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唐朝最卷的群体,不是天天加班的房玄龄,也不是宫里斗得头破血流的妃子,而是那帮抱着《昭明文选》啃的考生。您以为现在的高考、考研够折磨人?看看唐朝科举,那才叫"古代版地狱模式"——别的不说,单是考诗赋这一项,就能让现代文科生哭着喊着要回炉重造。今儿个咱就来聊聊大唐考生的"社畜日常",看看他们是如何在诗赋堆里找活路的。
一、科举:唐朝人的"逆天改命"门票
在唐朝,想当官有两条路:要么投胎技术好,生在士族家庭"世袭罔替";要么就得走科举独木桥。但这条路可不好走。据《新唐书》记载,唐朝科举每年报名的有几千人,能考上进士的也就二三十个,录取率比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还低。所以考生们常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就算老了,五十岁考上进士还算年轻,妥妥的"超长待机版高考"。
更要命的是,唐朝科举考的不是死记硬背。明经科还好,主要考儒家经典,但进士科就变态了,得考诗赋、策论、帖经(类似于现代的填空题)。尤其是诗赋,堪称"考生噩梦制造机"。考试时,主考官现场出题,比如"赋得暮雨送李胄",考生得当场写出一首五言律诗,对仗工整不说,还得有诗意——这相当于现在让你在两小时内写篇原创散文,还得押中阅卷老师的喜好,难不难?
二、诗赋考试:从"文学创作"到"职场KPI"
唐朝考生的诗赋水平,那真是卷出天际。您以为会背《唐诗三百首》就够了?错!得会自己创作,而且得紧跟"文坛潮流"。比如初唐时流行骈文,考生就得把赋写得像《滕王阁序》那样华丽;中唐白居易掀起"新乐府运动",考生又得赶紧学写现实主义诗歌——这哪儿是考试,分明是紧跟"文坛热搜"的职场KPI考核。
最惨的是"试帖诗"。这种诗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必须押指定的韵脚,比如题目说"得春字",你就得押"春"所在的韵部,而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工整。比如祖咏考进士时,题目是"终南望余雪",要求写十二句,结果他写完西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就交卷了。主考官问为啥不写完,他说:"意思己经够了,再多写就啰嗦了"——这种"任性考生"搁现在,怕是要被骂"不懂规则",但祖咏居然考上了,只能说牛人自有牛人的套路。
三、备考日常:比996还狠的"卷王"生活
唐朝考生的备考,堪比现代互联网大厂的"魔鬼训练营"。没钱的考生住破庙,白天背书,晚上借着月光写诗,冻得跟冰棍似的还在念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我真不是在吐槽备考);有钱的考生雇"书童"抄书,找"私教"辅导,甚至跑到终南山"闭关修炼",美其名曰"寻灵感",实则是怕被邻居打扰——这场景,像不像现在的"考研寄宿学校"?
最绝的是"行卷"制度。考生考前得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写成卷轴,送给达官贵人或文坛大佬,希望得到推荐,这叫"行卷"。比如白居易刚到长安时,拿诗去拜见顾况,顾况一看名字"居易",调侃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啊!"但看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立马改口:"能写出这诗,居亦易矣!"——这相当于现在求职者给大厂高管递简历,附带一份"作品集",能不能进面试,全看作品集够不够炸。
但行卷也有风险。有的考生为了博眼球,写些猎奇文章,比如牛僧孺年轻时行卷,居然写了本《玄怪录》,全是志怪故事,结果被考官嫌弃"不务正业"。还有的考生抄袭别人作品,比如张籍的诗被考生改几个字就拿去行卷,气得张籍吐槽:"知君欲别忧堪伤,送君一碟茴香豆"(改编自《唐诗纪事》)。
西、押题玄学:从"考前迷信"到"官方反套路"
要说考生最头疼的,不是写诗,而是押题。唐朝没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考生只能靠猜题过日子。于是各种"押题玄学"应运而生:有的去大雁塔抽签,有的找算命先生算"文昌星方位",还有的干脆在考场外拜"文曲星"——其实就是个卖糖葫芦的老头,被考生们强行赋予"玄学功能"。
更绝的是"撞题梗"。据说王维考前听说公主喜欢诗,特意写了首《相思》去"押题",结果公主一高兴,首接给主考官打招呼,让王维中了状元——这哪儿是考试,分明是"人脉与才华的双重博弈"。但大多数考生没这运气,只能靠"题海战术":把历年真题整理成《进士登科记》,每天背得口干舌燥,堪比现代学生刷"粉笔题库"。
但官方也不傻,为了反押题,年年变着法儿出题。比如有一年考"日五色赋",要求以"日丽九华,圣符土德"为韵,考生们当场懵圈:这题目比"量子力学概论"还难懂!还有一年考"悬弧赋",主题是"男人的礼",考生们抓耳挠腮,最后只好胡编乱造,把《礼记》里的边角料全搬出来凑字数——这场景,像不像高考遇到"意料之外"的作文题?
五、考生吐槽:从"诗圣"到"落榜生"的众生相
就算是大诗人,面对科举也得认栽。杜甫考了两次都没中,气得写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潜台词大概是"考不上就算了,老子写诗照样牛";孟浩然更绝,首接放弃科举,躲到鹿门山当"山水博主",还留下"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名句,看似佛系,实则是"考不上就酸溜溜"的吐槽。
最惨的是"屡败屡战"的考生。比如孟郊,考了三次才中进士,放榜那天激动得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差点把马累出工伤;还有个叫赵嘏的考生,因为"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句诗火了,结果自己考了一辈子都没中,成了"长策"下的"白头英雄"。
冷知识:唐朝科举的"奇葩操作"
- 糊名制?不存在!:唐朝科举不糊名,考官知道考生名字,所以"走后门"现象很严重。比如杜牧考进士时,主考官崔郾早就听说过他的诗名,首接内定了名次——这要是放现在,得被喷"黑幕"喷到退圈。
- 考中了也不一定能当官:就算考上进士,还得通过吏部的"关试",考书法、口才、体型等,相当于"入职面试"。比如韩愈考上进士后,关试考了三次才过,气得他写《送李愿归盘谷序》吐槽"伺候长官,奔走权贵"的日子。
- 武则天发明"殿试":为了防止考官作弊,武则天首创殿试,亲自出题考考生。有回考"策论",考生们写了一整天,武则天居然能熬夜看完,堪称"古代版卷王老板"。
打油诗总结:
唐朝考生太难了,诗赋压得头爆炸。
行卷押题两头忙,头发熬成蒲公英。
考中未必能当官,还要应付吏部查。
不如学李太白醉,天子呼来不上船!
您瞧,唐朝的科举哪儿是"选拔人才",分明是"社畜养成计划"。从备考时的"头悬梁锥刺股",到考试时的"现场极限创作",再到放榜后的"几家欢喜几家愁",每一步都透着现代职场的辛酸。但话说回来,正是这种"变态卷"的科举制度,才催生出唐诗的万种风情——毕竟,考生们把吐槽、愤懑、希望全写成了诗,这才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唐诗三百首"。所以啊,与其说他们是"社畜",不如说是"被科举耽误的诗人"——毕竟,能把压力写成千古名句的,也就只有大唐考生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JNE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