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细密的雨丝斜斜地掠过老街,在青石板上敲出清脆的声响。林小满撑起油纸伞,将粉摊外的遮阳棚换成了透明的雨帘。煤球炉在雨幕中散发出暖融融的光晕,火苗舔舐着锅底,将新熬的牛骨汤煨得咕嘟作响,香气混着雨雾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阿星戴着防水罩,在雨中擦拭着摆在门口的石凳,机械臂划出的弧线溅起细小的水花;哑巴少年则蹲在角落,用塑料布仔细包裹着晾晒的酸豆角,生怕雨水坏了这难得的美味。
"叮铃——"老式自行车的铃声打破了雨巷的静谧。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推着车,在粉摊前驻足。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怀念:"姑娘,我有西十年没尝过这口味道了。年轻时我总在这儿吃粉,后来去了国外,就再没吃到过这么正宗的滋味。"林小满连忙招呼老人坐下,特意加了双倍的酸笋和炸花生,还多舀了几勺浓稠的汤底。老人捧着碗,手微微颤抖,深吸一口气后,才小心翼翼地尝了一口。瞬间,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就是这个味儿,一点都没变......"
随着雨势渐小,粉摊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客人。背着画板的学生们坐在窗边,一边嗦粉一边描绘着雨中的老街;穿着旗袍的阿姨们撑着油纸伞结伴而来,笑着说要在粉摊前拍一组复古写真;几个外国游客举着翻译器,好奇地尝试着用筷子卷起粉条,虽然动作笨拙,脸上却洋溢着兴奋的笑容。阿星在一旁耐心地教他们使用筷子,还贴心地准备了勺子;哑巴少年则比划着介绍各种小料的搭配方法,逗得外国游客们哈哈大笑。
午后,雨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老街,给粉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林小满正在整理食客们留下的照片,突然发现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年轻的太爷爷挑着担子,站在老街的拐角处,担子上的铁锅冒着袅袅热气。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1943年,老街第一碗粉。"林小满小心翼翼地将照片放进相框,挂在了秘方复印件旁边。
傍晚,放学的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跑进粉摊。林小满像变魔术一样,从保温箱里拿出了用卡通模具压出形状的粉团,有星星、月亮、小动物的模样,孩子们兴奋得首拍手。"姐姐,这个粉好可爱呀!"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开心地说。林小满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吃了可爱粉,你们就会变得更可爱啦!"
夜深了,老街恢复了宁静。林小满坐在煤球炉旁,翻看食客们新写的留言。有对情侣写道:"在这里,我们找到了爱情的味道。"有位诗人留下了即兴创作的小诗:"一碗粉,一座城,一段时光,一份情。"阿星煮了两杯热气腾腾的姜茶,哑巴少年则抱着新完成的画卷走来。画卷上,春雨中的老街朦胧而美丽,粉摊的炊烟与雨雾交织在一起,化作了一条绚丽的彩虹,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JJN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