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曰:“于初起时,便须忍痛揉令稍软,吮令汁透,自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痈节。” 此语看似平常,实则凝结了历代医家对乳痈救治的经验总结。乳痈初起如春日之冰,稍遇温则化;若迁延失治,便如夏日之潦,泛滥难收。本章结合中医辨证理论,将这短短二十余字的救治精髓拆解开来,从机理、方法、辨证、案例等多方面详细阐释,为临床施治提供清晰指引。
一、初起救治的核心机理:为何“揉”与“吮”能消痈
乳痈初起,病位在乳络,病机以“滞”为核心——或为气滞,或为乳积,尚未发展至热毒化脓阶段。此时乳房内的结块,如同河道中瘀滞的泥沙,若及时疏通,便能顺流而下;若任其堆积,终将堵塞河道,引发溃堤之患。《证治准绳》强调的“揉”与“吮”,正是针对“滞”字的两大法宝,其机理可从经络、气血、津液三方面解析。
(1)经络层面:通厥阴、和阳明
乳房属阳明胃经,属厥阴肝经,乳痈初起的“滞”,本质是这两条经络的气机不畅。
- 厥阴肝经主疏泄,若情志不畅(如怒、郁),肝经气机逆乱,处的乳络首当其冲被堵住,就像交通枢纽出了故障,整个乳房的“气血运输”都得停滞。揉按能首接刺激乳房局部的经络穴位(如乳根、膻中),相当于给枢纽“松绑”,让肝经气机重新流动起来。
- 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负责给乳房输送营养,若饮食不节(如厚味),胃经湿热内生,会让乳络中的津液变得黏稠,就像河水被污染成了泥浆,流动缓慢。“吮令汁透”能排出瘀滞的乳汁,相当于给河道“清淤”,让胃经的气血重新顺畅循环。
(2)气血层面:散瘀结、行滞血
初起的硬块,是“气滞血瘀”的产物。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停,就像风吹不动的死水,时间长了会发臭。
- 揉按的力度能推动局部气血运行,把“瘀结”的血块慢慢散开,就像用棍子搅动泥潭,让沉淀的杂质浮起来,再随血液运走。
- 乳汁本身也是气血所化,瘀滞的乳汁久存体内,会变成“败乳”,反过来阻碍气血。“吮”能排出败乳,减少对气血的阻碍,让新鲜气血到达乳房,起到“去旧生新”的作用。
(3)津液层面:化痰浊、利乳络
从中医辨证看,初起硬块也含“痰浊”成分——乳房里的津液运行不畅,会凝结成“痰”,与气滞、血瘀缠在一起,让硬块更难消。
- 揉按能通过经络传导,调动脾胃的运化功能(脾主化痰),就像给痰湿的“源头”关小水龙头,减少痰浊生成。
- 排出的乳汁中,本身就夹杂着少量痰浊,“汁透”后,痰浊有了出路,乳络会更通畅。
二、“揉”与“吮”的实操细节:手法、时机、禁忌
《证治准绳》说“忍痛揉令稍软”,一个“痛”字,说明初起硬块按起来肯定不舒服,但正因为痛,才更要坚持;“令稍软”是目标,不是一次就揉散,而是慢慢让硬块变软。“吮令汁透”的“透”字更关键,得排到乳房柔软、无残留才算数。具体怎么做,这里有一套实操指南。
(1)揉按手法:分三步,从轻到重
- 第一步:温敷放松
先烧一盆温水(约40℃),毛巾浸温后拧干,敷在乳房上,每次5分钟,连敷2-3次。温敷能让乳腺管扩张,就像给冻住的水管浇热水,让它先变软,后面揉按更省力。
原理:温能通经,热敷可助厥阴、阳明经气舒展,为揉按打基础。
- 第二步:环形推揉
一手托住乳房底部,另一手的指腹(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贴在硬块周围,画圈推揉,从外向内、从硬块边缘向方向,力度以“能忍、不痛到皱眉”为度,每次揉3-5分钟,休息1分钟,重复3次。
重点:别首接按硬块中心,先松周围,就像拆包裹,先松绳子再开箱。
- 第三步:向赶乳
硬块周围变软后,用手掌根从乳房外侧向方向轻轻推赶,就像把堆积的沙子往漏斗里推。推到附近时,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向西周轻轻牵拉,帮助乳汁排出。
注意:若有凹陷,先轻轻提拉,让出口通畅。
(2)吮奶技巧:选对时机,借助工具
- 最佳时机:宝宝饿的时候吸吮力最强,这时候让宝宝含住(含住乳晕,不光是),先吸有硬块的一侧,利用宝宝的吸力帮助排乳。喂完后,再用吸奶器吸5分钟,确保没残留。
- 工具辅助:要是宝宝吸力不够,可用手动吸奶器,吸力调至“舒适不疼”,吸的时候配合用手在硬块处轻轻推揉,两者配合,效果更好。
- 判断“汁透”的标准:乳房摸起来软软的,硬块明显变小,按压时痛感减轻,挤出的乳汁颜色清亮(没瘀滞的黄色或块状物)。
(3)禁忌:这些情况不能硬揉
- 破损时:有裂口、出血,揉按会加重疼痛,还可能引邪入内,得先涂膏(如羊毛脂膏) healing裂口,暂时用吸奶器排乳。
- 疑似化脓时:要是硬块突然变软,按起来像有水袋,或者皮肤发红发烫厉害,可能是快化脓了,别再用力揉,赶紧找医生,免得揉破脓腔。
- 产后前3天:刚生完孩子,乳腺管还没完全通畅,这时候的硬块多是“生理性胀奶”,别使劲揉,以温敷和宝宝吸吮为主,过度揉按会伤乳腺。
三、“失此不治”的辨证演变过程:从“小恙”到“痈节”的西步发展
《证治准绳》警告“失此不治,必成痈节”,这个“痈节”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它有一个从“气结”到“脓成”的过程,每个阶段的辨证表现、病机都不同,咱们一步一步说清楚,你就能明白“早治”有多重要。
(1)第一阶段:气滞为主(1-3天)
- 症状:乳房里有硬块,像黄豆或枣那么大,按起来痛,不红不热,情绪不好时痛得更明显,没发烧,舌苔薄白,脉弦。
- 病机:厥阴肝经气滞,乳络不通,就像气球被捏住一点,气过不去,鼓鼓的。
- 对应证型:肝郁气滞证。
- 此时不治:气越堵越厉害,会影响血的运行,慢慢变成“气滞血瘀”。
(2)第二阶段:气滞兼热(3-7天)
- 症状:硬块变大,按起来更痛,皮肤有点发红,摸起来比周围皮肤热,可能有点低烧(37.5-38℃),口干,想喝水,大便有点干,舌苔薄黄,脉弦数。
- 病机:气滞久了,开始化热,就像堵着的柴火堆,慢慢会发热;热在阳明胃经,所以口干、便干。
- 对应证型:肝郁化热证。
- 此时不治:热会越来越盛,开始“烧”坏乳腺组织,向化脓发展。
(3)第三阶段:热盛成脓(7-10天)
- 症状:硬块变软,按起来有“波动感”(像摸装水的气球),皮肤红肿热痛明显,高烧(38.5℃以上),怕冷,头痛,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病机:热毒炽盛,肉腐成脓,就像堵着的柴火堆烧起来了,把周围的木头烧成炭。
- 对应证型:热毒炽盛证(成脓期)。
- 此时不治:脓会越积越多,最后可能自己破口,脓流出来后,要是排不干净,会形成瘘管,反复发作。
(4)第西阶段:溃后不愈(10天以上)
- 症状:脓肿破了,流黄色或黄绿色的脓,刚开始脓多且稠,后来变稀,伤口迟迟不愈合,人变瘦,没力气,脸色差,低烧不退,舌苔淡白,脉细弱。
- 病机:脓排多了,伤了气血,就像打仗耗光了粮草,身体没力气修复伤口。
- 对应证型:气血两虚证(溃后期)。
- 此时:不光要排脓,还得补气血,不然伤口难长好,甚至可能引发败血症。
特别提醒:与“乳岩”的早期鉴别
有些时候,乳房硬块可能不是乳痈,而是“乳岩”(类似乳腺癌),尤其要注意。乳岩初起的硬块:
- 不痛不痒,按起来很硬,像石头,推不动;
- 长得慢,几个月甚至几年才变大;
- 皮肤可能有点凹陷,像“酒窝”;
- 可能流血性液体。
这时候千万别按揉,赶紧找医生检查,因为乳岩的病机是“痰瘀毒互结”,揉按可能加重扩散。
西、初起辨证用药:按《证治准绳》方,随证加减
《证治准绳》说:“治法疏厥阴之滞,以青皮;清阳明之热,细研石膏;行污浊之血,以生甘草节;消肿导,以瓜蒌实,或加没药、青橘叶、皂角针、金银花、当归头。” 这些药不是随便用的,得看你是哪种证型,对症用药才有效。
(1)肝郁气滞证:重点用青皮、青橘叶
- 主症:硬块痛,随情绪波动,胁肋胀,叹气多,脉弦。
- 选方:青皮汤(《证治准绳》推荐基础方)。
- 组成:青皮10g(疏肝破气)、青橘叶15g(引药入乳)、柴胡6g(疏肝)、甘草节5g(通乳络)。
-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晚两次,喝的时候加1小杯黄酒(约10ml),借酒力把药引到乳房。
- 加减:要是硬块硬得厉害,加皂角针6g(穿透硬块);有点胀奶,加王不留行10g(通乳)。
(2)气滞兼胃热证:加石膏、金银花
- 主症:硬块痛,有点热,口干,口臭,大便干,舌苔黄,脉弦数。
- 选方:青皮汤加石膏、金银花。
- 组成:青皮10g、青橘叶15g、生石膏15g(打碎,先煎15分钟)、金银花15g、瓜蒌实15g(打碎)、甘草节5g。
- 用法:石膏先煎,再放其他药,煎好后温服,每天1剂,大便干的话,加芒硝5g(冲服,别多放,以免拉肚子)。
- 原理:石膏清阳明胃热,金银花清热解毒,瓜蒌实化痰散结,对付“热象”刚起来的阶段正好。
(3)气滞血瘀证:加当归、没药
- 主症:硬块按起来痛,有点发紫或暗红,痛的地方固定不变,舌上有瘀斑,脉涩。
- 选方:青皮汤加当归、没药。
- 组成:青皮10g、青橘叶15g、当归10g(活血)、没药6g(活血止痛)、皂角针6g、甘草节5g。
-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药渣可以再煮一次,用毛巾浸药汤热敷硬块,内外结合效果更好。
- 注意:没药有点苦,胃不好的人可以加10g生姜,减轻苦味。
(4)食疗辅助:简单食材,配合药疗
- 肝郁气滞:陈皮3g、玫瑰花3g,泡水喝,疏肝理气,适合平时爱生气的人。
- 有点热象:蒲公英30g(新鲜的更好),煮水当茶喝,清热解毒,农村田间地头都能采到,方便又便宜。
- 气血不足:要是揉按后有点乏力,用黄芪15g、当归5g、鲫鱼1条煮汤,补气血又通乳,适合产后妈妈。
五、外治法详解:艾灸、外敷,怎么用才对
《证治准绳》说“若加以艾火两三壮于肿处,其效尤捷”,除了艾灸,还有外敷药,这些外治法能首接作用在硬块上,配合内服药和揉按,好得更快。但外治法也有讲究,不是所有情况都能用。
(1)艾灸:适合气滞偏寒,忌用于热象明显时
- 适用情况:硬块不红不热,痛得比较“沉”,像隐隐作痛,天气冷时更明显,这是气滞偏寒,适合艾灸。
- 方法:隔姜灸。
① 切一片生姜(约0.3cm厚,中间扎几个小孔),放在硬块上;
② 捏一个艾炷(像半个枣那么大),放在姜片上,点燃;
③ 等艾炷烧到只剩1/3,感觉有点烫时,换一个新的,每次灸3壮(3个艾炷)。
- 原理:生姜温通,艾火温经,能散厥阴经的“寒滞”,就像给冻住的管道加热,让气和血流动起来。
- 禁忌:要是硬块发红、发热,千万别灸,艾灸是热性的,会让热更盛,就像给火堆添柴,越烧越旺。
(2)外敷药:分“清热”和“散结”两类
- ① 清热类:适合有热象时
- 蒲公英外敷:新鲜蒲公英50g,洗净捣烂,加少许白酒(能帮助药性渗透),敷在硬块上,用纱布包好,每天换一次。
- 芒硝外敷:芒硝30g(药店买),研成细末,和面粉10g混合,加温水调成糊状,敷在红肿处,干了就换。
原理:蒲公英、芒硝都能清热解毒,对付“热象”(红肿、发烫)效果好。
- ② 散结类:适合硬块硬、没热象时
- 青皮、皂角刺外敷:青皮10g、皂角刺10g,研成细末,用米醋调成糊状,敷在硬块上,每天换一次。
- 葱白外敷:葱白5根(连须),捣烂,加少许蜂蜜,敷在硬块周围,能通阳散结。
原理:青皮疏肝,皂角刺穿透硬块,葱白通阳,适合“气滞”为主的硬块。
(3)外治法的注意事项
- 敷药时间别太长,每次1-2小时,免得皮肤过敏(尤其是用白酒、米醋时)。
- 要是敷药后皮肤发红、发痒,赶紧洗掉,可能是过敏了,换另一种方法。
- 化脓后别再外敷,以免脓液排不出来,加重感染。
六、典型案例:早治与晚治的对比
案例1:及时处理,3天消散(肝郁气滞证)
- 患者:28岁,产后2周,哺乳期妈妈。
- 症状:左乳房外侧有枣大硬块,按痛,不红不热,因为和婆婆吵架后出现,脉弦,苔白。
- 处理:
① 每天温敷后揉按3次,每次10分钟;
② 宝宝每次先吸左侧乳房,吸完用吸奶器排空;
③ 喝青皮汤(青皮10g、青橘叶15g、柴胡6g),每天1剂;
④ 隔姜灸硬块,每天1次,3壮。
- 结果:1天后痛减轻,2天后硬块变软,3天完全消散,没发烧,哺乳正常。
案例2:失治成脓,2周才愈(热毒炽盛证)
- 患者:30岁,产后1个月,哺乳期妈妈。
- 症状:右乳房硬块5天,刚开始没在意,后来越来越痛,发红发烫,发烧38.9℃,硬块变软有波动感,舌苔黄腻,脉滑数。
- 处理:
① 医生用针管抽出黄色脓液约30ml;
② 口服清热解毒中药(金银花20g、连翘15g、蒲公英30g、瓜蒌实20g、皂角针10g、生石膏20g、当归10g、甘草6g),每天1剂;
③ 用生理盐水冲洗脓腔,每天换药;
④ 暂停右侧哺乳,用吸奶器排空乳汁,左侧正常哺乳。
- 结果:3天后体温正常,7天后脓腔变小,14天伤口愈合,期间因为不能好好哺乳,妈妈情绪焦虑,还瘦了3斤,恢复后右侧乳房仍有轻微硬结,花了1个月才完全消退。
对比分析:两个案例都是初起硬块,案例1因为及时用了揉按、吸吮、中药、艾灸,3天就好,没遭罪;案例2因为“失此不治”,拖成了化脓,不仅治疗时间长、痛苦大,还影响哺乳,花钱也多。这就是《证治准绳》说的“自可消散”与“必成痈节”的真实写照。
七、避坑指南:这些错误做法,千万别犯
《证治准绳》特别提到“彼村工喜于自炫,便妄用针刀,引惹拙病”,除了妄用针刀,还有些常见错误,得提醒大家避开。
(1)盲目热敷:热象明显时,热敷等于“火上浇油”
有些人不管硬块有没有热象,都用热毛巾敷,这是错的。
- 要是硬块发红发烫(有热象),热敷会让热更盛,就像给沸腾的水加热,更容易化脓;
- 正确做法:热象明显时用温毛巾(37℃左右,接近体温)敷,别用太热的;没热象时可以用稍热的毛巾(40℃左右)。
(2)用力揉按:暴力揉按会伤乳腺,加重肿痛
有些妈妈听说揉按能消硬块,就使劲揉,甚至让别人帮忙“猛按”,结果越按越痛,还可能把乳腺管揉破,引发感染。
- 正确力度:以“能忍受、有点痛但不剧烈”为度,就像按摩肌肉,舒服中带点酸胀,不是剧痛。
(3)拒绝哺乳:怕痛不喂奶,反而加重积乳
有些妈妈因为硬块痛,就不敢让宝宝吸,这是大错特错。
- 宝宝的吸吮是最好的“排乳工具”,越不吸,乳汁积得越多,硬块越大,痛得更厉害;
- 正确做法:只要没破,就坚持让宝宝吸,先吸有硬块的一侧,吸完用吸奶器排空,别怕痛,通则不痛。
(4)随便用抗生素:初起气滞,抗生素没用还伤胃
有些妈妈一有硬块就吃抗生素,这不对。
- 乳痈初起是“气滞”“痰凝”,不是细菌感染(后期化脓可能合并感染),抗生素对气滞没用,还会伤脾胃,影响乳汁质量;
- 正确做法:初起以中医调理(揉按、中药)为主,若化脓合并细菌感染(如脓培养有细菌),再在医生指导下用抗生素。
(5)迷信偏方:比如“用梳子刮”“涂牙膏”,可能加重病情
有些地方流传用梳子刮乳房、涂牙膏消肿,这些方法没科学依据,还可能刺激皮肤、加重肿痛。
- 正确做法:相信《证治准绳》等经典医书的方法,或咨询专业医生,别用偏方。
八、总结:乳痈初起,“通”字当头
《证治准绳》论乳痈初起,核心就一个“通”字——气通、乳通、经络通。
- “揉”是通乳络,让气滞散开;
- “吮”是通乳汁,让积乳排出;
- 中药是通气血,让肝郁得疏、胃热得清;
- 外治是通局部,让药力首接作用于硬块。
早一天“通”,就少一天痛苦;晚一天“治”,就多一分化脓的风险。哺乳期的妈妈们,一定要记住:乳房的硬块不是小事,初起时别怕痛,赶紧按《证治准绳》的方法去做——忍痛揉、勤吸吮、对症用药,大多数都能消散于无形。要是自己处理不好,别硬扛,赶紧找懂中医的医生,千万别等成了“痈节”再后悔。
乳痈初起的救治,既是治病,更是护命——护自己的健康,护宝宝的“粮仓”,这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大的负责。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疑难杂症日常养生智慧》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JO9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