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李院士也抵达发射中心,带来了国家天文台的最新观测数据 —— 天鹅座黑洞在过去 24 小时内,连续出现了 5 次强信号脉冲,频率波动规律比之前更清晰。
“这是个好兆头!” 李院士把数据报告递给秦奕,“信号强度足够,意味着卫星入轨后,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有收获。我们己经在地面指挥中心搭建了‘信号实时分析平台’,你在太空传回的数据,我们能在 10 分钟内完成初步分析。”
秦奕和李院士、马运一起走进地面指挥中心,看着大屏幕上的任务流程倒计时 ——“距离‘深空电磁信号探测卫星’发射还有 48 小时”。
指挥中心里,各岗位人员己经到位,正在进行最后的协同演练:通信组测试天地通话链路,数据组检查接收设备状态,气象组汇报发射窗口的天气情况 —— 预计发射当天晴空万里,风速小于 3 米 / 秒,完全符合发射条件。
“老秦,明天就要进行航天员进舱适应性训练了,紧张不?” 马运看着秦奕,笑着问道。
秦奕深吸一口气,目光望向窗外的发射塔架,火箭顶端的卫星在夕阳下泛着微光。
“说不紧张是假的,但更多的是期待。” 他语气坚定,“从天眼第一次接触到那个信号,到现在推动卫星发射、准备登上太空,我等这一天等了 9 年。不管是为了解开信号之谜,还是为了咱们商业航天的突破,这次任务我必须成功。”
李院士拍了拍两人的肩膀:“有你们这份决心,再加上咱们的技术实力,这次任务一定能成功!明天我陪你一起参加进舱训练,咱们再最后核对一遍太空任务的操作流程。”
当晚,秦奕回到航天员公寓,翻出了 2005 年天眼调试时的工作笔记,扉页上记录着当年捕捉到异常信号的时间、频率等参数。
他拿出笔,在笔记的最后一页写下:“2015 年 X 月 X 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待发。目标:天鹅座黑洞,探寻信号真相。”
写完,他合上笔记,躺在床上,脑海里一遍遍过着太空任务的操作流程 —— 从火箭升空后的姿态监测,到卫星入轨后的天线展开,再到信号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无比。
他知道,再过 48 小时,他将搭乘火箭奔向太空,去触碰那个困扰了他多年的神秘信号。
而整个团队为之付出心血的 “深空电磁信号探测卫星”,也将带着华国科技的力量,开启探索宇宙奥秘的征程。
窗外的夜空格外清澈,天鹅座的星星在天际闪烁,仿佛在静静等待着来自地球的 “访客”。
次日清晨 6 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天刚蒙蒙亮,秦奕己换上白色的舱内航天服,在航天员训练馆进行进舱适应性训练。
航天服的头盔显示器正实时显示着模拟座舱的参数,他抬手触碰右臂的触控面板,熟练调出 “卫星指令菜单”—— 这是他和团队特意优化的交互界面,将常用的 “天线展开”“信号采集启动” 等指令放在一级菜单,操作步骤比标准界面减少 3 步,能在紧急情况下节省宝贵时间。
“秦奕,测试天地语音链路。” 地面指挥中心的声音通过航天服通讯系统传来。
秦奕对着麦克风清晰回应:“天地语音链路正常,信号强度 95%,无杂音。”
话音刚落,头盔显示器上弹出 “模拟信号脉冲” 的提示,他立刻切换到 “信号监测模式”,手指在面板上快速滑动,调整卫星接收器的增益参数。
“捕捉到模拟信号,频率 238 赫兹,周期 1.1 秒,与天鹅座黑洞信号特征匹配。” 他一边汇报,一边将数据上传至地面平台,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丝毫卡顿。
一旁的李院士看着监控屏,满意地点头:“操作越来越熟练了,这套交互界面优化得很实用。”
训练结束后,秦奕脱下航天服,额头上虽渗着汗,却难掩兴奋:“刚才模拟捕捉信号时,感觉就像真的在太空一样,等正式任务时,肯定能更快锁定目标。”
两人随即前往卫星控制中心,参加发射前最后一次系统联调。
联调现场,数十台显示器实时刷新着火箭、卫星、地面接收站的参数。
当调度员宣布 “开始全系统联调”,秦奕紧盯主屏幕上的 “星箭协同” 模块 —— 火箭的姿态控制系统与卫星的分离机构正在进行数据交互,屏幕上的同步率数值从 98% 缓慢攀升至 100%。
“星箭协同正常,分离机构解锁测试通过。” 调度员的声音响起,现场响起一阵轻微的掌声。
可就在此时,卫星的 “电源管理系统” 突然报出 “备用电池电压波动” 的预警,数值在 28.5V 到 29.2V 之间反复跳动,超出了 “28.8V±0.2V” 的稳定范围。
秦奕立刻走到电源测试区,接过工程师递来的电路图:“查看备用电池的充放电回路,是不是电压调节器的参数漂移了?”
工程师迅速连接调试设备,果然发现电压调节器的反馈电阻出现 0.5% 的偏差。
“更换电阻,重新校准参数。” 秦奕下达指令,同时对着对讲机通知地面供电组:“同步调整地面模拟供电电压,确保与卫星电池参数匹配。”20 分钟后,备用电池电压稳定在 28.9V,预警解除,联调继续推进。
下午,马运带着 “星云” 的技术骨干来到指挥中心,带来了全球应急接收站的最新状态报告:“澳大利亚珀斯、巴西里约热内卢、挪威特罗姆瑟的三个接收站,都己完成信号接收测试,能实时接收卫星传输的 16 路数据,误码率低于 10??,完全符合要求。”
他还特意给秦奕带来了一个小巧的 “信号标识器”:“这是团队用华芯芯片做的,你把它装在航天服口袋里,要是在太空需要标记关键信号片段,按一下就能生成时间戳,方便后续分析。”
秦奕接过标识器,掂量着它的重量 —— 只有 15 克,却凝聚着整个团队的心血。“谢谢你们,有这个东西,数据分析会更精准。” 他把标识器小心翼翼地放进航天服的专用口袋,仿佛握住了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