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乳痈乳岩经络与病因及中医辨证及疗养养生康复智慧
这些天一首在为一位患有乳岩乳癌的患者在做康复疗养,所以一首在学习研究。希望患者早日康复。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瑰宝,对人体的认知犹如一幅细腻而宏大的画卷,其中经络脏腑的关联构成了这幅画卷的精妙脉络,恰似一张无比精密的网,将身体的各个部位紧密串连,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探讨“乳痈乳岩”这类病症时,深入了解乳房和所属的经络,并从中医辨证的角度剖析其发病机理,便成为解开病症奥秘的关键钥匙。
一、经络归属:乳房与的“交通线”
(一)乳房与足阳明胃经
首先聚焦于乳房,它在经络归属上为“阳明所经”,此处的阳明主要指代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这条经络起始于脸部,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河,自头面部缓缓向下延伸,途经胸部,乳房便恰好坐落于其行经的路线之上。胃经对于乳房而言,恰似一条至关重要的交通干线,它肩负着为乳房输送营养的重任,同时引领着气血在乳房处周而复始地流转。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看,胃经属于多气多血之经,乳房的正常生理功能高度依赖胃经气血的濡养。一旦胃经气血出现失常状况,无论是气血过盛导致的实证,还是气血不足引发的虚证,都极易使乳房的生理状态发生改变,进而为病症的滋生埋下隐患。
想象一下,胃经就像一条繁忙的高速公路,气血如同川流不息的车辆,源源不断地为乳房输送着维持其正常运转所需的“物资”。若这条高速公路出现交通拥堵(气血失常),那么乳房这个“城市”便无法得到充足的“资源”供应,各种问题也就接踵而至。
(二)与足厥阴肝经
目光转向,它归属于“厥阴所属”,而厥阴主要指的是足厥阴肝经。肝经起始于足部,沿着身体向上攀升,在循行过程中络属肝脏,并且与、等部位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肝经宛如的“指挥官”,全方位掌控着处气血的流通状况以及气机的顺畅与否。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这一功能对于调畅人体气机起着关键作用。处气机能够保持调达,完全依赖于肝经疏泄功能的正常发挥。可以说,肝经就像的“交通指挥中心”,只有它正常运作,的“气血交通”才能井然有序。
二、乳痈病因及辨证解析
(一)乳母自身因素
1. 情志失调,厥阴气滞
“怒忿所逆”“郁闷所遏”,生动地描绘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发脾气、生闷气的状态。从中医辨证的视角出发,这种情绪上的剧烈波动会导致肝经气机出现逆乱、郁遏的情况,进而引发肝郁气滞证。肝在人体中主宰着情志的调节,一旦其疏泄功能失常,气便会在肝经中壅堵不畅,作为肝经所络属的部位,其气机也会随之窒塞不通。我们知道,气在人体中具有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即“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当处气机阻滞时,乳汁通行的通道(窍)便会受阻,从而导致乳汁瘀积。
- 症状表现:患者往往会感觉到乳房胀痛不适,触摸时可发现结块质地较硬,而且疼痛程度会随着情绪的波动而变化。此外,还可能伴有胁肋部位的胀痛感,时常觉得胸闷不舒畅,观察舌苔可发现薄白,脉象表现为弦象。这些症状犹如一个个线索,共同揭示了肝郁气滞证的存在。乳房胀痛与结块是由于乳络不通,气血瘀滞所致;胁肋胀痛与胸闷不舒则是因为肝经气机不畅,影响了胸部的气机运行;舌苔薄白与脉象弦则是肝郁气滞在舌象与脉象上的典型反映。
- 机理:肝脏失去正常的疏泄功能,气机郁滞于内,乳络因此不通,这便是乳痈初起时肝郁气滞证的发病机理。此证型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尤其多发于那些情志不畅、情绪容易波动的人群。可以说,情绪就像一把双刃剑,良好的情绪是身体的守护者,而不良情绪则可能成为引发病症的导火索。
2. 饮食不节,阳明湿热
“厚味所酿”,形象地描述了过食油腻、重口味食物的情形。从中医辨证角度分析,这属于胃热蕴结证。当人们过度摄入这类食物后,它们进入胃腑,就如同往原本平静的湖面投入巨石,使得胃经气血出现“沸腾”状态,实际上是在胃中酿生了湿热之邪。湿热之邪循着胃经向上侵犯乳房,与乳房中己经瘀积的乳汁相互纠结,最终化热成脓。
- 症状表现:乳房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的典型症状,肿块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变软,表明己经成脓。同时,患者可能伴有口臭的问题,胃脘部感觉痞闷不适,大便干结难解,观察舌苔可见舌红苔黄腻,脉象表现为滑数。乳房的红肿热痛是湿热蕴结、气血壅滞的外在表现;口臭、胃脘痞闷以及大便秘结则是胃腑湿热内盛的具体体现;舌红苔黄腻与脉象滑数则是胃热蕴结证在舌象和脉象上的有力证据。
- 机理:胃腑内部湿热邪气过盛,如同熊熊烈火一般熏蒸乳房,使得乳络中的气血壅滞不畅,最终气血瘀滞进一步发展,肉腐成脓,充分体现了阳明经气血壅滞化热的病理变化过程。这也警示着我们,饮食不当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小觑,合理的饮食习惯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石。
(二)乳儿关联因素
“亦有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口气焮热,含乳而睡,热气所吹,遂生结核”,从中医辨证的角度判断,此为外邪引动乳络气滞证。当乳儿的胸腔内有滞痰,且口气表现为焮热(多因肺胃有热)时,在含乳而睡的过程中,乳儿呼出的热气会传入乳房。乳房组织相对娇嫩,受到这种热气的熏蒸后,乳络中的气血运行便会受到阻碍,气滞与痰凝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结核(即乳房硬块)。
- 症状表现:乳房处可触及结块,皮肤颜色可能保持不变,或者仅微微发红,按压时会有疼痛感。同时,乳儿可能伴有咳嗽痰多、口臭、便秘等症状,而妈妈自身可能并无明显的全身症状,或者仅出现轻微发热的情况,观察舌苔可见薄黄,脉象表现为滑象。乳房结块与按压疼痛是乳络气滞痰凝的首接表现;乳儿的一系列症状提示其体内存在肺胃之热,而妈妈的轻微发热及舌象脉象则进一步佐证了外邪引动乳络气滞的辨证判断。
- 机理:乳儿肺胃所蕴积的热邪,借助哺乳这一途径传至母体乳房,从而导致乳络出现气滞痰凝的病理变化。在病症初起时,多表现为轻证,但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并加以干预,病情延误后则可能进一步发展为乳痈。这提醒我们,在关注产妇自身健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乳儿的身体状况,母婴之间的健康息息相关。
三、经络 - 辨证关联:乳房病的“小宇宙”
乳房所患病症,虽然看似局限于局部,但实际上与全身经络以及脏腑辨证紧密相连,犹如牵一发而动全身。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肝经,对于乳房而言,就如同两位忠诚的守护者与协调者。足阳明胃经宛如乳房的“保护神”,全心全意负责为乳房提供气血濡养,保障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而足厥阴肝经则好似乳房的“交通警”,精准调控着乳房处的气机,确保气血运行顺畅无阻。
从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来看,无论是情绪的起伏、饮食的偏好,还是乳儿的身体状况等因素,都可能对这两条经络的气血运行和气机调畅产生干扰。这就好比原本有序的“交通秩序”被打乱,“保护神”(胃经)无法正常维持“给养节奏”,“交通警”(肝经)也失去了“指挥章法”。例如,当出现肝郁气滞兼胃热蕴结的情况时,乳房不仅会出现胀痛的症状,还会伴有红肿热痛,同时可能出现与情志、饮食相关的一系列症状,如情绪烦躁、口臭便秘等;而外邪引动乳络气滞时,病症多起病较为缓慢,主要以乳房局部结块为主要表现,此时结合乳儿的身体情况进行辨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形象地理解这种关联,我们可以把乳房比作一片“庄稼地”,阳明胃经就像是为这片土地提供灌溉的“水渠”,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气血营养;厥阴肝经则如同田间的“路标”,调控着气机的走向。倘若妈妈情绪不佳,发怒、抑郁(相当于打乱了“路标”),或者过度食用厚味食物(如同弄脏了“水渠”),又或者乳儿携带“热气”(仿佛在地里放了“害虫”),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水渠”(胃经气血)、“路标”(肝经气机)出现失常,最终使得“庄稼地”(乳房)无法正常生长,从而滋生各种“病虫害”(如乳痈结核等病症)。
西、现代医学印证与中医辨证价值
在现代医学领域,乳腺炎(类似于中医所讲的乳痈)的发病情况与情绪、饮食、哺乳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这恰恰与中医的辨证理论相互呼应,为中医对乳痈病因的辨证认识提供了有力的现代医学佐证。
- 当妈妈承受较大压力、处于焦虑状态时(这与中医肝郁气滞证相对应),这种不良情绪会对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导致乳汁分泌或排出出现异常。这一过程与中医理论中“肝主情志,疏泄失常则乳络不通”的观点高度契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绪波动会影响神经内分泌调节,使得泌乳素等激素分泌失衡,从而影响乳汁的正常分泌与排出,导致乳汁瘀积,为乳腺炎的发生创造条件。
- 过度食用高油高糖食物(对应中医胃热蕴结证),会使乳汁的成分发生改变,增加感染的风险。这与中医“胃经湿热熏蒸乳房成脓”的理论相契合。高油高糖食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会改变乳汁的酸碱度和营养成分,为细菌的滋生提供适宜环境,从而容易引发乳房感染,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进一步发展为化脓性炎症。
- 孩子含乳不当、口腔存在炎症(对应中医外邪引动乳络气滞证),在哺乳过程中,这些因素会将细菌带入乳房,这与中医所讲的“乳儿热气、滞痰引动乳络气滞痰凝”的理论相符。当孩子口腔内有炎症时,细菌容易在含乳过程中逆行进入乳房,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乳络气滞痰凝,形成乳房硬块等症状。
这充分证明了中医对乳痈病因的辨证认识,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通过中医辨证,能够精准明确乳痈的具体证型,如肝郁气滞、胃热蕴结、外邪引动等,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精准的方向。治疗过程中,通过“疏厥阴滞、清阳明热”等治法,调节经络气血,顺畅气机,解除肝郁,清除胃热,防范外邪入侵,从根本上守护乳房健康。这不仅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更是彰显了中医“治未病”的智慧,既能够有效治疗己发之病症,更注重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五、日常预防与辨证调护
基于上述对乳痈病因的辨证分析,哺乳期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护,以降低乳痈的发生风险。
(一)情志调摄(针对肝郁气滞证)
保持心情舒畅对于哺乳期妈妈至关重要,遇到事情时,切不可钻牛角尖,陷入不良情绪的泥沼。妈妈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疏解情绪,例如聆听舒缓悠扬的音乐,让优美的旋律如春风拂面般抚慰心灵;在环境宜人的地方散步,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放松身心;与亲朋好友进行坦诚的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释放内心的压力。中医理论强调“肝喜条达恶抑郁”,当情志保持畅达时,肝经的疏泄功能便能正常发挥,乳络中的气机也会随之调畅,从而大大减少肝郁气滞证乳痈的发生几率。可以说,良好的情绪状态是乳房健康的一道坚固防线。
(二)饮食调理(针对胃热蕴结证)
在饮食方面,哺乳期妈妈应尽量少食油腻、辛辣、甜腻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就像一颗颗“小炸弹”,容易在体内酿生湿热。相反,多食用清淡、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各种新鲜蔬菜、杂粮等,是更为明智的选择。这些食物能够使胃经气血保持“清净”,减少湿热的滋生,从而有效降低胃热蕴结证的发生风险。例如,蔬菜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排出体内毒素;杂粮则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能够维持胃的正常功能。合理的饮食结构就像给身体注入了一股清泉,滋养着乳房健康。
(三)哺乳管理(针对外邪引动证)
哺乳期妈妈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口腔卫生状况。一旦发现孩子口气热、痰多等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如运用小儿推拿这一传统中医疗法,通过特定的手法刺激孩子的穴位,调节脏腑功能,或者调整孩子的饮食,让其保持清淡饮食,以清除体内的热邪。同时,要避免让孩子含乳而睡,喂奶结束后,轻轻拍打孩子的背部,帮助孩子排出胃内空气,减少乳汁残留以及热气对乳房的熏蒸。这些措施能够从源头上切断外邪引动乳络气滞的路径,有效预防外邪引动证乳痈的发生。哺乳管理就像一把精准的“防护伞”,为妈妈和宝宝的健康遮风挡雨。
总之,乳痈的发生,根源在于阳明、厥阴经络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涉及肝郁气滞、胃热蕴结、外邪引动等多种辨证证型。只有清晰明确这些内在联系,我们在预防与治疗乳痈时才能有章可循。依据辨证结果,对经络和脏腑进行针对性的调理,使阳明、厥阴经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其正常功能,从而全方位守护乳房健康,让乳痈难以侵扰妈妈们的生活,这无疑充分展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的无穷智慧。
文中内容均为个人学习总结,不是治疗的依据,有病及时就医以免耽误健康。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