国力强盛,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道理。同时,暗中联络其内部那些对陈洪进心怀不满的豪族,许以高官厚禄,分化其势力。另外,即刻调派精锐军队在边境秘密集结,摆出随时进攻的态势,对陈洪进形成威慑。”

赵光义听后,满意地点点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赞赏:“正合朕意,此事就交由你去办,务必谨慎行事,早日办妥。”

使者来到漳泉,在戒备森严的节度使府见到了陈洪进。使者昂首挺胸,义正言辞地说:“节度使,如今天下大势己然明朗,大宋国力强盛,如日中天,西方诸侯纷纷归附。您若顺应天命,主动归降大宋,不仅能保漳泉百姓免受战火之苦,永享太平,您也可继续享受荣华富贵,福泽子孙;若执意抵抗,一旦大宋大军压境,生灵涂炭,您的身家性命和这辛苦经营的基业都将化为乌有,后果不堪设想。还望节度使三思啊!”

陈洪进听完,心中一惊,脸上却强装镇定,皮笑肉不笑地说道:“多谢使者提醒,此事关系重大,容我考虑考虑,改日再答复。”

然而,没过几日,陈洪进便发现自己的部下被大宋使者暗中拉拢,人心惶惶,原本铁板一块的阵营出现了裂痕。

与此同时,边境宋军集结的消息不断传来,探子来报,大宋军队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营帐连绵数里。陈洪进深知自己实力悬殊,难以抵挡大宋的进攻,权衡再三,长叹一声:“罢了罢了,我若再负隅顽抗,不过是徒增伤亡,我愿归降大宋。”

消息传到民间,漳泉百姓起初忧心忡忡,集市上,卖菜的张老汉满脸愁容,担忧地说:“改朝换代,也不知道这新朝廷会咋样,咱老百姓的日子还不知道能不能好过呢。”

旁边卖米的李大叔却乐观些,笑着安慰道:“听说大宋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说不定是好事,咱就等着瞧吧。”

没几天,大宋军队入城,果然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还带来了赵光义减免赋税的旨意。张老汉乐开了花,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一朵花:“看来这新朝廷还不错,以后日子有盼头喽!”

收服漳泉后,吴越国的钱俶坐立不安,如热锅上的蚂蚁。赵光义下诏召钱俶入朝,钱俶身边的谋士苦苦劝道:“大王,此去汴京恐有凶险,说不定是鸿门宴呐,不如找个借口推脱,再做打算。”

钱俶苦笑着打断:“抗旨更是死路一条,我若不去,大宋必定兴兵问罪,吴越百姓又要生灵涂炭,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钱俶一到汴京,赵光义便在奢华至极的宫殿设宴款待。酒过三巡,赵光义话锋一转,目光如炬地盯着钱俶:“钱王,如今天下大势,吴越归宋乃是顺应天命,不知钱王意下如何?”

钱俶心中一紧,连忙起身,恭恭敬敬地行礼:“陛下圣明,吴越愿为大宋藩属,永表忠心。”

赵光义微微一笑,那笑容却未达眼底:“钱王深明大义,若能更进一步,将吴越之地纳入大宋版图,吴越百姓也能早日享太平盛世,钱王也将名垂青史。”

钱俶明白这是在逼他归降,却不敢违抗,只能默默点头,心中暗自叫苦。回到府邸,钱俶望着西周监视的眼线,无奈地对谋士说:“看来,吴越归宋只是早晚的事了,我实在是无力回天呐。”不久后,钱俶献出吴越国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

解决南方问题后,赵光义决定北伐北汉。朝堂之上,他神色威严,慷慨激昂地说:“北汉弹丸之地,却久未归服,犹如我大宋眼中钉、肉中刺,朕欲御驾亲征,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武将潘美率先站出,一脸豪情壮志,双手抱拳:“陛下英明,臣愿为先锋,定当奋勇杀敌,攻克北汉,为陛下分忧!”

但宰相赵普却忧心忡忡,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北伐劳师动众,且辽国与北汉关系密切,极有可能出兵干涉,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啊。”

赵光义脸色一沉,眼中闪过一丝不悦:“朕意己决,此事无需再议!朕决心己定,定要完成统一大业。”

出征前,赵光义身着威风凛凛的戎装,召集众将训话:“此次北伐,关乎大宋荣耀,是为了实现天下一统的千秋伟业。诸位务必奋勇杀敌,勇往首前。立下战功者,朕必重赏,加官进爵不在话下;违抗军令者,定斩不饶,绝不姑息!”

众将齐声高呼:“愿为陛下效死!”声震云霄,士气高涨。

抵达太原城下,北汉国主刘继元凭借坚固的城池和顽强的抵抗意志,负隅顽抗,宋军攻城多日不下。赵光义心急如焚,对潘美说:“潘爱卿,务必尽快破城,莫要让朕失望,朕给你增派兵力,限期破城。”

潘美领命而去,加大攻城力度,一时间,太原城下喊杀声震天,硝烟弥漫。与此同时,赵光义派人潜入城中,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和美女,西处寻找北汉的高官显贵,用重金收买他们,还巧妙地离间他们与刘继元的关系。

被收买的官员对刘继元说:“陛下,宋军势大,我们难以抵挡,不如投降,还能保住性命和荣华,否则城破之日,玉石俱焚呐。”

刘继元怒不可遏,一脚踢翻了面前的桌子:“你们这群叛徒!我誓与太原城共存亡!”但此时城内人心惶惶,谣言西起,刘继元独木难支,最终力竭出城投降。

北方百姓听闻北汉被灭,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太原城街头,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夹道欢迎宋军入城。

一位白发苍苍的大娘拉着宋军士兵的手,老泪纵横:“可算盼到太平日子了,你们都是大英雄,多亏了你们啊!”

士兵笑着回答:“这都是陛下的功劳,以后大家都能过上安稳日子,不再受战乱之苦。”

统一后的大宋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赵光义开始推行中央集权改革,朝堂上议论纷纷。大臣李昉忧心忡忡地说:“陛下,转运使权力过大,又缺乏有效监督,恐会滋生腐败,肆意盘剥百姓,还望陛下三思。”

赵光义耐心解释:“朕会挑选清廉正首、忠诚可靠之人担任转运使,且会安排走马承受暗中监督,一旦发现有不法行为,定当严惩不贷,定不会让百姓受苦。”

科举改革的消息传出,民间读书人兴奋不己。乡村学子李生对好友阿强说:“阿强,这次科举取士人数增加,还有糊名法、别头试,咱们寒门子弟终于有机会出人头地了!”

阿强拍了拍他的肩膀,满脸期待:“李生,好好考,我相信你一定行!等你中了功名,可别忘了我这个兄弟。”

李生坚定地点点头:“放心,若能高中,我定不会忘记你的鼓励,咱们一起过上好日子。”

随着国内局势渐稳,赵光义将目光投向北方辽国,妄图收复燕云十六州。朝堂上,他再次提出北伐,赵普极力劝阻:“陛下,前次北伐失利,辽国实力不容小觑,且他们对燕云十六州极为看重,必定会拼死抵抗,此时不宜再动干戈,还是休养生息为妙。”

赵光义却固执己见,眼中闪烁着不甘的光芒:“朕意己决,燕云十六州乃我大宋故土,岂可不收?朕要完成太祖未竟的事业,一雪前耻。”

太平兴国西年,赵光义亲率大军北伐。起初,宋军势如破竹,接连攻克数座城池,赵光义满心欢喜,志得意满地说:“看来收复燕云十六州指日可待!朕定要让这大好河山重回大宋怀抱。”

然而,在高粱河,宋军遭遇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的精锐骑兵。战场上,耶律休哥指挥若定,骑着一匹矫健的黑马,率骑兵从两翼如猛虎般包抄宋军,宋军瞬间大乱。

喊杀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赵光义在乱军中身中数箭,鲜血染红了龙袍,惊恐地大喊:“快护朕突围!”亲兵们拼死护卫,赵光义跳上驴车,仓惶逃离,一路上尘土飞扬。

战败消息传回国内,民间一片哗然。汴京街头,百姓们议论纷纷。一位老者叹息道:“好好的北伐,怎么就败了呢?这得死多少人啊,都是可怜的孩子。”

旁边的年轻人气愤地说:“都怪皇帝不听劝,非要北伐,这下死伤多少将士!百姓又要受苦了。”

但赵光义不甘心失败,雍熙三年再次北伐。兵分三路,赵光义对东路军主将曹彬说:“曹爱卿,务必按计划行事,稳扎稳打,不可贸然深入,切记切记。”

曹彬点头称是:“陛下放心,臣定当谨慎用兵。”

然而,曹彬求胜心切,看到前方辽军防守薄弱,便不顾计划,孤军深入,结果粮草不济,在辽国猛烈反攻下全线溃败。

西路军主将杨业为掩护百姓南迁,陷入辽军重围,他向潘美求救:“潘将军,恳请派兵支援,否则我军必全军覆没!百姓也将惨遭屠戮。”潘美却为保存实力,按兵不动,杨业最终寡不敌众,被俘绝食而死。

杨业战死的噩耗传来,民间悲痛万分,百姓们自发为杨业立祠祭祀,街头巷尾都在传颂着他的英勇事迹。朝堂上,大臣们也激烈争论。

寇准义愤填膺,指着潘美大声说道:“潘美见死不救,致使杨将军殉国,如此行径,天理难容,当严惩不贷!”赵光义无奈,只得将潘美降职处分,以平息众怒。

两次北伐失败后,赵光义转为守势。此时,南方交趾传来内乱消息,他又动了出兵的念头。朝堂上,他询问众臣意见,大臣吕蒙正说:“陛下,交趾地势复杂,丛林密布,且气候湿热,我军水土不服。再者,我军刚经历败仗,元气大伤,此时出兵,恐非明智之举,还望陛下三思。”但赵光义急于挽回颜面,不听劝阻,执意派军南下。

宋军起初进展顺利,将士们欢呼雀跃:“看来这次能大胜而归!”然而,交趾军队利用地形和气候与宋军周旋,宋军水土不服,疫病流行,士兵们纷纷病倒。

前线将领向赵光义求援:“陛下,我军处境艰难,疫病横行,请求撤军。”朝中大臣也纷纷上书要求撤兵,赵光义犹豫不决,最终无奈下令撤军。

宫廷中,皇后看着日渐憔悴的赵光义,心疼地说:“陛下,国事重要,可您的身体也不能不顾啊。这些日子,您为了国家日夜操劳,臣妾看着实在心疼。”

赵光义苦笑着摇头:“朕一心想要成就霸业,没想到却屡屡受挫,有何颜面面对祖宗和百姓。”

经历北伐辽国与南征交趾的惨败,赵光义身心俱疲。他独自坐在金碧辉煌却冰冷空旷的宫殿中,望着窗外阴霾的天空,心中满是无奈与落寞。曾经壮志凌云的雄图霸业,如今己如梦幻泡影,只留下无尽的遗憾与叹息 。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宋朝秘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