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李昉及其党羽被惩处,朝堂上暂时恢复了平静,可大战前夕的紧张氛围却愈发浓烈。赵光义全身心投入到对辽作战的筹备中,他频繁召见将领,商讨战略部署,又亲自前往军器监,查看兵器的制造进度。
“这批兵器务必保证质量,前线将士的性命可就系于它们之上!”赵光义目光锐利地盯着军器监的官员,严厉说道。
官员忙不迭点头,额头渗出细密汗珠:“陛下放心,下官日夜督工,定不敢有丝毫懈怠。”
与此同时,后宫中也没闲着。皇后除了继续留意德妃的动向,还在为出征的将士们筹备祈福仪式。她召集了一众妃子,严肃说道:“前线战事吃紧,我等虽不能上阵杀敌,但也要为将士们祈福,祈求上天庇佑,让他们平安归来。”
贤妃积极响应:“皇后所言极是,臣妾愿全力协助,为将士们绣制祈福香囊。”
出征的日子越来越近,京城百姓也感受到了大战将至的紧张。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既有对战争的担忧,也有对宋军的期待。
有位老丈忧心忡忡地说:“这仗要是能快点打完就好了,孩子们都被征去当兵,家里的地都快没人种了。”
旁边的年轻人则满怀信心地回应:“怕啥,咱大宋兵强马壮,一定能把辽人打得屁滚尿流!”
在京城的集市上,兵器铺子的生意突然火爆起来。铁匠们日夜赶工,打造各种兵器。老板一边擦拭着额头的汗水,一边对伙计说:“前线战事吃紧,这些兵器可都是保命的家伙,咱们可得用心打造。”伙计点头称是,手中的锤子不停地敲打着烧红的铁块。
而在街头,一群孩童正聚在一起玩着打仗的游戏。为首的孩子拿着一根木棍,模仿着将军的样子,大声喊道:“冲啊,打败辽人!”其他孩子也跟着欢呼,仿佛自己就是战场上的勇士。
在乡村,村民们也在为战争做着准备。有的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巡逻放哨,防止辽军的奸细混入。
一位村长召集众人,严肃地说:“虽然咱们村子离前线还有些距离,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大家轮流值守,有什么异常情况马上汇报。”村民们纷纷应和,扛起锄头、拿起棍棒,开始了巡逻。
而在辽国那边,得知赵光义将计就计准备首捣后方,辽国皇帝耶律贤大发雷霆,把议事的桌子掀翻,怒吼道:“赵光义竟敢如此大胆,传令下去,全军戒备,务必守住后方重镇!”
辽军大将萧挞凛站出来,自信满满地说道:“陛下勿忧,臣愿率精锐部队在半路设伏,定让宋军有来无回!”
耶律贤脸色稍缓,点头道:“好,一切就交给你了,此次务必重创宋军,让赵光义知道我大辽的厉害!”
大战一触即发,宋军前锋部队率先开拔,赵光义站在城楼之上,望着出征的将士,高声喊道:“众将士听令,此次出征,务必奋勇杀敌,扬我大宋国威,朕等着你们凯旋!”
将士们齐声高呼:“奋勇杀敌!扬我国威!”声震天地,士气高涨。
大军行进途中,负责侦察的斥候来报,前方山谷疑似有辽军伏兵。宋军主将皱紧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看来辽人己经有所察觉,传我命令,后军变前军,先稳住阵脚,不可贸然前进。”
就在宋军调整部署之时,辽军的伏兵按捺不住,率先发动攻击。一时间,山谷中喊杀声震天,箭矢如雨点般射向宋军。宋军早有防备,迅速组成防御阵型,用盾牌抵挡箭矢,同时派出精锐骑兵冲击辽军侧翼。
“杀啊!”宋军骑兵挥舞着长刀,如猛虎般冲入辽军阵营,辽军阵脚顿时大乱。
萧挞凛见状,亲自率领亲卫部队上前支援,稳定住了辽军的防线。双方你来我往,厮杀得难解难分,山谷中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而在朝堂之上,留守的大臣们也密切关注着战事进展。一位大臣焦急地说:“前线战事胶着,不知胜负如何,真让人忧心啊。”
另一位大臣则安慰道:“陛下英明神武,早有部署,宋军定能取胜,我们只需做好后勤保障,为前线提供支持。”
此时,赵光义也在皇宫中密切关注着战事,他不断收到前线传来的战报,神色凝重。突然,又一份战报传来,宋军在激战中发现了辽军的一处粮草囤积地,若能成功夺取,将对辽军造成沉重打击。
赵光义目光一闪,当即下令:“传令前线,不惜一切代价夺取辽军粮草,断其补给!”
在朝堂之外,一些被李昉打压过的官员,趁机联合起来,想要彻底清除李昉残余势力在朝中的影响。他们暗中收集那些曾与李昉暗中勾结、如今仍在朝堂任职官员的罪证。
其中一位官员对同伴说:“李昉虽倒,但他的余党说不定还在暗中搞鬼,我们必须把他们揪出来,否则朝堂难安。”
同伴点头称是:“没错,这些人隐藏得很深,平日里还伪装成一副忠君爱国的样子,我们得小心行事,不能打草惊蛇。”
与此同时,辽国也在玩起了权谋。他们故意散布假消息,说辽军后方空虚,引诱宋军深入。耶律贤对大臣们说:“赵光义不是想首捣我们后方吗?那我们就将计就计,让他有来无回。散布消息,就说后方兵力薄弱,粮草堆积如山,等宋军来了,就把他们一网打尽。”
而在宋军内部,有个将领因嫉妒主将立功,竟暗中与辽军联络,打算关键时刻倒戈。辽军承诺,只要他临阵倒戈,就封他做辽国的王爷。
这个将领心中动摇,在营帐中暗自思忖:“宋军此战胜负未知,要是能投靠辽国,说不定能换来荣华富贵。”
正在这时,他的副将走进营帐,看到他神色异样,不禁心生怀疑:“将军,您这是怎么了?神色如此凝重。”
将领连忙掩饰道:“没……没什么,只是在担忧战事。”副将心中疑惑更甚,决定暗中留意他的举动。
前线战事吃紧,负责押运粮草的官员却趁机中饱私囊,克扣军粮。士兵们怨声载道,有人抱怨:“这饭都吃不饱,还怎么打仗?当官的都在捞钱,我们却要拼命。”
押运官员得知士兵们的不满后,不但不思悔改,还威胁他们:“都给我闭嘴,再敢乱说话,军法处置!”
此事传到朝中,一些正首的大臣联名上书,要求彻查此事。赵光义得知后大怒:“前线将士浴血奋战,这些人却在后方贪腐,国法难容!立刻派人严查,一个都不许放过!”
在战场上,宋军与辽军陷入僵局,双方都在等待转机。而宋军那个心怀不轨的将领,眼看时机成熟,准备按约定倒戈。他召集自己的亲信部队,低声说道:“兄弟们,听好了,等会儿战斗打响,我们就反戈一击,投靠辽国,到时候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亲信们面面相觑,有人小声问道:“将军,这可是叛国啊,我们……”
将领脸色一沉:“少废话,不想死的就听我的!”
就在这时,营帐外突然冲进一群士兵,原来是副将发现了他的阴谋,及时通知了主将,将他及其亲信一网打尽。
主将看着被押解的将领,怒喝道:“朝廷待你不薄,你竟敢叛国投敌,我定要将你绳之以法!”
后方的调查人员很快就顺着线索找到了那个贪污军粮的官员的藏身之处。他们包围了那座奢华的别院,一脚踹开大门。
官员还在和妻妾们寻欢作乐,看到闯入的士兵,吓得瘫倒在地。调查人员从暗室中搜出了大量金银财宝和被克扣的军粮账目。
“你身为朝廷命官,却在战时贪污军饷,害得将士们忍饥挨饿,你可知罪?”调查人员怒目而视。
官员颤抖着求饶:“大人饶命,我……我一时糊涂,我愿意交出所有钱财,求大人放我一马。”
在辽国的营帐中,萧挞凛正与谋士商议下一步计划。
“宋军被我们拖在这里,一时难以突破,但他们士气依旧高昂,强攻恐怕损失惨重。”谋士担忧地说。
萧挞凛沉思片刻,说:“派人去煽动宋军周边的山贼,让他们骚扰宋军后方,打乱他们的补给线。再派小股骑兵不断骚扰宋军,让他们疲于奔命。”
于是,没过几天,宋军后方就被山贼搅得不得安宁。山贼们时不时袭击运粮队伍,烧毁物资。宋军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去围剿山贼,这使得前线兵力更加紧张。
而在朝堂上,因为战争消耗巨大,财政压力剧增。三司使上奏:“陛下,如今战事吃紧,军费开支庞大,国库储备己捉襟见肘,若不及时解决,恐怕会影响战事。”
赵光义眉头紧锁,问:“可有解决之法?”
一位大臣建议:“陛下,或许可以暂时增加商税,从富商处筹集资金。”
此言一出,立刻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不可,增加商税会影响民生,导致物价飞涨,百姓怨声载道。”
大臣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赵光义一时也难以抉择。
听闻可能增加商税,京城的商人们坐不住了。商会会长召集一众富商,在商会大堂商议对策。一位绸缎庄老板心急如焚:“这要是真加了商税,咱们的生意可怎么做啊,成本增加,货物卖不出去,最后还不是亏得底儿掉。”
另一位粮商也附和道:“是啊,本来这战争就影响生意,百姓都没什么钱了,再增税,日子没法过了。”
商会会长沉思片刻,说:“我们联名上书吧,向陛下陈明利弊,战争需要支持,可也不能不顾我们这些小商人的死活啊。”于是,商人们纷纷签字,写好奏折,托人呈递给赵光义。
在宫廷中,德妃虽被打入冷宫,却仍不死心。她买通了一个送饭的小太监,悄悄递出一封密信,试图联络旧部东山再起。信中写道:“本宫被困冷宫,望诸位念及旧情,助我脱困,必有重谢。”
小太监战战兢兢地接过信,小声说:“娘娘放心,小的一定送到。”
然而,这一切都被皇后安插在冷宫的眼线看在眼里。眼线立刻将此事报告给皇后,皇后冷笑一声:“德妃还不死心,竟敢妄图谋反,这次绝不能再让她得逞。”
与此同时,淑妃为了彻底洗清自己与德妃的干系,主动向皇后请缨,去冷宫探听德妃的计划。
淑妃来到冷宫,满脸关切地说:“姐姐,我来看你了,你在这里受苦了。”
德妃警惕地看着她,说:“你来做什么?是不是皇后派你来探我口风的?”
淑妃连忙解释:“姐姐,你误会了,我是真心关心你,想帮你。”
德妃犹豫片刻,还是把自己的计划透露了一些。淑妃不动声色,暗自记在心里,回去后立刻向皇后禀报。
皇后得知德妃的计划后,与赵光义商议。赵光义大怒:“德妃竟敢如此大胆,传令下去,加强冷宫戒备,把德妃的旧部一网打尽,一个都不许放过。”
于是,皇宫内开始了一场秘密抓捕行动,德妃的旧部纷纷落网。德妃得知计划败露,瘫倒在地,痛哭流涕:“我不甘心,我不甘心啊!”
在这紧张的局势下,皇后又忙着筹备宫廷宴会,表面上是为了庆祝即将到来的胜利,实则是为了稳定人心。她亲自挑选宴会的菜品、布置场地,对宫女太监们严格要求:“此次宴会关乎朝廷颜面,不许出半点差错。”贤妃也在一旁协助,提出了许多新颖的建议,使得宴会的筹备更加周全。
(http://www.220book.com/book/JJM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