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02章 江湖骗术:卖假药——把树皮磨粉当仙丹,专坑达官贵人

小说: 大唐萌史   作者:在大学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大唐萌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JNED/ 章节无错乱精修!
 

您以为唐朝只有诗和远方?错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骗子。在长安街头,最不缺的就是背着药箱晃悠的"神医",他们左手攥着树皮磨的"仙丹",右手拿着堪比传销话术的嘴皮子,专挑达官贵人割韭菜。今天咱就来唠唠大唐江湖里的"假药风云",看看这些骗子是如何把树皮卖出黄金价的。

一、假药界的"创业奇才":从树皮到仙丹的魔幻包装

唐朝的江湖郎中,堪称古代版"创业骗子"。您瞅见那街头背着个写着"妙手回春"破幡的老头没?他大概率刚从终南山挖了点柏树皮,磨成粉就敢叫"五气朝元丹",号称能"补元气、通七窍,一夜七次不是梦"。更绝的是包装话术:"这药是贫道在太白山跟太上老君学的秘方,昨儿个刚炼成,您是第一个尝鲜的!"(《酉阳杂俎》记载:"江湖方士多托言仙方,以草木之实为丹丸")

要说包装技术哪家强,还得数洛阳的王郎中。这老兄不知从哪儿弄了点萤火虫尸体,晒干磨粉后兑上蜂蜜,起名"夜光保命散",声称"服之可驱邪魅,夜能视物如白昼"。有个富商信了邪,花三百贯买了一小瓶,结果当晚吃完啥变化没有,倒是闹了三天肚子——敢情这药的"夜光"效果,是指拉肚子拉得眼冒金星?

更狠的是"跨界骗子"。有的郎中兼职算卦,左手把脉右手掐指:"您这脉相,印堂发黑,三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不过别怕,我这有颗'消灾保命丸',只要九九八,灾难全消啦!"(《唐会要》提到:"方士多兼阴阳术,以恐吓取财")您瞧这套路,比现在的互联网公司跨界还丝滑,妥妥的"医疗+玄学"双赛道布局。

二、达官贵人的"智商税":越有钱越容易交学费

要说这些假药的主要客户,不是平头老百姓,而是达官贵人。为啥?一来他们有钱,二来他们怕死。您看那宰相李林甫,为了长生不老,把长安街头的"神医"全请回了家,什么"紫霞仙子赐的琼浆"、"南极仙翁炼的金丹",花了上万贯,结果吃成了中毒专业户,最后连路都走不稳——合着这不是长生药,是"加速归西套餐"。

最搞笑的是虢国夫人。这位杨贵妃的姐姐仗着有钱,听说有个郎中能用树皮炼"驻颜丹",立马把人请进府。郎中煞有介事地架起丹炉,把松树皮、柏树叶、玫瑰花一股脑扔进去,炼了三天三夜,最后掏出颗黑不溜秋的丸子,说"这是吸取日月精华的'神仙玉女丸'"。虢国夫人信以为真,天天含在嘴里,结果没俩月,牙齿全被染成了黑色,跟含着颗煤球似的——好好的"长安第一美人",愣是变成了"黑牙仙姑"。

还有更惨的。有个姓王的刺史,听说某郎中的"金枪不倒散"特灵,花五百贯买了一包,结果吃完当晚就流鼻血不止,差点把床单都浸透了。家人请来正经大夫一看,好家伙,这药里全是壮阳的重金属矿石,搁现在能首接送ICU——但在唐朝,这叫"以毒攻毒,大补之法"。

三、官府的"打假行动":雷声大,雨点小

唐朝对假药其实有规定。《唐律疏议》写得清楚:"诸以毒药药人及卖者,绞",但针对的是真毒药,至于树皮冒充的"仙丹",属于"灰色地带"。所以官府打假全看心情:赶上皇帝老儿心情好,下令"严打江湖骗子",衙役们就上街抓俩郎中充数,打二十大板了事;要是赶上皇帝自己也信方士,那对不起,骗子们反而能进宫当"御医"。

比如唐玄宗时期,有个叫姜抚的骗子,号称自己活了几百岁,是"神仙转世"。他跟玄宗说:"陛下想长生不老?得喝'神水'。"玄宗问:"哪儿弄神水?"姜抚答:"把终南山的青竹叶子煮水,连喝一百天,包您羽化成仙!"玄宗居然信了,下令让长安百姓天天砍竹子煮水,闹得终南山的竹子差点绝种——最后姜抚骗够了钱,连夜跑路了,留下玄宗对着一锅竹子汤发呆。

当然,也有硬气的官员。武则天时期,御史台曾抓了个卖假药的郎中,搜出他写的"行骗手册",里头详细记录了"如何哄骗贵人""树皮磨粉比例""紧急跑路路线"等"核心机密"。负责审案的御史看完气得拍桌子:"你这哪儿是郎中,分明是'骗术博士后'!"最后判了这郎中三年徒刑,还把他的"手册"当众烧掉——可惜这招没太大用,因为骗子们很快又更新了2.0版本的话术。

西、冷知识:唐朝人的"防骗指南"

老百姓被坑得多了,也琢磨出一套防骗经验。比如《长安市民生存手册》里就写着:"见郎中先问三句话:药从哪儿来?治过几人?敢不敢先尝?"要是郎中支支吾吾,大概率是骗子。还有人发明了"验药土法":把药丸泡在水里,要是掉色或者浮起杂质,必是假药——这招比现在的"扫码验真伪"原始,但管用。

最绝的是诗人刘禹锡写的《聚蚊谣》,表面骂蚊子,实则吐槽骗子:"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意思是你们这些骗子就像蚊子,个头小但坑人狠。白居易更首接,在《戒药》里写道:"早悟医门多误人,未生药里且藏身"——早知道医药界这么多坑,我当初就该躲远点!

打油诗总结:

长安街头郎中多,树皮磨粉当仙药。

达官贵人交学费,吃完泻药骂娘多。

官府打假像摆拍,皇帝自己也着魔。

要问如何防套路?不如信诗不信魔!

您瞧,从古至今,骗子的套路就没变过:用夸张的包装骗贪心的人,用玄学的话术骗心虚的人。唐朝的假药郎中们,靠着一张嘴和一双手,把树皮变成"仙丹",把无知变成财富,虽说最后大多没啥好下场,但留下的段子却成了大唐江湖的"另类风景"。毕竟,在那个没有315打假的年代,老百姓能做的,也就只有擦亮眼睛,或者像李白说的:"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与其信假药,不如喝酒去,起码醉了不心疼钱!



    (http://www.220book.com/book/JNE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大唐萌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JNED/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