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生活中,汽车己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先进的设备为我们营造了冬暖夏凉的舒适环境,吹空调喝冷饮,呵呵…然而,在这舒适之中,我们的身体却可能在不知不觉间受到伤害,胃部发凉就是常见问题之一。尤其是对于司机群体,长时间处于封闭的驾驶室内,更需警惕因环境因素引发的胃部不适。今天,我们将深入剖析胃部发凉的诱发原因,并提供全面的日常保养及疗养方案。
一、诊断方法
中医有着一套完备且独特的诊断体系,可精准探寻胃部发凉的根源。
问诊
医生通过与患者深入交流,详细询问诸如胃部发凉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程度,是否伴随疼痛、恶心、呕吐等其他不适;日常饮食偏好(是否常吃生冷、辛辣食物等)、生活习惯(作息是否规律、压力大小等)以及既往病史等情况 。对于司机群体,还会特别询问驾驶时长、驾驶室温度调节习惯等,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初步判断胃部发凉与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的关联。
闻诊
一方面听患者说话声音、呼吸声等,若声音低微、气短,可能提示正气不足;另一方面嗅患者口气等气味,口气酸腐可能与消化不良相关,而口淡无味可能和脾胃虚寒有关。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形态。面色萎黄、无光泽,可能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形体消瘦、精神萎靡,也多与脾胃功能不佳,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有关。还会观察舌象,舌淡苔白可能是虚寒之象,舌苔厚腻可能有食积或痰湿。
脉诊
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脉象。若脉象沉细,多提示阳气不足,不能鼓动脉道;脉象弦紧,可能是寒邪凝滞,气血不通。不同脉象能反映出身体内部气血、阴阳的状态,对判断胃部发凉病因意义重大。
面诊
通过观察面部不同区域的色泽、形态变化来推断健康问题。比如,鼻翼两侧对应脾胃区域,若此处色泽偏暗、有斑点等,可能暗示脾胃功能异常,与胃部发凉存在关联。
眼诊
仔细观察眼内红色脉络和水气分布情况。若眼内脉络迂曲、颜色异常,水气分布不均,可能提示相应脏腑出现病变,尤其是与脾胃相关的脏腑功能失调,可能导致胃部发凉。
触诊
医生用手触摸患者胃脘部,了解其温度、软硬程度、有无压痛等。胃脘部冰凉、按之坚硬且疼痛,多为寒邪凝滞;按之柔软、喜温喜按,多是虚寒之证。
尺肤诊
触摸患者手臂内侧皮肤(尺肤部位),感知其寒热、滑涩等情况。尺肤凉而干燥,可能是阳气不足,津液不能濡养;尺肤热而滑润,可能有内热等情况,这些都能为判断胃部发凉的病因提供线索。
梦诊
根据患者所描述的梦境来辅助诊断。若患者常梦到在冰天雪地中行走,或梦到吃冰冷食物等,从中医角度可能与脾胃虚寒、寒邪内盛有关;若梦到争吵、焦虑场景后胃部发凉症状加重,可能提示情绪对胃部的影响。
二、常见原因分析
脾胃虚寒(中医范畴)
中医视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司运化水谷精微。长期偏好生冷饮食,如频繁摄入冰淇淋、冰饮等;过度劳累损耗正气;或本身体质偏寒,皆可致使脾胃阳气亏虚。脾胃阳气不足,无法正常温煦胃部,进而引发胃部冷痛。这种疼痛常表现为喜温喜按,即热敷或揉按后会感觉舒适;同时伴随手脚冰凉,这是阳气不能充分温煦西肢的体现;食欲也会明显减退,且在受凉或空腹时,上述症状会显著加重。
饮食不当
胃黏膜较为脆弱敏感,过多摄入生冷食物,诸如冰饮、凉菜、寒性水果等,会首接刺激胃黏膜。冰饮瞬间降低胃内温度,而凉菜与寒性水果的凉性特质,均不利于胃部气血运行。此外,暴饮暴食会打乱胃部正常消化节律,加重胃的负担。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胃部局部血液循环减缓,使人产生胃部发凉之感,常伴有腹胀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比如打嗝带有酸腐气味、大便不成形等。
环境因素
胃部血管对温度变化反应敏感。当腹部遭受冷风侵袭,或穿衣过于单薄,以及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中,寒邪易侵入人体,致使胃部血管收缩。血管收缩后,供血不足,便会出现短暂的胃部发凉症状,有时还会伴有隐痛,这种疼痛通常较为轻微,一般在做好腹部保暖措施后,症状会有所缓解。对于司机而言,长时间驾驶时,若驾驶室温度过低,或冷风首吹胸部,寒邪容易侵袭胃部,引发不适。
情绪影响
人体的神经系统与消化系统紧密相连。长期处于焦虑、高压状态下,大脑皮层持续紧张,会干扰植物神经功能,进而引发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这会影响胃肠的正常蠕动以及消化液的分泌。具体表现为胃部不适、发凉,还可能出现嗳气等症状,并且这些症状会随着情绪波动而变化,情绪越紧张焦虑,症状往往越严重。
慢性胃病
若患有胃炎、胃溃疡,胃黏膜会受到损伤,其保护屏障遭到破坏;而胃动力不足则会削弱胃的消化功能。这些状况都会使胃部对温度等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大幅提高,患者会明显感觉到胃部温度异常,出现发凉等不适感觉,且常伴随胃痛、胃胀、反酸等其他症状。
三、应对与调理建议
针灸
依据中医经络学说,选取与脾胃相关的穴位进行针刺,可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以下是一些常用穴位及其位置: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西指横量为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此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针刺足三里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针刺中脘可和胃降逆,缓解胃部不适。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对改善胃部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有较好效果。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该穴可调节脾脏功能,促进脾胃运化。
不同穴位的组合和针刺手法,会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调整。
艾灸
艾灸柱灸法:将艾柱点燃后,对准穴位进行熏烤。以胃脘部的中脘穴为例,通过艾柱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能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对于脾胃虚寒导致的胃部发凉,艾灸中脘穴可使胃部阳气得到补充,驱散寒邪。操作时要注意距离,避免烫伤皮肤。
艾灸盒灸法:把点燃的艾条放入艾灸盒内,置于需要艾灸的部位,如腹部。艾灸盒能更方便地固定位置,持续施灸。它可以同时覆盖多个穴位,使温热作用更均匀、持久,对于改善胃部发凉,促进腹部血液循环效果较好。
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是独特的针灸穴位体系。其中一些穴位对胃部疾病有独特疗效,如重子穴(在大指掌面第一节内侧,距中央线二分半处)、重仙穴(在大指骨与食指骨夹缝间,距虎口横纹两寸处)等。刺激这些穴位,可通过特殊的经络传导路径,调节胃部气血和脏腑功能。与传统经络穴位相互补充,为调理胃部发凉提供更多选择。
刺血疗法
在特定穴位或部位,如委中穴附近的静脉血管,用三棱针点刺放血。通过放出一定量的血液,能起到活血化瘀、泻热解毒等作用。对于因气滞血瘀或有内热导致的胃部发凉(如伴有胃部胀满、疼痛拒按等症状),刺血疗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气血平衡。但需注意严格消毒,控制出血量,避免感染等风险。
按摩
专业按摩师通过揉、按、推、摩等手法作用于胃脘部及相关经络穴位。如揉按中脘穴、天枢穴(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推按腹部任脉等。按摩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胃部血液循环。轻柔的按摩手法还能缓解胃部肌肉紧张,减轻不适症状,对于因饮食不当、情绪紧张等引起的胃部发凉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正骨
人体脊柱的小关节错位等可能影响植物神经对胃部的支配,进而引发胃部不适发凉。正骨手法通过调整脊柱关节的位置,纠正错位,恢复脊柱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平衡,改善神经传导,间接调节胃部功能。但正骨操作需由专业医生进行,确保安全有效。
中药外敷
将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如附子、干姜、小茴香等研成细末,用适量的蜂蜜、醋等调成糊状,敷于胃脘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首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中药外敷对于脾胃虚寒型的胃部发凉,能持续发挥药效,且避免了口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食疗配方
胡椒猪肚汤:猪肚1个、白胡椒15克。先将猪肚洗净,白胡椒略打碎后放入猪肚内,扎紧猪肚口,加水煮汤。猪肚有健脾补虚的作用,白胡椒温中散寒,二者合用,能有效温暖脾胃,缓解胃部发凉。
桂圆红枣粥:桂圆肉10克、红枣5颗、大米50克。将食材洗净后一起煮粥。桂圆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大米健脾和胃,此粥可起到温补脾胃的效果,适合脾胃虚寒导致胃部发凉者食用。
中药方剂
理中汤:组成有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导致的胃部冷痛、发凉、呕吐、腹泻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加减。
小建中汤:由桂枝、炙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组成。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适用于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引起的胃部不适发凉,伴有腹中拘挛疼痛等症状。
日常形体训练
太极拳:太极拳动作缓慢、圆活,通过腰部的转动带动西肢运动,能促进全身气血流通。练习时配合呼吸,可调节脏腑功能。对于胃部发凉患者,太极拳能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胃肠蠕动,且其舒缓的运动方式不会给胃部造成负担。
八段锦:八段锦的每个动作都对应不同的脏腑经络。如“调理脾胃须单举”这一式,通过左右上肢的上下对拉,刺激脾胃经络,调节脾胃功能,促进脾胃运化,缓解胃部发凉症状。长期坚持练习,能增强体质,改善胃肠道功能。
意念训练
冥想放松:患者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平坐或平卧,闭上眼睛,集中注意力,进行深呼吸。在呼吸过程中,想象温暖的阳光照耀着胃部,或者想象胃部有一团温暖的气息在流动,驱散寒邪。这种意念训练能放松身心,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缓解因情绪紧张等引起的胃部发凉。
引导想象:患者在脑海中想象自己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享受美食,胃肠在正常地消化吸收。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调节胃肠神经功能,改善胃部血液循环,减轻胃部发凉等不适症状。
西、针对司机群体的特别提醒
1. 调节驾驶环境:在驾驶过程中,切勿将驾驶室温度调得过低,更不要让冷风首吹胸部。空调温度建议保持在26℃左右,避免寒邪侵袭胃部。
2. 及时保暖与调理:一旦察觉胃部发凉,应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可使用热水袋热敷胃脘部,或饮用温热的姜茶、红糖水等温暖胃部。
3. 调整饮食习惯:日常饮食中,多选择温热、易消化的暖胃食物,如小米粥、南瓜粥、山药等。减少冷饮的摄入,控制海鲜食用量,避免生冷食物刺激胃部,加重不适症状。
五、注意事项
应避免自行长期服用抑酸药或止痛药。抑酸药可减少胃酸分泌,止痛药能缓解疼痛,但长期自行服用,虽表面上症状可能减轻,实则可能掩盖病情发展。例如胃溃疡可能在持续加重,却因服药而未出现明显症状,从而延误病情的诊断与治疗。
慢性胃病患者务必遵医嘱定期复查,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慢性胃病的病情会随时间推移、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发生变化。定期复查能及时掌握胃部病变情况,医生可依据复查结果调整用药等治疗措施,确保治疗效果。
当胃部发凉并伴有腹泻、乏力等症状时,需排查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影响身体代谢功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胃部发凉、腹泻等症状,同时还会伴有乏力表现。因此,出现此类症状组合时,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
特别提醒经常开车的朋友一点要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