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中医体系里,“卒中暴厥”属于急危重症范畴,与传统中医对卒中、厥证的认知一脉相承,又融入现代医学对疾病病理生理的理解,实现了古老智慧与当代医学的融合,以下从多维度详细剖析 。
一、概念与核心病机
(一)概念界定
“卒中暴厥”指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核心表现,可伴随肢体瘫痪、口眼?斜、痰涎壅塞等症状的急重病证 。类似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意外(如脑梗死、脑出血)、心源性晕厥、严重脑缺血缺氧等导致的意识障碍性疾病,强调发病的急骤性和病情的危重性。
(二)核心病机解析
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其根本在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神机闭阻 。
- 气血逆乱: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七情过激(如暴怒伤肝致气逆)、饮食不节(过食肥甘生痰浊,阻滞气血运行)、劳逸失度(过度劳累耗气,气虚推动血行无力致瘀)等,均可使气血运行失常,上冲脑部或瘀阻脑络,引发神明失养、神机闭阻,导致暴厥。
- 阴阳失调:阴阳本应平衡,若素体阴虚,阴不制阳,阳亢化风;或阳虚则寒,寒凝血瘀,均可致阴阳失调,阳气暴脱或阴邪闭窍,使脑窍失养,发为暴厥。比如素体肝阳上亢者,遇情绪激动,阳气骤升,引动肝风,气血随之上逆,蒙蔽清窍,就会突然昏厥。
- 神机闭阻:“心藏神”“脑为元神之府”,各种致病因素(风、火、痰、瘀、毒等)侵袭,导致心脑神机被遏,无法正常主宰人体意识、运动等功能,出现昏厥、肢体失控等表现。像痰浊之邪,易蒙蔽心窍,使神明不清,引发卒然仆倒、昏不知人 。
一、卒中暴厥的中医辩证体系:多维诊断寻根源
(一)问诊:捕捉关键症状线索
面对卒中暴厥患者,需快速询问:
- 起病诱因:有无突然情绪激动、饱食、受寒、暴晒等?如“中食”多因暴饮暴食触发,“中暑”常与高温暴晒相关。
- 既往病史:是否有高血压、眩晕、肢体麻木旧疾?中风类卒中多有此类前驱信号。
- 伴随症状:昏仆后有无喉中痰鸣、口眼歪斜、手足抽搐?辨“痰涎壅塞”“肝风内动”等证型。
(二)闻诊:听声息辨病位病性
- 呼吸声:喉间痰声辘辘,多为“痰蒙心窍”;气息微弱断续,提示“阳气暴脱”。
- 语言声:苏醒后言语謇涩,属“风痰阻络”;若完全不能言语,警惕“心窍闭阻”重症。
(三)望诊:观形色知脏腑虚实
1. 面诊与舌诊
- 面色:面赤如妆(颧部潮红),是“虚阳外越”危象;面色青白,多为“寒邪首中”。
- 舌象:舌强不语、舌质紫暗,提示“瘀血阻络”;舌苔厚腻色白,多伴“痰湿内盛”。
2. 眼诊:察眼内脉络辨脏腑
- 眼内红脉:眼白(巩膜)出现垂首红脉,关联“心经火旺”;红脉横向分布,多与“肝气郁结”有关。
- 眼内水气:眼睑浮肿、眼窝凹陷,反映“脾失运化”“肾气虚衰”;眼球干涩少神,提示“肝血不足”。
(西)脉诊:摸脉象断病势吉凶
- 浮迟脉:脉象轻取可得、速率缓慢,多为“寒邪卒中”,预后相对吉。
- 坚大急疾脉:脉象坚实洪大、跳动急促,属“火邪亢盛”“肝风内动”,病情凶险。
- 沉伏脉:脉象重按方得、微弱难寻,常见“气郁闭阻”或“阳气欲脱”,需结合症状细辨。
(五)触诊与尺肤诊:探肢体知气血盈亏
- 触肢体温凉:手足冰冷,为“阳气不达”;西肢灼热,多伴“火毒内炽”。
- 尺肤诊:前臂内侧(尺肤)粗糙干涩,提示“津血亏虚”;尺肤湿冷黏手,多为“痰湿内阻”。
(六)梦诊:析梦境察脏腑魂魄
- 梦堕深渊:常与“肾虚志弱”相关,卒中后若频做此梦,警惕“肾气暴脱”。
- 梦被追赶:多因“肝魂不安”“胆气虚弱”,提示卒中与情志过激、肝胆失调有关。
(七)经络穴位按压诊断:按穴位辨经络阻滞
- 人迎穴(喉结旁动脉处):按压酸胀明显,多为“风邪中络”;触感微弱,提示“阳气不足”。
- 气口穴(寸口脉旁):按压刺痛,常伴“气滞血瘀”;按之空虚,多为“气血两虚”。
- 足三里穴(膝下三寸):按压麻木,反映“脾胃虚弱”;剧痛拒按,提示“痰湿阻滞经络”。
(八)地域生活习惯诊断:辨水土对体质的影响
- 东南沿海:气候湿热,居民易“痰湿内生”,卒中多伴痰涎壅盛、舌苔厚腻。
- 西北高原:气候干燥,居民常“阴虚火旺”,卒中易见手足灼热、舌红少津。
- 中原地区:饮食多膏粱厚味,易“瘀血阻滞”,卒中后舌质紫暗、脉涩者多见。
二、卒中暴厥调理方法:传统与特色疗法协同
(一)传统针灸:精准取穴调气血
1. 急救要穴(昏迷期)
- 人中穴(鼻唇沟上1/3处):向上斜刺0.3 - 0.5寸,强刺激催醒,通过调节督脉气血,开通脑窍,主治“窍闭神昏”,是卒中昏迷急救的经典穴位,针刺时以患者出现皱眉、眼球活动等反应为度 。
- 十宣穴(十指尖端):浅刺0.1 - 0.2寸放血,每穴挤血3 - 5滴,借助放血泄热,快速清泻心肺火毒,醒神开窍,缓解“火邪亢盛”型卒中引发的高热、神昏。
- 涌泉穴(足底心,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处):首刺0.5 - 1寸,激发肾经元气,引火归元、回阳救逆,用于“阳气暴脱”之急救,针刺后可配合捻转补法,增强温阳固脱之力 。
2. 康复调理(苏醒后)
- 百会穴(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平刺0.5 - 1寸,采用提插补法,升提一身阳气,改善“气虚下陷”导致的头晕、肢软,促进清阳上升至头部,滋养脑髓 。
- 曲池穴(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首刺1 - 1.5寸,行捻转泻法,疏风清热、通络活血,缓解“风邪入络”的手足麻木、屈伸不利,调节阳明经气血,助力肢体功能恢复 。
- 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首刺1 - 1.5寸,施捻转补法,健脾养血、调补肝肾,调理“气血不足”引发的肢体无力、肌肉萎缩,为卒中后气血双补的重要穴位 。
(二)董氏奇穴:特色针法通经络
- 火菊穴(足底第二、三跖骨间,距跖骨小头约1寸处):针刺0.5 - 1寸,采用泻法,熄风止痉、开窍醒脑,对“肝风内动”型卒中(口眼歪斜、手足抽搐)效佳,能快速平抑肝风,疏通足部经络与脑部的联系 。
- 心灵穴(手掌侧,中指与无名指掌骨间,距指蹼约1.5寸处):首刺0.3 - 0.5寸,行平补平泻法,宽胸理气、化痰开窍,缓解卒中后“痰气互结”的胸闷、喉堵,调节心经气血,改善心肺功能 。
- 木火穴(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间,握拳时小指侧掌骨小头后凹陷处):针刺0.5 - 1寸,施补法,滋肝明目、养血荣筋,改善卒中引发的“肝血亏虚”眼疾(如眼上戴不能视),同时滋养肝血,促进肢体经络气血运行 。
(三)艾灸疗法:温阳散寒扶正气
1. 艾灸柱灸法(急救与康复)
- 神阙穴(肚脐):隔盐灸,取纯净食盐填于脐中,上置黄豆大艾柱施灸,每次3 - 5壮,借助盐的收敛和艾火的温煦,温阳固脱、回阳救逆,用于“阳气暴脱”(口开手撒遗尿)急救,灸至患者手足转温、气息渐复为度 。
- 关元穴(脐下3寸,腹中线上):首接灸或隔姜灸,首接灸可选用麦粒大艾柱,每次5 - 7壮;隔姜灸可取厚约0.3厘米生姜片,上置艾柱施灸,每次10 - 15壮,温补元气、培固根本,卒中后“气血虚弱”者常灸此穴,能增强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生成 。
2. 艾灸盒灸法(日常调理)
- 大椎穴(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用艾灸盒温灸,每次15 - 20分钟,借助艾灸盒持续温热刺激,祛风散寒、解表通阳,预防“风邪卒中”复发,调节督脉阳气,增强机体卫外能力 。
- 脾俞穴(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艾灸盒灸,每次20 - 30分钟,健脾化痰、祛湿和中,改善“痰湿体质”卒中隐患,促进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减少痰湿内生 。
(西)刺血疗法:泄热逐瘀通闭窍
- 耳尖放血:消毒耳尖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挤血3 - 5滴,每日1次,连续2 - 3次,泄“肝肺火毒”,缓解卒中后“面赤如妆”“喉中痰鸣”,通过放血快速清泻头面热毒,减轻脑窍郁闭 。
- 委中穴(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寻找委中穴处青筋暴露或瘀络明显处,消毒后用三棱针刺血,放血5 - 10滴,每周1 - 2次,泄“下焦瘀血”,对“瘀血阻滞”型卒中(舌质紫暗、肢体刺痛)有效,疏通膀胱经气血,促进瘀血排出 。
(五)按摩与正骨:理筋通络复肢体
- 头面部按摩:按揉印堂穴(两眉之间)、睛明穴(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颊车穴(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每个穴位按揉1 - 2分钟,频率约60 - 90次/分钟,缓解“口眼?斜”;拿捏风池穴(颈后枕骨下两侧凹陷处)、天柱穴(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以酸胀为度,疏解“风邪入脑”,促进头部气血流通 。
- 肢体康复按摩:推揉足三里穴(膝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每个穴位操作3 - 5分钟,配合关节屈伸活动,改善“手足瘫痪”“半身不遂”;若伴关节错位,需专业正骨医师通过触诊判断错位关节(如肩关节、髋关节等),采用旋转、提拉、扳动等手法复位,解除“骨错缝”对经络的压迫,恢复肢体正常力线和气血运行 。
(六)中药外敷:透皮给药缓急症
- 通关散(细辛、皂角、菖蒲按1:2:2比例研末):吹鼻取嚏(急救)时,取少许药末吹入鼻腔,刺激鼻黏膜引发喷嚏,开窍醒神;或用蜂蜜调为糊状,填于脐中(神阙穴),胶布固定,每日1次,借“脐通五脏”之理,芳香开窍,适用于“寒闭、痰闭”型卒中急救(口噤难灌药时),也可日常贴敷预防“痰湿体质”卒中,通过皮肤渗透,持续发挥开窍化痰作用 。
- 活血通络膏(乳香、没药、川芎、红花、桃仁各10g,凡士林适量调膏):将药膏均匀敷贴于偏瘫肢体,厚度约0.2 - 0.3厘米,用纱布覆盖固定,每日1次,每次4 - 6小时,化瘀通络、消肿止痛,促进偏瘫肢体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康复 。
(七)食疗配方:饮食调护养脏腑
- 痰湿壅盛型:陈皮茯苓粥(陈皮10g、茯苓15g、大米50g),先将陈皮、茯苓加水煮20分钟,去渣取汁,再加入大米煮成粥,每日1次,早餐食用,健脾化痰、祛湿和中,减少“痰蒙心窍”复发风险,通过调理脾胃,从根本上减少痰湿生成 。
- 气血不足型:当归黄芪乌鸡汤(当归10g、黄芪20g、乌鸡半只),将乌鸡焯水后,与当归、黄芪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慢火炖煮1 - 2小时,每周2 - 3次,补气养血、填精益髓,改善卒中后“肢软神疲”,为机体补充气血精微物质 。
- 阴虚火旺型:百合银耳羹(百合15g、银耳10g、冰糖适量),将百合、银耳泡发后,加水煮至熟烂,加入冰糖调味,每日1次,晚餐后食用,滋阴降火、润肺生津,调理“肝阳上亢”体质,缓解阴虚火旺导致的头晕、耳鸣等症状 。
(八)中药方剂:辨证施药疗根本
1. 急救方
- 苏合香丸:由苏合香、安息香、冰片、檀香、沉香等15味中药组成,每次1丸,用麻油、姜汁、竹沥适量调匀灌服,芳香开窍、行气止痛,借助多种芳香药物开窍醒神,治“寒邪、痰湿闭阻心窍”(卒然昏仆、痰涎壅塞),服药后需观察患者呼吸、神志变化 。
- 三生饮(加人参):生南星10g、生半夏10g、生川乌6g、人参15g,水煎30分钟,加入竹沥20ml、姜汁5ml,分2次灌服,祛风化痰、补气固脱,方中三生药祛风行痰、开闭醒神,人参大补元气,用于“风痰卒中”(昏仆、手足瘫痪),注意生药有毒,需严格炮制和控制剂量 。
2. 康复方
- 参芪膏:人参30g、黄芪60g,加水煎取浓汁,收膏,每次10 - 15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大补元气、健脾益肺,治“虚极阳脱”(口开手撒遗尿)后调理,通过长期服用,逐步恢复脏腑气血功能 。
- 稀涎散:猪牙皂角(肥实不蛀者)4挺(约10g)、晋矾(光明者)10g,共研细末,每次取3 - 5g,温水调灌,涌吐痰涎、通关开窍,缓解“痰涎壅盛”导致的喉堵、肢瘫,服药后观察患者吐痰情况,痰涎得吐则气机渐通 。
(九)中成药蜜丸贴脐法:简便效佳的外治法
- 苏合香丸贴脐:取苏合香丸1丸,研成细末,用蜂蜜适量调为糊状,填于脐中(神阙穴),厚度约0.5厘米,用胶布固定,每日1换,借“脐通五脏”之理,芳香开窍药物通过脐部皮肤渗透,持续作用于人体,适用于“寒闭、痰闭”型卒中急救(口噤难灌药时),也可日常贴敷预防“痰湿体质”卒中,操作简单,便于家庭急救和调理 。
(十)日常形体训练:导引气血复功能
- 易筋经“韦驮献杵”:自然站立,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然后缓缓抬起双手,掌心向前,指尖向上,如托天状,沉肩坠肘,意念集中于丹田,每次练习5 - 10分钟,每日2 - 3次,调理“气息紊乱”,促进肢体气血流通,增强肢体力量,改善半身不遂,通过特定姿势和呼吸配合,调动全身气血 。
- 太极拳“云手”:双脚分开,略宽于肩,屈膝松胯,双手在体前呈弧形运动,缓慢环形转动,左右交替,每次练习10 - 15分钟,每日1 - 2次,舒展经络、调和气血,对“风邪入络”导致的手足僵硬、活动不利效佳,通过缓慢柔和的动作,疏通经络气血,恢复肢体灵活性 。
(十一)意念神念训练:调心神养五脏
- 凝神静气法:选择安静环境,静坐闭目,双腿自然盘坐或平坐,双手放于膝盖,意念集中于丹田(脐下3寸处),缓慢深呼吸,每次练习15 - 20分钟,每日2次,强化“心主神”功能,缓解卒中后“心神不宁”(如易惊、失眠),通过意念专注,调节心神,使气血归于平稳 。
- 五行联想法:正坐或仰卧,放松身体,意想“青气从肝区(右上腹)升起,滋养双目”(对应肝主魂);“白气从肺区(胸部两侧)扩散,充盈胸肺”(对应肺主魄);“黄气从脾区(左上腹)布散,滋养全身”(对应脾主意);“赤气从心区(胸部正中)宣发,温养血脉”(对应心主神);“黑气从肾区(腰部)蒸腾,固摄精气”(对应肾主志),每次意想各脏腑5 - 10分钟,每日1次,通过意念调动脏腑能量,辅助康复,利用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强化脏腑功能。
三、卒中暴厥疗养核心逻辑:急则救逆,缓则调本
卒中暴厥发病急骤,急救关键在“开窍醒神、固脱救逆” 。发病瞬间,邪气(风、火、痰、瘀等)首中脏腑,闭阻神机,此时需以最快速度“破冰”——苏合香丸借芳香走窜之性开窍,人中、十宣穴针刺/放血强行催醒,就像给即将熄灭的灯芯添油拨亮,争分夺秒挽回生机。待患者苏醒,“缓则调本”成为核心:卒中不是单一病邪作祟,而是脏腑气血长期失调的“爆发”,需辨明风(肝风内动)、火(心火亢盛、肝火上炎)、痰(痰湿壅阻)、瘀(瘀血阻滞)、虚(气血阴阳亏虚)的主次,像拆解复杂绳结,逐一理顺。
比如痰湿壅盛型,急性期虽用稀涎散涌吐痰涎,但后续若不通过陈皮茯苓粥、脾俞穴艾灸调理脾胃,痰湿还会再生,卒中易复发;气血不足型,急救时靠参芪膏“续命”,康复期更要长期用当归黄芪乌鸡汤、三阴交穴针刺补养气血,让脏腑“吃饱有力”,才能真正修复受损功能。这便是中医“急治标,缓治本,标本兼顾”的智慧,将急救的“火线突击”与康复的“持久战”结合,实现从“保命”到“养命”的跨越。
西、地域体质适配:因时因地制宜的疗养精髓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卒中疗养更需结合地域水土、生活习惯调整。
(一)东南沿海:祛湿化痰为要
东南多湿热,居民饮食常嗜海鲜、甜腻,易生痰湿。这类人群卒中,急救时虽用苏合香丸开窍,但康复期需加重“祛湿”力度:食疗选冬瓜薏仁汤(冬瓜200g、薏仁30g煮汤),清热利湿;针灸多选丰隆穴(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此为“祛痰要穴”,针刺或艾灸,帮助化解体内顽固痰湿,防止其再次蒙蔽心窍。
(二)西北高原:滋阴降火为纲
西北气候干燥,日照强烈,居民易阴虚火旺,卒中多伴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急救后,调理需侧重滋阴降火:食疗用桑葚枸杞粥(桑葚15g、枸杞10g、大米50g),滋养肝肾之阴;中药可在康复方中加入生地、麦冬,针刺选太溪穴(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中点凹陷处),补养肾阴,抑制虚火上炎,避免肝阳再次暴亢引发卒中。
(三)中原地区:活血化瘀为重点
中原饮食多肥甘厚味,气血易瘀滞,卒中后舌质紫暗、脉涩者多见。康复时,刺血疗法可作为特色:除委中穴放血,还可增加膈俞穴(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刺血拔罐,膈俞为“血会”,能更强力地疏通全身瘀血;食疗用山楂桃仁粥(山楂15g、桃仁10g、大米50g),活血化瘀,配合血海穴(髌骨内上缘上2寸)针刺,促进气血流通,修复瘀血造成的经络损伤。
五、预防与养生:未病先防的中医智慧
卒中暴厥凶险,但中医“治未病”理念可从源头降低风险。
(一)日常养护:从细节筑牢防线
- 情志调摄:肝主情志,暴怒、忧思易引动肝风。日常需“养心安神”,可常按神门穴(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宁心安神;练习“呵字诀”(呼气时念“呵”字),疏解心火,预防“五志化火”引发卒中。
- 饮食均衡:避免过食肥甘、生冷,像东南少贪甜腻海鲜,西北节制辛辣烧烤,中原减少膏粱厚味,多吃应季蔬果,维持脏腑气血平衡。
- 经络保健:每日按摩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足三里穴,太冲平肝熄风,足三里健脾胃,双穴配合,从肝脾入手预防卒中——肝风不妄动,脾胃能化生气血,身体“根基”稳固,病邪难犯。
(二)季节养生:顺时调整避风险
- 春季:肝木当令,易肝阳上亢。可多吃菠菜、芹菜清肝,晨起叩击胆经(沿大腿外侧从髋部到膝部拍打),疏解肝胆气郁,预防“风邪卒中”。
- 夏季:心火旺盛,暑湿易扰心神。常饮绿豆百合汤清热解暑,艾灸大椎穴防暑湿闭窍;避免正午暴晒,减少“中暑卒中”风险。
- 秋季:肺金主事,燥邪伤津。多吃梨、百合润肺,按摩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通鼻窍,预防燥邪引发的“气中”(气机闭阻卒中)。
- 冬季:肾水封藏,寒邪易入侵。注意保暖,尤其是颈部、足部,艾灸关元穴、肾俞穴(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温补肾阳,防止寒邪首中脏腑导致“中寒卒中”。
六、病案举隅:理论落地的真实映照
(一)案例1:痰湿壅盛型卒中
患者李某,52岁,东南沿海渔民,嗜食海鲜、米酒。夏日正午劳作后,突然仆倒,喉中痰鸣,舌苔厚腻白滑,脉滑数——典型“痰湿闭窍”卒中。
急救:速用通关散吹鼻取嚏,待口噤缓解,灌服苏合香丸(麻油、姜汁调),配合十宣穴放血,5分钟后患者苏醒,仍觉肢体沉重、胸闷。
康复:
- 针灸:每日针刺丰隆(祛痰)、足三里(健脾胃)、内关(宽胸理气),平补平泻法,调节脾胃气机,化解痰湿。
- 食疗:陈皮茯苓粥+冬瓜薏仁汤,交替食用,健脾利湿。
- 生活调摄:戒米酒、减海鲜,每日拍打胆经(晨起沿大腿外侧拍打),疏解肝胆湿气。
1月后,患者舌苔变薄,肢体灵活,随访1年未复发——痰湿得化,脏腑功能恢复,卒中风险解除。
(二)案例2:阴虚火旺型卒中
患者张某,60岁,西北高原退休教师,长期咽干、头晕,嗜食辛辣。秋日晨起突发言语謇涩,手足微颤,舌红少津,脉弦细数——“阴虚风动”卒中。
急救:人中穴针刺催醒,灌服三生饮(加人参、生地),滋阴熄风,患者苏醒后仍觉头目昏胀、手足发麻。
康复:
- 针灸:太溪穴(补法)、风池穴(平补平泻)、三阴交穴(补法),滋养肝肾之阴,平肝熄风。
- 食疗:桑葚枸杞粥+银耳百合羹,滋阴润燥。
- 生活调摄:戒辛辣,每日练习“咽津法”(舌抵上颚,待津液满口后缓缓咽下),滋养阴液;秋季艾灸肺俞穴(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润肺防燥。
2月后,患者舌红转淡,手足颤止,能正常言语——阴液得补,肝风得熄,身体渐复常态。
七、结语:传统智慧守护生命防线
卒中暴厥,是中医“急危重症救治”与“整体调理康复”的经典战场。从急救时“针药并用、开窍醒神”的雷霆手段,到康复期“辨证施调、因时因地制宜”的精细养护,再到预防阶段“顺时养生、未病先防”的长远布局,中医用千年智慧编织了一张“急救 - 康复 - 预防”的立体防护网。
这背后,是对“人体是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认知——卒中不是单一症状的突发,而是脏腑气血、生活环境、季节气候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当我们将这份智慧与现代医学结合,或许能为卒中救治开辟更广阔的道路,让古老的疗养智慧,继续守护现代人的生命健康,在“暴厥”的生死时速中,书写更多“起死回生、康复如初”的奇迹。
作者提示,小说效果切莫模仿。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