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阳暖暖,院子里弥漫着干辣椒在铁锅里翻炒的香气。
沈如意站在灶台前,手中铁铲翻得飞快,身后是几只晾干的陶罐和三盆腌得火红的萝卜块。
“大宝哥,把那新晒的花椒递给我。”
“好嘞!”
沈大宝憨笑着递过来一小包花椒。她手脚利索地撒入锅中,只听“哧啦”一声,辣香中陡然添了一丝麻意,味道立刻变得更厚重了。
就在这时,沈老太提着个破旧木盒,慢吞吞走来。
“如意啊,这是你祖爷那年留下的,老太我收了三十多年,今日见你真心做事,也该给你看了。”
木盒是梨木的,边角早己磨平。打开之后,里面是一册发黄的牛皮纸册子,封面三个字:《调味札记》。
沈如意眼睛一亮,立刻拿出翻看。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类酱料的配比、腌制手法,旁注还夹杂些药性标记和田间记录——像极了古代版的“家庭调料开发笔记”。
最底下一页,赫然写着:
【火椒酱·秘制配方】 材料:二年陈椒、山姜、麻核、霜盐、藿香、烘熟菜籽油…… 工序:晒—炒—润—藏,须“初霜后第七天日中酿油”,以得味正、色醇、香长之效。 评注:“三辣不抢、西香互合,一口即燃,十口生津。”
沈如意呼吸一滞,这不是单纯的辣,这是中草药性+味觉调和的技术配比——祖上竟然早有“工艺+口感”的系统思维!
她兴奋地抱着册子回厨房,把新配方的比例重新核算一遍,又结合现代学过的食材保鲜、口味稳定技术,改良出一版“火宴坊·一号配方”。
试做第一锅酱时,她用小火慢熬,足足守在灶前一个半时辰。
汤汁红亮,粘稠而不油腻,浓香扑鼻,隐约还带一丝说不出的“山气草韵”。
她尝了一小口,眼睛立刻一亮。
“这味道……有灵魂了。”
第二天,她把几瓶新酱分装进自己新设计的**“竹叶封口罐”**中,外层用树皮纸包裹,系上草绳,写上“火宴坊”三个手写字。
送给镇上三位知名掌柜试吃。
掌柜们原本随意一尝,瞬间神情一变:
“这是辣酱?不是药膳?!”
“我这老胃都觉清爽了三分!”
“姑娘,这酱……你一斤要卖几钱?”
沈如意笑着说:
“火宴坊,三日后在县城开张,限量首批三十罐,先到先得。”
——
夜里回到家,沈老太在灯下抚着那本旧笔记,有些唏嘘:
“这可是你祖爷当年走南闯北换回来的配法,若当年不是他早逝,说不定咱家早不是这副田地了。”
沈如意捏着纸页,眼神坚定:
“老太太,咱家失去的,我会一样样挣回来。”
“不是靠男人,也不是靠求谁,是靠一勺辣酱、一个脑子,还有这双手。”
院中灯火微亮,锅中香意袅袅,一场“酱王之路”的传奇,悄然起步。
——
鸡鸣未歇,沈如意己扎起袖子,蹲在院中画草图。
一张铺子布局图,一张作坊分工图,再加一张调料包材分装流程图——虽是竹炭笔在草纸上勾勒,简陋得很,但逻辑分明,一目了然。
沈大宝凑过来一看,惊得挠头:“妹,你……你咋画得比县里教书先生还细致?”
“我在梦里学的。”沈如意随口糊弄。
她可不会说这是现代食品小作坊标准化流程图的简易版。
她的目标不是只卖几罐辣酱,而是要建一条完整的“调料供应链”——从原料采购、酱料加工,到包装装罐、销售运输,每一步都得有人分工合作。
现在最缺的,不是原料,不是钱,是——人手。
她走到村头,敲开了寡妇王氏家的门。
“王嫂,你这双手这么巧,我想请你来帮我炒酱,给工钱,一天十文,另送一罐辣酱。”
王寡妇一愣,忙不迭点头。
十文,可比她去县里洗衣裳挣得多多了!
接着,她又找了三个在家闲着的媳妇,大都是家里孩子大了,闲出病的那种。
“装罐封瓶你们学着来,不难,我教你们。”
“只要你们肯细致,我就给你们长期干。”
“还可以按月分成,你们帮我打拼,我让你们都挣银子。”
短短几日,“火宴坊作坊”在沈家院后的小空地上建起三间草房,前厅是灶台,中间是腌菜室,后面是包装仓。
一人掌火炒酱,一人添料搅拌,两人负责装瓶和封口。
沈如意坐镇指挥,像模像样地给每人发“工单”和“职责说明”。
王寡妇开玩笑:“你这姑娘做事,跟县官老爷似的,说起话来叫人不敢马虎。”
沈如意笑着点头:“你们认真干,将来能管别人的,咱们可要当‘火宴坊的大娘’哩。”
“好!咱信你!”
妇人们热情高涨。
第一批“火宴坊辣酱”出炉,共八十罐,统一竹罐、封纸、标签、草绳系口,整整齐齐。
沈如意还特地调了个“新口味”:“麻辣藿香酱”,入口清香,后劲够辣,搭馒头、拌饭都是绝配。
这天傍晚,她把八十罐辣酱码在竹筐里,打算明日一早再进城一次。
天边泛起霞光,她回头看那忙碌的作坊——草房透出暖黄灯光,几个妇人还在收尾,说笑声不断。
沈老太靠着门框看了许久,终是笑道:
“如意啊,你要是个男娃,咱村早就竖碑立传了。”
沈如意收了笔,把今日的账册放进怀里。
“我虽是女娃,也能立传。”她眼中有光,语气笃定,“还得是锦旗、招牌、大匾额那种。”
(http://www.220book.com/book/JO9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