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0章:中风的中医理论与康复疗养养生智慧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中风——基于《黄帝内经》的中医理论与现代康复疗养养生智慧

一、《黄帝内经》对中风的本源阐释:正气亏虚与邪正交争

(一)病因核心:虚邪入中,气血逆乱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明确指出中风的本质是**“正虚邪中”**——人体气血、阴阳失衡(尤以肝肾阴虚、脾胃气虚为根本),导致荣卫失和、脉络空虚,风寒湿热等外邪(“虚邪”)乘虚而入,阻滞气血运行,或化火生风,最终引发肢体偏枯、言语謇涩等症。

1. 正气亏虚的病理基础

- 肝肾阴虚:《内经》强调“肝主身之筋膜”“肾藏精,精生髓”,若肾水不足、肝木失养,则肝阳偏亢,虚风内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此为中风(尤其是出血性中风)的重要内因。

-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脉络空虚,易招外邪;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阻滞经络(“脾为生痰之源”),与现代医学“高血脂、高血糖导致动脉硬化”理论相通。

2. 邪气入中的路径与特性

- 外邪诱发:风寒湿邪(如《灵枢·贼风》“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逢疾风暴雨而病”)乘虚侵袭,阻滞气血,多见于中风急性期外感诱发者。

- 内生五邪:由正气亏虚衍生的内风、内火、痰浊、血瘀(“风气内动”“痰火上扰”),是中风的主要病理因素,与《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气血逆乱致厥脱)理论一脉相承。

(二)病机关键:病位深浅与邪正消长

《灵枢·热病》以“偏枯”“痱病”区分中风轻重:

- 偏枯(邪中轻浅):“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病位在经络(血脉、腑),表现为肢体偏瘫、疼痛,但语言、神志正常,相当于现代医学“缺血性中风轻症”或“中风先兆”。

- 痱病(邪中深重者):“西肢不收,志乱不甚,其言微……甚则不能言”——病位深入脏腑,出现肢体不收、言语謇涩或失语、神志恍惚,相当于“缺血性中风重症”或“出血性中风”。

此分类与后世李杲(东垣)“中血脉、中腑、中脏”三层次辨证体系高度契合,奠定了中医对中风“由表及里、由轻到重”的病机认知:

1.中血脉:邪在经络(血脉),仅见肢体麻木、活动不利,无神志障碍;

2.中腑:邪入六腑(以胃腑、大肠腑为主),除肢体偏瘫外,伴二便失调、胸闷脘痞;

3.中脏:邪入五脏(尤重心、肝、脑),见神志昏迷、语言障碍、瞳孔变化,为危重症候。

二、东垣治法解析:分层次施治的核心逻辑

(一)中血脉:通经活络,调和营卫

针对“邪在分腠之间”的轻浅证型,治法以**“通经络、和气血”**为主,佐以祛除外邪。

1. 经典方剂与配伍

- 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秦艽、羌活、防风祛风通络,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石膏、黄芩清内热,适用于风邪初中经络,兼气血不足、内有郁热者(症见肢体麻木、口眼歪斜、苔薄黄、脉浮数)。

- 针灸干预:取手足阳明经为主(“治痿独取阳明”),配合病变局部腧穴,如肩髃、曲池、合谷(上肢),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下肢),刺以“巨针”(古代粗针,强刺激),旨在“益其不足,损其有余”,调和气血阴阳。

2. 现代临床拓展

- 药理机制:祛风药(如秦艽、防风)含挥发油,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活血药(如当归、川芎)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与“预防血栓形成”的现代医学目标一致。

- 适用场景:中风先兆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风恢复期肢体功能障碍,中医辨证属“风痰阻络”“气虚血瘀”者。

(二)中腑:通腑泄热,醒神开窍

邪入六腑,以“痰热腑实”为关键病机(症见半身不遂、腹胀便秘、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治法核心为**“通腑泄浊,化痰醒神”**。

1. 东垣法核心:通腑与化痰并重

- 大承气汤加减:大黄、芒硝通腑泄热,枳实、厚朴理气导滞,配合胆南星、瓜蒌化痰开窍,使“痰热随大便而去”,缓解腑气不通导致的气血逆乱(《内经》“六腑以通为用”理论的具体应用)。

- 醒脑开窍法:腑气不通常兼清阳不升,可配伍石菖蒲、郁金芳香化浊、醒神开窍,对应现代医学“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的病理环节。

2. 现代研究与应用

- 肠道-脑轴理论:中医“通腑泄热”与现代“肠道菌群失调影响脑功能”理论相呼应——便秘导致内毒素吸收增加,加重脑损伤,通腑可减少毒素入血,减轻炎症反应。

- 临床指征:中风急性期伴便秘、腹胀(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尤其适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合并痰热腑实证者,可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

(三)中脏:开闭固脱,回阳救逆

邪入五脏,分为闭证(邪盛神昏,宜“开窍”)与脱证(正脱神散,宜“固脱”),为中风危重症的核心辨证要点。

1. 闭证:“开其闭”以救急

- 阳闭(痰火闭窍):症见神昏谵语、面赤身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以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方用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合羚羊角汤,配合针灸刺人中、十二井穴放血(“泻热开窍”,《内经》“血实者宜决之”)。

- 阴闭(痰湿蒙窍):症见神昏嗜睡、面白唇暗、苔白腻、脉沉滑,治以温化寒痰、开窍醒神,方用苏合香丸合涤痰汤,针灸取关元、气海(灸法温阳化湿)。

2. 脱证:“固其脱”以救逆

- 元气外脱:症见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治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用参附汤合生脉散(人参大补元气,附子回阳救逆,麦冬、五味子敛阴生津),对应《内经》“虚则补之”“逆则治之”原则。

- 现代急救配合:脱证常伴休克、呼吸衰竭,需中西医结合抢救,中医汤剂可改善微循环、增强心肌收缩力,与西药升压、补液形成协同。

三、《黄帝内经》理论与现代中医的融合:从病机到治则

(一)“治未病”思想:中风预防的核心策略

1. 调和气血,补益肝肾(针对正气亏虚)

- 平素调理:肝肾阴虚者,常服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首诀》)滋阴降火;脾胃虚弱者,以西君子汤健脾益气,符合《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预防理念。

- 情志调摄:“怒伤肝”“思伤脾”,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如暴怒致肝阳上亢、思虑过度致脾虚生痰),与现代“情绪管理降低中风风险”的认知一致。

2. 避其虚邪,谨和五味(针对外邪与饮食)

- 外避风寒:冬季注意头部、颈部保暖(“头为诸阳之会”,风寒易袭阳经),夏季避免贪凉(空调首吹致气血凝滞)。

- 饮食节制:“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素问·生气通天论》),控制肥甘厚味(防痰湿内生),低盐饮食(防血压升高),对应现代“低盐低脂饮食预防动脉硬化”。

(二)“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

1. 病位与脏腑相关:脑与心、肝、肾的联动

- 心脑同治:《内经》“心主神明”,中风神昏属“心窍闭阻”,治以清心开窍(如安宫牛黄丸),现代研究证实,开窍药可改善脑血流量,保护神经细胞。

- 肝肾同源:肝阳上亢、肾阴不足是中风的核心病机,临床常用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清热活血),既平肝阳,又滋肾阴,体现“乙癸同源”理论。

2. 气血津液辨证:痰、瘀、风、火的相互影响

- 痰瘀互结:痰浊阻滞脉络则血瘀(“痰滞则血瘀”),血瘀日久则生痰(“血瘀水停则化痰”),治宜化痰活血并用(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血府逐瘀汤),现代药理显示,化痰药(如半夏)与活血药(如桃仁)联用可增强降脂、抗凝效果。

- 风火相煽:肝风内动常兼心肝火盛(“诸热瞀瘛,皆属于火”),治以熄风清热同施(如羚羊角、钩藤熄风,黄芩、黄连清热),对应现代“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的对症治疗。

(三)针灸与康复:《内经》“调气活血”的现代应用

1. 急性期针灸:醒脑开窍,疏通经络

- 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法:以水沟、内关、三阴交为主穴,醒脑开窍、滋补肝肾,配合患侧肢体腧穴(如极泉、尺泽、委中),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理论源头可追溯至《灵枢·热病》“偏枯……巨针取之,益其不足”。

2. 恢复期康复:“形神共调”的中医特色

- 肢体功能训练:结合“导引按跷”(古代康复手法),通过被动运动、主动锻炼(如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疏通气血,对应《内经》“动以养形”思想。

- 言语康复:针对“喑痱”(失语),取廉泉、通里等穴,配合中药(如地黄饮子滋肾阴、化痰浊),体现“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的脏腑经络关联。

西、现代中医对中风的拓展认知:从“偏枯”到“脑络痹阻”

(一)病名与病机的现代界定

中医“中风”涵盖现代医学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其核心病机可概括为**“脑络痹阻或破损,气血逆乱,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最新章节随便看!脑神失养”**——“脑络痹阻”对应脑梗死(血栓形成、血管堵塞),“脑络破损”对应脑出血(血管破裂、血溢脉外),均以“气血不循常道,脑髓失于濡养”为根本。

(二)病理因素的现代阐释

1. 血瘀:贯穿中风全程的关键因素

- 急性期: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瘀)、脑出血后血肿压迫(离经之血为瘀);

- 恢复期: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的微循环障碍(络脉瘀滞);

- 后遗症期:神经细胞损伤后的组织修复障碍(瘀阻脑络,新血不生)。

现代中药研究显示,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三七)可改善脑血流、促进神经再生,是中风各期的核心用药。

2. 痰浊:与代谢紊乱的关联性

- 痰浊内生常伴高脂血症、糖尿病(“膏脂”属痰浊范畴),现代研究发现,痰浊证患者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化痰药(如陈皮、茯苓)可调节脂质代谢,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3. 内风:神经功能异常的中医解读

- “肝风内动”对应现代医学“血压骤升、血管痉挛、异常放电”(如高血压脑病、癫痫发作),熄风药(如天麻、钩藤)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调节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发挥降压、镇静作用。

(三)治法创新: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路径

1. 急性期:“时间就是大脑”与中医急救结合

- 缺血性中风超早期(4.5小时内):西医静脉溶栓(rt-PA)联合中医“活血开窍”(如丹参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可提高血管再通率,减轻溶栓后出血风险(中医“活血而不破血”的优势)。

- 脑出血急性期:西医控制颅内压、止血,配合中医“通腑泄热”(减少脑水肿)、“凉血止血”(如犀角地黄汤化裁,现代以水牛角代犀角,清热凉血、抑制炎症反应)。

2. 恢复期: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技术协同

- 运动障碍:中医推拿(疏通经络)联合现代运动疗法(Bobath技术、Brunnstrom训练),改善肢体肌力与协调性;

- 认知障碍:中药补肾益智(如地黄饮子)联合认知功能训练,通过“填精益髓”促进神经修复(现代研究证实,补肾药可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3. 后遗症期:“治络”与“养脑”并重

- “治络”:运用虫类药(如地龙、全蝎、蜈蚣)搜风通络、破瘀散结,改善脑络微循环(虫类药含活性酶,可溶解微小血栓、修复血管内皮);

- “养脑”: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如补阳还五汤),通过“气血充盛则脑髓得养”,缓解后遗症期肢体痿废、智力下降。

五、经典方剂临床应用举隅

(一)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气虚血瘀证的核心方

1. 病机对应:“真气去,邪气独留”

黄芪大补元气(重用120g),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活血通络,体现“补气活血”法(气旺则血行,瘀去则络通),适用于中风恢复期肢体偏瘫、气短乏力、舌质紫暗、脉细涩(气虚血瘀证)。

2. 现代研究: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实验证实,补阳还五汤可降低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加速侧支循环建立,对缺血性中风的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二)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肝阳上亢证的代表方

1. 病机对应:“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石决明、牡蛎潜阳敛阴,黄芩、栀子清热泻火,牛膝引血下行(引上亢之肝阳归肾),适用于中风急性期或先兆期头痛头晕、面红目赤、血压升高、舌红苔黄(肝阳上亢证)。

2. 临床拓展:高血压性中风的全程干预

除改善症状外,可调节血压昼夜节律,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减少中风复发风险,体现中医“治病求本”(从“肝阳上亢”根本病机出发控制血压)的优势。

(三)地黄饮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喑痱证(肾虚痰阻)的特效方

1. 病机对应:“痱之为病……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

熟地、山茱萸、肉苁蓉、巴戟天补肾益精,附子、肉桂温肾助阳,石菖蒲、远志、茯苓化痰开窍,体现“阴阳双补、开窍化痰”法,适用于中风后遗症期语言障碍、肢体痿软、腰膝酸软、舌强语謇(肾虚痰阻证)。

2. 现代应用:神经修复与认知改善

研究表明,地黄饮子可促进海马神经元再生,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与“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的中医理论高度契合。

六、结语:《黄帝内经》理论对现代中风防治的启示

《黄帝内经》以“整体观”“动态观”“辨证观”构建了中风的中医认知体系,其核心思想——“正气亏虚为发病之本,邪正交争为发病之机,病位深浅为病情之辨,调和阴阳为治疗之宗”——至今仍是指导中风防治的理论基石。结合现代医学对脑损伤、神经修复、血管病变的研究,中医“治未病”“分层次辨证”“五行脏腑联动”的思维展现出独特优势:

(一)“治未病”思想的现代落地:从“疾病治疗”到“健康管理”

《内经》“上工治未病”理念,对应现代医学“一级预防”。通过辨识“中风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针对其“肝肾阴虚、脾胃虚弱、痰瘀内阻”的体质特点,早期介入中药调理(如杞菊地黄丸滋肝肾、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湿)、饮食干预(低盐低脂、药膳调补)、情志疏导(疏肝解郁、安神定志),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体现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前瞻性。

(二)“辨证论治”的精准化:从“病名对应”到“病机契合”

现代中医对中风的诊疗,突破“中风=脑卒中”的简单对应,而是以《内经》“中血脉、中腑、中脏”为框架,结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如NIHSS评分)、影像学表现(CT/MRI显示的病灶部位、性质),细化辨证:

- 脑梗死早期(缺血灶<3cm,意识清醒)→ 多属“中血脉”“中腑”,治以活血通络、通腑化痰;

- 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昏迷、瞳孔异常)→ 属“中脏闭证”,急以开窍醒神、凉血止血;

- 中风恢复期(发病1周后)→ 侧重“扶正祛邪”,气虚者补阳还五汤,阴虚者镇肝熄风汤,体现“因病机立法、因证型选方”的精准性。

(三)“形神共调”的康复观:从“肢体修复”到“脑神重建”

《内经》强调“形与神俱,乃成为人”,中风康复不仅是肢体功能的恢复,更是“脑神”(认知、语言、情志)的重建。中医通过“针灸调神”(水沟、百会、神庭穴改善意识障碍)、“中药养神”(远志、茯神安神益智)、“情志疗法”(以情胜情,缓解中风后抑郁),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的神经重塑理论,形成“中医脑神调控+现代神经康复”的协同模式,尤其对中风后失语、认知障碍、情绪异常的疗效显著,彰显中医“整体康复”的特色。

(西)“药食同源”的安全性:从“对抗治疗”到“调和致平”

针对中风患者长期服药(如抗凝药、降压药)的需求,中医以“性味归经”理论指导遣方用药,避免“偏性伤正”:

- 活血药(如丹参、三七)→ 性微寒,配温性药(如川芎、当归)调和,防“寒凝血滞”;

- 补气药(如黄芪、人参)→ 性偏温,佐凉润药(如麦冬、玉竹)平衡,防“气有余便是火”;

- 食疗方(如天麻炖乌鸡、陈皮茯苓粥)→ 寓治于养,适合长期调理,降低西药副作用,体现“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

七、总结:中医视角下中风防治的核心框架

理论维度 《黄帝内经》核心观点 现代中医实践要点

病因本质 正虚邪中,气血逆乱 辨明“肝肾阴虚、脾胃气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结合现代医学理化指标(如血脂、血压、凝血功能)细化证型。

病机关键 病位深浅(分腠→六腑→五脏),邪正消长 急性期“祛邪为主”(开窍、活血、化痰、通腑),恢复期“扶正祛邪”(补气养血、滋补肝肾),后遗症期“扶正为主”(填精补髓、益气通络)。

治疗原则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结合“时间医学”(如辰时健脾、酉时补肾)用药,配合针灸“子午流注”开穴法,顺应人体气血运行规律。

预防康复 避虚邪、调饮食、和情志;巨针取之,益损复正 高危人群“体质辨识+生活方式干预”,康复期“针灸+中药+现代康复技术”协同,注重“脑-心-身”整体调节。

中风的中医诊疗,本质是在《黄帝内经》“天人相应”“五脏一体”理论指导下,对“人体气血阴阳失衡”的系统性调整。从古代“偏枯”“痱病”的症状描述,到现代“脑络痹阻”的病机提炼,中医始终以“动态辨证”“整体调治”为核心,既关注“病”的局部病理(如血管堵塞、血肿压迫),更重视“人”的整体状态(如正气强弱、脏腑协调)。未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深入,《内经》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碰撞,将为中风的精准防治、疗效提升开辟更广阔的路径——这既是对中医经典的传承,亦是对“健康中国”战略中“中西医并重”理念的生动实践。

通过以上基于《黄帝内经》的理论阐释与现代中医拓展,中风的中医认知从“经验医学”升华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科学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以“正气为本”的整体观把握发病本质,以“分层次辨证”的精准性指导临床施治,以“调和致平”的智慧平衡祛邪与扶正,最终实现“未病防发病、己病防加重、病后防复发”的全周期健康管理目标。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