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裹挟着塞北残雪,如利刃般掠过狼居胥山的每一寸土地。昔日金戈铁马、喊杀震天的战场,如今重归寂静,唯有皑皑白雪覆盖着断戟残戈,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卫青伫立在营帐前,望着猎猎飘扬的 “卫” 字大旗在寒风中翻卷,远处匈奴营地传来的胡笳声,也随着北风渐弱渐远。这场旷日持久的漠北之战,持续数月之久,汉军长途奔袭,深入匈奴腹地,终于将匈奴单于的王庭几近覆灭,打得匈奴短时间内再无力南侵。班师回朝那日,长安城万人空巷,百姓们自发夹道相迎,欢呼声此起彼伏;未央宫内钟鼓齐鸣,庆功宴上美酒佳肴,热闹非凡。然而,卫青却在摇曳的烛火映照下,望着宫灯的光影,不经意间瞥见自己鬓角的白发,心中涌起一丝岁月不饶人的怅惘,又夹杂着完成使命的欣慰。
长安的春日总是温柔得恰到好处,可卫青的府邸却比往日更显静谧。庭院中新栽的松柏,在晨雾的笼罩下,宛如披着轻纱的卫士,枝叶舒展,生机勃勃。这位曾七次率军出征匈奴、战功赫赫的大将军,此刻正与外甥霍去病对坐石案旁。石案上,黑白棋子错落有致,恰似星罗棋布,又如同战场上的千军万马。“用兵之道,贵在审时度势。” 卫青执起一枚黑子,指尖轻轻抚过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仿佛又回到了去年漠北之战的战场,“就像那次,匈奴在大漠深处辗转,水草逐渐匮乏,军心浮动,我们正是抓住这绝佳时机,出其不意,方能一击制胜。” 霍去病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仿佛己经看到自己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场景。
廊下突然传来细碎的脚步声,二十余名年轻门客屏息凝神,悄悄聚集在此。这些来自各地的才俊,有的是十年寒窗苦读、饱读诗书的书生,腹有锦绣文章;有的出身行伍世家,自小习得一身武艺。卫青迈着沉稳的步伐,缓步走到廊前,他身后的青铜剑穗随着步伐轻轻摇晃,发出细微的声响。“诸位可知,我每次出征前,总要在将台上久久抚摸先帝赐的虎符?” 卫青目光深邃,声音低沉而有力,“那虎符冰凉的触感,传递的不只是权力,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他目光扫过众人,眼神中满是期许,“如今匈奴虽远遁,但边疆永无宁日,外患未除,内忧尚存。你们手中的剑,可保家卫国;腹中的策,能治国安邦,皆是我大汉的脊梁!”
深秋的雨夜,寒意渐浓,卫青的书房却烛火通明。他正为门客们悉心讲解《孙子兵法》,忽听得窗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夹杂着雨水的滴答声。一名年轻将领浑身湿透,冒雨闯了进来,手中紧紧攥着一封边关急报。卫青接过文书的瞬间,案头的油灯突然爆了个灯花,仿佛也在为边关的军情而紧张。“莫慌。” 卫青神色镇定,将自己的披风披在年轻人肩头,温声说道,“且说你看到这军情时,心中作何打算?” 在一问一答间,雨声渐渐停歇,天边泛起鱼肚白,一夜的探讨,案头己多出一份详细周全的作战方案。
时光如白驹过隙,十年光阴转瞬即逝。当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捷报传回长安,整个长安城都为之沸腾。卫青独自站在庭院中,仰头望着漫天繁星,思绪万千,眼角不禁泛起泪光。那个曾经跟在他身后学骑马、学兵法的少年,如今己成为威震大漠的战神。而那些曾在他府中聆听教诲的年轻人,也都不负所望,有的镇守河西,抵御外敌,保一方平安;有的位列九卿,为朝廷出谋划策,治理天下。他们的名字与功绩,终将和大汉的日月山河一同不朽,而卫青,也在培养后辈的过程中,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与意义。
(http://www.220book.com/book/JN8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