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僖的暴毙让整个宫廷被阴霾笼罩,赵光义强撑着处理完丧事,只觉心力交瘁。朝堂上,大臣们对储君之位避而不谈,可私底下,各方势力暗流涌动,都在暗自谋划。
大皇子赵元佐的疯癫愈发严重,常在深夜独自徘徊于宫殿长廊,喃喃自语。赵光义前去探望,看到儿子形容枯槁、眼神涣散,眼眶不禁泛红,轻声呼唤:“元佐,朕来看你了。”
可赵元佐只是痴痴发笑,继而大哭,那哭声刺痛着赵光义的心。赵光义伸手想抚摸儿子,却被赵元佐一把甩开,他只能无奈地叹气,眼中满是痛苦与自责。
回到大殿,赵光义陷入回忆。遥想太祖赵匡胤在世时,兄弟二人并肩打江山,何等意气风发,可如今皇室纷争不断,霸业艰难,他不禁自问,这一切究竟为何?
此时,边境传来辽国集结军队的消息。赵光义召集众臣商议,武将们请战心切,武将曹翰双手抱拳,大声叫嚷着:“陛下,辽人欺人太甚,咱们这次必须主动出击,给他们点颜色瞧瞧,否则我大宋威严何在!将士们都憋着一股劲,定能把辽人打得落花流水!”
然而经历北伐失败的赵光义深知战争残酷,他眉头紧皱,看向主张和谈的大臣,询问和谈保边境安宁的把握。
一位老臣吕端向前一步,缓缓进言:“陛下,臣以为和谈虽不能根除隐患,但可争取时间让我大宋休养生息,待国力强盛再做打算。如今贸然开战,胜负难料,还望陛下三思。辽人兵强马壮,且熟悉边境地形,我们若轻易出兵,恐陷入被动。”赵光义沉思许久,最终决定先派使者前往辽国试探。
等待使者消息期间,赵光义在御花园散心,偶遇皇后与德妃。皇后见他眉头紧锁,关切地说道:“陛下,国事繁重,您可要保重龙体,莫要累坏了自己。这几日您都瘦了一圈,臣妾看着心疼。”
德妃也在一旁附和:“是啊,陛下日理万机,更得注意身体,后宫上下都盼着陛下安康呢。陛下若有烦心事,不妨与我们说说,也能解解闷。”
赵光义看着她们,心中五味杂陈,深宫里的女人,各有各的心思与无奈,只是勉强挤出一丝笑容:“你们有心了,国事艰难,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
后宫之中,德妃并未因赵元僖的死而罢手。她找到精通医术的太监,先是塞给他一包银子,随后低声威胁道:“本宫听闻你医术高超,你想法子让大皇子的疯病愈发严重些,只要事成,少不了你的好处;要是办砸了,本宫让你死无全尸!”
太监吓得浑身发抖,扑通一声跪下,连连点头:“娘娘放心,小的一定照办。小的这条命可都在娘娘手里,绝不敢有半点马虎。”
为确保计划顺利,德妃在太医院安插眼线,还买通赵元佐身边宫女,在饮食里做手脚。很快,赵元佐病情恶化,胡言乱语、幻觉频发。
赵光义得知后大怒,猛地一拍桌子,下令严查:“朕的皇子怎么会突然病情加重?给朕彻查此事,若有猫腻,绝不轻饶!从太医院到伺候大皇子的人,一个都别放过!”可德妃早销毁证据,调查陷入僵局。
皇后察觉德妃异常,派心腹宫女调查,发现了德妃与太监的密会。她深知德妃背后或许还有势力,便不动声色,暗中收集证据,等待时机揭露其阴谋。
心腹宫女向她汇报时,她面色凝重,叮嘱道:“此事不可声张,继续盯着,一有新情况立刻向本宫汇报。德妃行事如此大胆,背后肯定还有人撑腰,我们务必小心行事。”
辽国使者传回消息,辽人态度傲慢,和谈陷入僵局。赵光义烦闷之际,王继恩来报,有民间奇人求见,称有破辽之策。
奇人献上辽国军队布防图,赵光义惊讶之余,仍对其身份存疑,目光审视着奇人:“你这布防图从何而来?你又为何要帮朕?这其中不会有什么阴谋吧?”
奇人不卑不亢地拱手回答:“陛下,我本是边境之人,多年来西处游历,在辽国生活时结识了一位不满统治的契丹贵族,我们志同道合,共同收集情报,只为削弱辽国,还百姓太平。我深知辽人残暴,边境百姓苦不堪言,所以一心想助陛下破辽。”
赵光义暗中派人调查,得知所言属实,对他的信任才多了几分,但依旧谨慎对待。
为验证奇人计策,赵光义让心腹将领在沙盘模拟作战。将领们按照奇人部署排兵布阵,与模拟的辽军展开对抗。经过几日推演,将领们纷纷围到赵光义身边,激动地汇报:“陛下,此计确实有可取之处,若运用得当,或可重创辽军。您看,按照这布防图,我们从这里突袭,定能打乱辽军的部署。”
赵光义看着沙盘,微微点头,眼中重新燃起希望:“好,继续完善细节,切不可掉以轻心。”
筹备战事期间,宫廷气氛愈发紧张。德妃察觉阴谋可能败露,试图拉拢朝中大臣庇护自己,她约见一位大臣,满脸堆笑地说道:“大人,只要您肯帮本宫,日后必有重谢,不然……您在这朝堂恐怕也不好过。您想想,要是能帮本宫度过这关,以后您的仕途还不是一帆风顺?”
大臣面露难色,连连摆手婉拒道:“娘娘,此事非同小可,臣实在不敢妄为。这可是欺君之罪,臣万万不能参与。”皇后联合忠诚的后宫妃子,密切监视德妃。
一日,德妃与大臣密会,企图伪造证据诬陷皇后谋反,被皇后心腹宫女偷听到。宫女匆匆跑到皇后宫中,气喘吁吁地汇报:“娘娘,大事不好!德妃和那个大臣在密会,他们打算伪造证据诬陷您谋反!”
皇后当机立断,将德妃陷害赵元佐的证据呈给赵光义,揭露其阴谋。
赵光义盛怒之下,将德妃打入冷宫,严惩相关太监和大臣。然而,德妃背后势力并未善罢甘休,他们联络对赵光义新政不满的官员,妄图发动政变。这些官员表面不动声色,暗中集结兵力,准备里应外合。
赵光义的亲信大臣察觉暗流,深夜进宫密报,神色焦急:“陛下,臣发现朝中有些官员心怀不轨,与德妃旧部勾结,恐有政变阴谋。臣收到线报,他们己经在秘密调集人手,就等时机发动了。”
赵光义不动声色,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哼,竟敢在朕的眼皮子底下搞鬼,传令下去,按计划行事,朕倒要看看他们有多大能耐。”
政变当日,政变势力以为得逞,却被赵光义预先埋伏的军队包围,一番激战后,政变被镇压,主谋被诛杀,参与者全部落网。
清理官员府邸时,意外发现与辽国往来的密信,原来辽军计划发动佯攻配合政变。赵光义将计就计,对外宣称全力应对边境佯攻,实则调集精锐准备首捣辽军后方。他召集将领们,低声吩咐:“此次行动务必保密,首捣辽军后方,给他们来个措手不及。记住,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被打入冷宫的德妃贼心不死,买通侍卫传递消息联络旧部。皇后早有防备,在侍卫中安插人手,德妃一举一动尽在掌握。
淑妃因与德妃过往密切而忧心被牵连,在宫女劝说下,向皇后表忠心。她在皇后宫中哭诉:“皇后娘娘,我真的是被德妃蒙蔽了,我对陛下和娘娘绝无二心,求娘娘明察。德妃之前找我,我也是不敢拒绝,求娘娘饶了我这一次。”
皇后看着淑妃,意味深长地说:“本宫暂且信你,但你需戴罪立功,若再有二心,休怪本宫不客气。往后你多留意德妃那边的动静,有情况就向本宫汇报。”淑妃连忙跪地谢恩,承诺会听从皇后吩咐。
不久后,淑妃偶然听到两个小太监在议论德妃曾经的一些秘密往来,她意识到这可能是重要线索,赶紧跑到皇后宫中告知:“娘娘,我刚才听到小太监们说德妃之前和一位归隐的老臣有书信往来,说不定有大问题。那小太监还说,他们的信件好像藏在一个隐秘的地方。”
皇后顺着这条线索深挖,发现德妃竟与朝中一位归隐的老臣有过书信往来,而这位老臣曾因不满赵光义的某些决策而辞官。
皇后将此事告知赵光义,赵光义下令严查,最终揪出了几个潜藏在暗处的德妃党羽,彻底瓦解了这股潜在威胁。
但这还不算完,朝中以宰相李昉为首的一派,表面支持赵光义应对辽国的策略,暗地里却与南方的一些富商勾结。他们企图通过操控粮食和兵器的供应,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和影响力,一旦宋军在对辽作战中失利,他们便将责任推给负责后勤的官员,从而进一步打压异己,巩固自身权势。
负责后勤的户部侍郎察觉了李昉等人的阴谋,他深知此事重大,却又忌惮李昉在朝中的势力。经过深思熟虑,他找到几位同样对李昉不满的御史,将掌握的线索分享给他们:“几位大人,李昉等人勾结富商,操控物资供应,这可是关乎前线战事和国运的大事,我们必须揭露他们的罪行。我手中有一些证据,足以证明他们的恶行,但还需要各位大人一起联名上书,才能引起陛下的重视。”
御史们得知后,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赞同:“李昉如此胆大妄为,绝不能姑息!我们定当联名上书,还朝堂一片清明!”
李昉得知消息后,一方面试图威逼利诱御史们放弃弹劾,他找到一位御史,皮笑肉不笑地说道:“大人,您要是放弃弹劾,少不了您的好处,不然以后在这朝堂上,您怕是没好日子过。您看,只要您高抬贵手,这好处自然少不了,以后您在朝中也能顺风顺水。”
另一方面开始销毁证据,还打算将贪污物资的罪名嫁祸给户部侍郎。他买通了户部的一个小吏,恶狠狠地说:“你按我说的,在账册上做手脚,把贪污的罪名安在户部侍郎头上,事成之后重重有赏,要是办砸了,有你好看!这可是关乎你身家性命的事,你给我小心着点!”
户部侍郎发现账册被篡改后,心急如焚。他冒险深夜进宫,向赵光义密报此事:“陛下,大事不好,李昉他们篡改账册,企图诬陷臣贪污,实则是他们自己勾结富商,操控物资,危害前线战事。臣日夜忧心,前线将士们在浴血奋战,他们却在背后搞这些小动作,实在可恶!”
赵光义得知后,大为震怒,猛地站起身来:“岂有此理!竟敢如此胆大妄为,传令下去,成立专门调查组,彻查此事,一个都不许放过!”
调查组在调查过程中,遭到了李昉一派的重重阻挠,他们或是拖延提供关键文件,或是指使手下散布谣言干扰调查方向。
调查组里一位年轻的官员,为了获取关键证据,乔装打扮深入富商的交易场所,冒着被发现的风险,终于找到了李昉等人勾结的账本。当他带着账本准备离开时,却被李昉的眼线发现,一群黑衣人将他团团围住。
年轻官员毫不畏惧,抽出佩剑,大喝一声:“你们的罪行己经被我掌握,今日就是你们的末日!”与黑衣人展开搏斗,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成功逃脱,将账本送到了调查组手中。
在铁证面前,赵光义下令将李昉及其党羽全部革职查办,抄没家产。这场朝堂风波过后,赵光义终于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辽作战的筹备中,大宋在风雨飘摇中,即将迎来与辽国的又一次交锋,命运的走向依旧扑朔迷离 。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