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未晞,林小满在星核灶台前将新腌的酸笋倒入陶罐,青瓷坛口腾起的白雾裹着独特香气,在晨光中氤氲成雾霭。突然,一阵急促的铜铃声划破清晨的宁静,三个西装革履的男人簇拥着一位白发老者快步而入,老者胸前挂着的古董放大镜在星核光芒下折射出细碎光斑。
"林老板,冒昧打扰。"为首的中年男人递上烫金名片,"我们是'华夏非遗保护协会'的,这位是陶瓷泰斗周明远教授,听闻贵店藏有百年瓷碗的烧制记忆..."话音未落,周明远己径首走到陈列柜前,目光死死锁定在那只修复完整的青花瓷碗上,布满皱纹的手因激动微微颤抖。
星核似乎察觉到来客的来意,表面泛起琉璃般的光泽。林小满取出瓷碗时,碗底"小满"二字突然渗出微光,将众人包裹进百年前的窑厂幻境——泥胚在匠人手中旋转成型,釉色如流霞般晕染,最后入窑时的熊熊火光与此刻星核灶台的火焰竟产生共鸣,窑变时迸发的神秘色彩在空气中交织成绚丽光带。
"这是失传己久的'窑变星辰釉'!"周明远声音发颤,"史料记载这种釉色需在特定星象下烧制,开窑时能映出银河倒影...没想到竟藏在一碗螺蛳粉里。"他小心翼翼捧起瓷碗,镜片后的眼睛泛起,"林老板,能否允许我们研究这组烧制记忆?"
林小满还未作答,星核突然剧烈震动。门外传来重物坠地的声响,一位背着竹篓的老妇人跌坐在门槛上,篓中滚落出十几片碎瓷,每片都刻着不同年代的文字:"光绪二十年春制""民国九年重修"...星核光芒化作无形丝线,将瓷片凌空吸附,残缺的纹路在空中重组,竟拼凑出比现存瓷碗更古老的器物——那是只双耳香炉,底部赫然刻着"青石巷一号窑"。
"这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老妇人抹着眼泪,"前些天收拾老屋发现的,想着或许对你们有用..."她的话音被星核发出的悠长嗡鸣打断,整个店面瞬间被璀璨星光照亮。众人惊觉墙壁上浮现出动态影像:不同朝代的匠人在同个窑址忙碌,从唐宋的青瓷盏到明清的粉彩碟,而青石巷的轮廓始终未变,粉店的灶台永远亮着温暖火光。
正在后厨熬汤的阿星端着新煮的螺蛳粉冲出,汤勺碰撞瓷碗的清脆声响与星核韵律奇妙共鸣。周明远教授捧着复原的香炉突然哽咽:"我研究陶瓷五十年,原来真正的传承不在博物馆,而在这碗热气腾腾的烟火里。"他转身对随行人员郑重道:"立刻申请将青石巷非遗记忆列入重点保护项目!"
正午时分,大批媒体记者涌入小店。镜头聚焦在星核灶台时,火焰突然幻化成凤凰形态,将正在煮粉的小远笼罩其中。少年慌乱中打翻酸豆角,金黄的豆角粒洒在汤面,却意外形成北斗七星的图案。围观人群发出惊呼,星核光芒顺着摄像机镜头传遍全网,#会发光的螺蛳粉#话题瞬间登顶热搜。
夜幕降临时,粉店迎来特殊客人——数位白发苍苍的老匠人。他们颤巍巍放下工具箱,从褪色的蓝布包袱里取出尘封多年的刻刀、釉料配方。"听说这里能让老手艺活过来。"制陶匠人布满老茧的手抚过星核,"我想再试试失传的绞胎瓷。"
林小满让出操作台面,星核自动升起悬浮在众人头顶,将历代制陶记忆化作数据流注入匠人们的脑海。当第一块绞胎泥在转盘上旋转成型,星核迸发的光芒穿透屋顶,在夜空中勾勒出古老窑厂的轮廓。隔壁包子铺的老板、巷尾修表匠、街角剪纸艺人陆续赶来,带着各自珍藏的老物件与手艺,在星核光芒中开启跨越时空的技艺对话。
凌晨三点,第一尊绞胎瓷花瓶在星核火焰中诞生。瓶身纹理如流动的星河,当月光照在瓶身,竟折射出粉店百年间的影像:1912年窑工们收工后嗦粉的场景、1946年战乱时庇护流民的烛光、2008年雪灾夜为环卫工人留的热汤...周明远教授颤抖着举起相机,将这历史性的一刻永久定格。
当晨光再次染红青石巷,粉店门口排起了长队。人群中不仅有慕名而来的食客,更有背着画架的美院学生、捧着笔记本的非遗研究者。林小满望着忙碌的阿星和小远,看着老匠人们手把手教年轻人拉胚,突然发现星核火焰中浮现出无数细小光点——那是每个认真生活的人留下的独特印记,正汇聚成照亮城市的星河。
周明远教授临走时将协会颁发的非遗传承证书轻轻放在星核旁,证书下方压着张泛黄的手稿,那是他连夜绘制的《青石巷非遗共生计划》。窗外,老槐树的新芽在晨风中舒展,而星核收集的不仅是器物与记忆,更是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文脉,在一碗螺蛳粉的温度里,永恒延续。
(http://www.220book.com/book/JJN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