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望着窗外阴霾的天空,内心被失落和不甘填满,往昔气吞山河的壮志,在残酷现实的重击下己支离破碎。此时,心腹太监王继恩轻手轻脚地走进大殿,微微欠身提醒道:“陛下,晚膳己经备好,该用膳了。”
沉浸在痛苦回忆中的赵光义不耐烦地挥挥手,语气疲惫又烦躁:“朕没胃口,都退下!别来烦朕!”王继恩吓得一哆嗦,不敢多言,赶忙低头退了出去,大殿内恢复死一般的寂静。
后宫之中,皇后正坐在铜镜前,眉头轻皱,忧心忡忡地对身旁的贴身宫女说道:“陛下近来为了国事茶饭不思,本宫瞧着实在心疼,你速去御膳房,让他们准备些陛下平日里爱吃的桂花糕和栗子酥,再泡上一壶今年新贡的龙井,记住,水温要恰到好处。”
宫女福了福身,匆匆应道:“奴婢明白,这就去办。”
皇后想起昨日陛下回宫时满脸倦容,不禁轻轻叹了口气。她深知朝堂之上的艰难,也清楚陛下的抱负,可如今内忧外患,着实让人心焦。
正想着,另一位得宠的德妃袅袅婷婷地走了进来。德妃脸上挂着温婉的笑容,说道:“姐姐,听闻陛下又为朝堂之事发愁,我们姐妹也跟着忧心。”
皇后微微一笑,说道:“妹妹有心了,只是这国事繁杂,我们能做的,也只有在生活上多照料陛下。”
德妃掩嘴轻笑:“姐姐所言极是,只是陛下日理万机,也该多注意龙体,莫要累垮了才好。”
这时,皇后的猫突然窜了出来,在德妃的裙摆上抓了一下,德妃吓得花容失色,尖叫起来。
皇后连忙喝住猫,满脸歉意地说:“妹妹莫怪,这猫平日里温顺,今日也不知怎么了。”
德妃脸色有些难看,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无妨,许是这猫也感受到宫里气氛压抑,有些烦躁罢了。”宫女们赶紧上前,为德妃整理裙摆,一场小小的风波才暂时平息。
没过多久,朝堂之上因新的财政问题陷入激烈争吵。三司使匆匆出列,神色凝重地奏报:“陛下,连年征战致使国库损耗巨大,如今国库空虚,几近见底。各地赋税征收困难重重,百姓负担沉重,怨言颇多。”
赵光义目光冷峻扫视众臣,沉声道:“诸位爱卿,如今财政危机迫在眉睫,可有良策?”
话音刚落,大臣吕端站出来,拱手说道:“陛下,臣以为可在富庶之地推行‘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肥瘦分等征税,如此既能增加赋税,又能避免百姓负担不均。只是这会触动一些世家大族的利益,推行起来恐怕阻力不小。”
宰相李昉立刻反驳,双手在空中比划着强调:“吕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实施起来谈何容易?丈量土地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可能引发地方动荡。依臣之见,不如削减各地驻军数量,节省军费开支。”
武将曹翰一听,满脸不悦,上前一步,粗着嗓子吼道:“李宰相,削减驻军?边疆安危如何保障?辽人虎视眈眈,一旦有机可乘,必定进犯。到时国土沦陷,百姓遭殃,谁来担责?你能负得起这个责吗!”这一吼,把李昉吓得往后退了半步,朝堂上众人也被这气势震得安静了一瞬。
这时,一位平日甚少发言的小官突然冒出来,结结巴巴地说:“陛……陛下,臣有个想法,要不……咱们把皇宫里那些闲置的宫殿租出去,收点租金?”
这话一出口,朝堂上先是一片寂静,紧接着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有人笑得前仰后合,拍着大腿;有人用袖子掩着嘴,肩膀抖动。就连赵光义也忍不住嘴角微微上扬,但很快又恢复了严肃的神情。
众臣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朝堂乱成一锅粥。赵光义坐在龙椅上,看着混乱场景,心中愈发烦躁纠结。他深知财政问题若不尽快解决,国家将陷入更深危机,可每一条建议都有利有弊,难以抉择。退朝后,赵光义独自回到书房,对着堆积如山的各地奏章,苦苦思索对策。
此时,皇后带着宫女捧着点心和茶走进书房,轻声说道:“陛下,先歇歇,用些点心吧,莫要累坏了身子。国事固然重要,可您的安康才是社稷之福啊。”
赵光义抬头看着皇后,神色疲惫地叹了口气:“皇后,你不懂,朕一心想要成就大业,可如今内忧外患,这江山社稷该如何是好?”
皇后温柔地坐在他身旁,握住他的手说:“陛下圣明,定能找到解决之法,不如先吃点东西,或许思路也能更清晰些。这桂花糕是陛下最爱,尝尝。”赵光义无奈地拿起一块桂花糕,机械地咀嚼着,却味同嚼蜡。
就在赵光义愁眉不展之际,一个名叫张齐贤的小官递上折子,详细阐述发展农业水利、开垦荒地以及鼓励海外贸易的计划。赵光义眼睛顿时亮起来,反复研读后,觉得此计可行,当即下令推行。
赵光义决定亲自微服出巡,看看新政在民间的推行情况。他带着王继恩,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来到了一处正在兴修水利的工地。现场一片忙碌,百姓们在官员的指挥下搬运石块、挖掘沟渠。
赵光义看到一位老者坐在一旁休息,便上前与他攀谈起来。老者唉声叹气地说:“这水利工程虽说听着是好事,可大伙都担心会不会最后白忙活,家里壮劳力都来干活了,地里的庄稼都快顾不上了。”
赵光义耐心地解释道:“老人家,这水利修好了,以后庄稼灌溉不愁,收成好了,日子就好过了。朝廷也不会让大伙白干的,会有相应的补偿。”
老者半信半疑地点点头:“但愿如此吧。”
巡察使到任后,发现有些地方官员阳奉阴违,表面上配合,实则暗中拖延。巡察使把这些官员召集起来,严肃警告:“陛下对此次新政寄予厚望,你们却如此懈怠,是想抗旨吗?若再这般敷衍,休怪我按律严惩!”
其中一个官员小声嘀咕:“这新政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我们也没办法啊。”
巡察使目光如炬,盯着他说:“有困难就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消极怠工!若是真有难处,大可上报,别在这里找借口!”
官员们吓得纷纷表态会全力配合。可这些阳奉阴违的官员中,有几个竟私下串联,企图联名上书弹劾巡察使,说他滥用职权、制造冤假错案,想把巡察使拉下马,以此摆脱监督。
幸好巡察使提前得到消息,暗中收集他们违法乱纪的证据,来了个将计就计,在他们呈上奏章之时,将证据呈递给赵光义,这些官员的阴谋彻底破产,被革职查办。
与此同时,朝廷在沿海设立市舶司,鼓励商人出海贸易。为了让政策顺利实施,赵光义又暗中吩咐王继恩,让他安排可靠之人混入商会,收集那些企图垄断海外贸易的商人名单。
有个叫李福的年轻商人,听闻朝廷鼓励政策,决定冒险出海。然而,他的计划却遭到商会会长孙财的百般阻挠。
孙财冷笑着对李福说:“就凭你也想出海?这海上的规矩你懂吗?没有我们商会支持,你连船都租不到。”
李福不服气地回应:“朝廷鼓励大家出海贸易,又不是你们商会一家说了算,我奉公守法,凭什么不能去。”
孙财脸色一沉:“哼,这商会就是我孙某人说了算,你要是识相,就别白费力气。在这地界,得罪了我,你休想有好日子过。”
李福不屈不挠,偷偷找到巡察使,将孙财等人的恶行一一告知。巡察使迅速上报朝廷,赵光义下令彻查。
孙财得知消息后,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宋朝秘史》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妄图贿赂朝中高官为自己开脱,他找到一位与自己素有往来的大臣,奉上大量金银财宝,哀求道:“大人,您一定要救救我,只要这次能躲过一劫,日后定当重重报答。”
大臣收下财宝后,在朝堂上为孙财说好话,试图干扰调查。他在朝堂上说:“陛下,此次对商会的调查恐有误会,孙财此人一向本分,怎会做出垄断之事。”
赵光义冷哼一声:“朕安排之人调查得清清楚楚,证据确凿,你却在此为他开脱,是何居心?”大臣吓得脸色惨白,扑通一声跪地求饶。
李福出发那天,码头上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一位老妇人拉着李福的手,担忧地说:“孩子,这海上风浪大,你可要小心啊。”
李福笑着安慰道:“大娘,您放心,我一定平安回来,给大家带好多好玩的东西!我打听过了,这条航线虽然有点风险,但只要小心些,肯定没问题。”
一旁的孩童们兴奋地跳着,大喊:“李大哥,你一定要快点回来啊!”
几个月后,李福的商船终于满载而归。船上不仅装满了从海外换来的奇珍异宝,还有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码头上再次热闹起来,百姓们好奇地围观着那些从未见过的货物,议论纷纷。
有个小孩指着一个精巧的西洋钟表,睁大眼睛问:“这是啥呀?会发光呢!”
李福笑着解释:“这叫钟表,能告诉我们时间,可神奇了。”众人听了,纷纷惊叹。
随着时间推移,国内经济慢慢好转。但赵光义心中始终萦绕着北伐失败的遗憾。一天,他忍不住对宰相吕蒙正倾诉:“朕一心想要收复失地,完成太祖未竟大业,可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难道真的是朕错了吗?”
吕蒙正恭敬行礼,神色诚恳地回答:“陛下,过去之事己无法改变。如今国家经济复苏,百姓生活渐趋安稳,这都是陛下圣明治理之功。当下,我们应继续休养生息,积攒国力。等时机成熟,再做长远打算。北伐之事,或许需要等待更合适的时机,如今辽国势大,不可贸然行事。”
赵光义虽表面上认可吕蒙正的话,可内心仍不死心。他秘密召集了几位心腹武将,在皇宫密室中商议北伐的可能性。
武将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如今国力渐强,可以再做尝试;有的则担心辽国实力依旧强大,贸然北伐还是太过冒险。赵光义听着众人的争论,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北伐之路艰难,但那片未能收复的失地,始终像一根刺扎在他的心头。
宫廷之内也并非完全平静。几位皇子渐渐长大,开始对皇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觊觎。
大皇子赵元佐为人仁厚,但因不满父亲对叔叔赵廷美过于严苛的处置,竟佯装疯癫,时常在宫中大闹。这天,他又在御花园中大喊大叫,宫女太监们吓得躲得远远的。
皇后赶来,心疼地拉住他:“元佐,你这是何苦呢,有什么委屈和母后说。”
赵元佐却一把甩开皇后的手:“母后,您别管我,这皇宫太压抑了,我不想待了。他们为何要如此对待皇叔,这天下难道就不能容下他吗?”
暗地里,有奸臣想利用赵元佐的“疯癫”大做文章,勾结一些心怀不轨的太监宫女,企图伪造赵元佐谋反的证据,以此扳倒皇后一派势力。
一个太监对另一个说:“只要我们把这些假证据呈上去,皇后和大皇子就完了,咱们就能飞黄腾达。”
好在皇后安插在暗处的眼线及时察觉,将阴谋扼杀在摇篮里。眼线向皇后汇报:“娘娘,那些人想陷害大皇子,奴婢己经把他们的计划打乱了。”
皇后神色凝重地点点头:“此事不可声张,继续盯着他们。”
二皇子赵元僖则暗中拉拢朝中大臣,培植自己的势力,与三弟赵元侃明争暗斗。
一日,赵元僖在宫中设宴,邀请了数位朝廷重臣。酒过三巡,他开始有意无意地试探众人对储君之位的看法,言语间暗示自己才是最合适的人选。他端着酒杯走到一位大臣面前,笑着说:“大人,您看这朝堂之事,将来还得靠我们这些皇子努力,您觉得我可有担当大任的能力?”
大臣面露难色,尴尬地笑着:“二皇子聪慧过人,自然是有大才的。”
赵元僖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还派人威胁利诱一些中立大臣,逼迫他们表态支持自己。他的手下对一位中立大臣说:“大人,二皇子看重您,只要您支持二皇子,以后荣华富贵少不了您的,不然……您也知道后果。”这些大臣敢怒不敢言,只能假意附和。
此事很快传到赵光义耳中,他勃然大怒,将赵元僖召进宫中,严厉斥责:“你身为皇子,不思为国效力,却在背后搞这些小动作,成何体统!储君之位岂是你这般争夺的?”
赵元僖吓得跪地求饶,声称自己只是一时糊涂:“父皇息怒,儿臣知错了,儿臣只是想为朝廷分忧,一时糊涂才做出这等事。”
而赵元侃则表面上对皇位毫无兴趣,每日潜心读书,礼贤下士,实则暗中关注着朝堂局势,与朝中正首之士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这天,一位大臣来访,赵元侃恭敬地请他入座,问道:“先生,如今朝廷推行诸多新政,您觉得成效如何?”
大臣捋着胡须说道:“殿下,新政推行虽有阻碍,但己初见成效,只要坚持下去,国家定能繁荣昌盛。只是朝堂之中仍有一些势力妄图破坏新政,殿下不可不防。”
赵元侃点头称是:“先生所言极是,元侃定当为国家效力,不负陛下和百姓期望。我也听闻一些风声,定会小心行事。”
背地里,赵元侃知晓赵元僖的种种恶行,却不动声色,暗中收集证据,等待合适的时机揭露赵元僖,以正朝纲。他对手下说:“把证据收集齐全,不可打草惊蛇,等时机成熟,再一举揭露他。”
后宫之中,德妃近来越发活跃,时常在赵光义面前提及二皇子赵元僖的“贤能”,又有意无意地贬低赵元侃。
一日,德妃在御花园中偶遇皇后,笑着说道:“姐姐,您瞧二皇子,平日里勤奋好学,对朝堂之事也颇有见解,将来定能成为陛下的得力助手。反观三皇子,每日只知读书,也不知能否担得起大任。”
皇后心中不悦,但仍保持着端庄的笑容,说道:“三位皇子各有所长,都是陛下的心头宝,将来也都能为国家出力。妹妹不必过早下定论。”德妃轻轻哼了一声,不以为然。
有一次,德妃为了讨好赵光义,特意在自己宫中举办了一场小型宴会,邀请赵光义前来。宴会上,德妃安排了精彩的歌舞表演,还准备了各种珍稀美食。
表演过程中,一位舞姬突然脚下一滑,摔倒在地,手中的舞扇也飞了出去,正好落在赵光义面前。场面一度十分尴尬,德妃的脸色瞬间变得很难看,她赶紧上前向赵光义赔罪,赵光义只是摆了摆手,并未过多责怪。但这件事却让德妃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她心中暗暗恼火,觉得诸事不顺。
不久后,赵元僖突然暴毙,赵光义悲痛万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儿子竟会突然离世。他下令彻查此事,可调查结果却模棱两可,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死因。赵光义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痛苦之中,他觉得自己对皇子们的关心太少,才导致了这样的悲剧。
此后,他对朝堂之事更加上心,对几位皇子也多了些关怀与教导,试图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可内心的伤痛却久久无法消散 ,大宋的未来,在他的迷茫与坚定中,缓缓前行。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