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西年仲夏,烈日炙烤着大宋疆土,而在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却涌动着一股截然不同的气息。废弃百年的书院遗址前,数百名身着粗布短打的寒门子弟排成整齐队列,他们手中捧着的并非传统儒家典籍,而是装订简陋却字迹工整的《武经七书新注》。王伦立于斑驳的石牌坊下,望着眼前这一幕,手中握着的狼毫笔在批注本上重重顿下——一场关乎思想与文化的无声战争,就此拉开帷幕。
聚义厅内,烛火摇曳,将萧让、金大坚的身影映照在满墙书卷之上。王伦展开一卷残破的《白鹿洞书院志》,泛黄的纸页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早己褪色。"自科举被世家大族把持,寒门子弟再无出头之日。"他的指尖划过志书中记载的昔日辉煌,"我们要重建白鹿洞书院,却不是为了延续旧制。"
吴用轻摇羽扇,目光扫过案头堆积的典籍:"寨主之意,是以武入文?"王伦点头,翻开一本破旧的《孙子兵法》:"正是。将《武经七书》重新批注,融入梁山治军之道、民生之策,让这些少年既能研习兵法谋略,又能通晓治国安邦之理。"
筹备义学的过程充满艰辛。梁山派人遍访各地,搜寻流落在民间的藏书;萧让、金大坚日夜赶工,仿制官方文书与印鉴。当江州知府派衙役前来阻挠时,朱武从容不迫地展开一份盖有"国子监监制"印鉴的文书:"我等依《崇宁兴学诏》办学,何罪之有?"衙役们仔细查验,只见文书格式规范、印鉴清晰,却不知这不过是萧让的精妙仿作。
义学的课程设置堪称颠覆传统。每日清晨,学子们诵读的是《武经七书新注》,剖析其中的战略战术;午后则在演武场操练梁山独创的"九宫八卦阵",学习排兵布阵之法;入夜后,公孙胜会带着星图,为学生们讲解天文地理与气候变化对战争的影响。
一位来自猎户家庭的少年,将《六韬》中的战术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设计出改良版的捕猎陷阱。王伦得知后大喜过望,亲自将其招入身边培养:"这才是我梁山需要的栋梁之材!"短短数月,义学培养出的学子己能独立绘制山川地形图,甚至提出改进农具设计的方案。
在汴京大相国寺旁的小巷深处,一间名为"忠义"的书坊悄然开业。书坊内,毕昇改良后的活字印刷机正在飞速运转。工人们将刻着"蔡京十大罪"的胶泥活字整齐排列,滚上油墨,一张张《黑鸦录》便新鲜出炉。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详细记录了蔡京党羽贪污军饷、私吞赈灾粮、卖官鬻爵等种种罪状,甚至附上了伪造得足以乱真的账本影印件。
"您瞧瞧,蔡太师家的粮仓,老鼠吃的都是精米白面!"瓦舍勾栏内,评书艺人拍着醒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黑鸦录》中的故事。台下听众时而义愤填膺,时而扼腕叹息,更有人当场撕下身上的绸缎衣物:"这些民脂民膏,本该是我们的救命粮!"
为了让《黑鸦录》广泛传播,戴宗率领一众"神行太保",将小册子藏在糕点夹层、衣领袖口,利用他们出色的轻功与情报网络,将其传遍十八路州府。无论是繁华的汴京街头,还是偏远的山村小店,都能听到人们议论书中内容。
蔡京得知消息时,正悠闲地品鉴新得的汝窑茶盏。当看到"卖官鬻爵、祸国殃民"等触目惊心的指控时,他暴跳如雷,手中茶盏应声而碎:"彻查!凡是印刷此书的,一律杖毙!"然而,官府的查封行动却屡屡受挫。每当衙役们赶到一处书坊,只见到散落的活字与空荡荡的场地——这些活字早己被拆解,分散藏在全城各个铁匠铺中。更令朝廷头疼的是,每查封一处,便有十处新的书坊如雨后春笋般开张,《黑鸦录》的内容甚至被编成杂剧、歌谣,在市井间广为传唱。
国子监内,气氛凝重如铅。祭酒赵仲达将一本《黑鸦录》狠狠摔在案上,花白的胡须气得不住颤抖:"此等妖书,颠倒黑白,毁我朝纲!"他立刻召集三百太学生,手持火把,气势汹汹地冲向梁山开设的书坊。
熊熊烈火中,《武经新注》的书页如黑色的蝴蝶般飞舞。然而,就在众人准备乘胜追击时,七名年轻的博士突然挺身而出,挡住了太学生们的去路。为首的陈墨博士举起一本被火光映红的《武经总要》,声音铿锵有力:"赵祭酒可知,这些书中记载的屯田新法,能救活多少濒临饿死的流民?朝廷禁令森严,梁山泊却在兴办学堂、救济百姓,究竟谁才是祸乱天下的罪魁祸首?"
原来,吴用早己暗中布局,通过各种渠道与这些不满朝政的学者取得联系。他不仅向他们展示了梁山义学的办学成果,更以《黑鸦录》中的实证,逐渐动摇了他们的立场。在目睹了朝廷的腐败与梁山的济世之举后,这七位博士毅然选择站在正义的一方。
这场冲突最终以朝廷的妥协告终。七名博士带着国子监珍藏的《水经注》善本等典籍投奔梁山,更带来了一个意外的重要消息:泉州蕃学中藏有阿拉伯商人进贡的《海道针经》,其中详细记载了南洋航线、季风规律以及航海秘术。
王伦得知后,立刻安排童威、童猛兄弟率领精锐船队南下。他们以精美的丝绸、瓷器为诱饵,与蕃学进行交易。当《海道针经》的珍贵图册落入梁山手中时,阮小二抚摸着上面密密麻麻的航线标注,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了这个,我们的船队就能首达占城、爪哇,甚至更远的地方!"
而此时的白鹿洞义学,新一轮的招生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朗朗书声与演武场上的呐喊交织在一起,回荡在五老峰间。这场始于文化教育、蔓延至舆论战场、最终深入思想阵地的战役,不仅为梁山培养出大批栋梁之材,更在士大夫阶层中撕开了一道巨大的裂痕,让"替天行道"的主张如同星火燎原,在大宋王朝的土地上熊熊燃烧 ,为即将到来的变革埋下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http://www.220book.com/book/JUF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