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发射中心突然下起了小雨,气象组立刻启动应急预案,密切监测云层厚度和降水强度。
“预计 22 点前雨会停,明天发射窗口的天气仍为晴天,风速小于 2.5 米 / 秒。” 气象组组长在调度会上汇报,悬在大家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
当天晚上,秦奕在航天员公寓召开了一场简短的 “任务碰头会”,参会的有李院士、马运和核心技术人员。
“明天早上 8 点进舱,10 点 08 分准时发射,所有流程都己确认,大家按既定方案执行。” 秦奕看着眼前熟悉的面孔,语气平静却充满力量,“这次任务,我们不仅要把卫星送入轨道,更要把华国商业航天的技术实力展现给世界。”
“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马运举起手中的水杯:“老秦,我们在地面给你做后盾,等你从太空发回好消息!”
李院士也笑着说:“我己经在信号分析平台前留好了位置,就等你传回第一组天鹅座黑洞的信号数据。”
会议结束后,秦奕独自走到观测平台,看着远处被灯光照亮的发射塔架。
火箭和卫星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像一位蓄势待发的战士。他掏出手机,给家人发了一条报平安的消息,然后打开相册,翻看着这些年推进项目的照片 —— 从 “星云” 欧洲体验馆的首开放,到光伏云解决方案的落地,再到商业航天项目的启动,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一段奋斗的时光。
“还有 12 小时。” 秦奕抬头望向夜空,小雨过后的天空格外清澈,天鹅座的星星比往常更加明亮。
他知道,再过 12 小时,他将踏上一段全新的征程,去追寻那个困扰了他 9 年的信号,去实现一个跨越星空的梦想。
而在他身后,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是一个强大的技术团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科技国度 —— 这,就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次日清晨 7 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广播里响起 “航天员进舱准备” 的指令。
秦奕穿着白色舱内航天服,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走向发射塔架,脚步沉稳有力。
马运和李院士站在观测区,隔着玻璃向他挥手,秦奕抬手比出 “OK” 的手势,头盔面罩上的反光映出矗立的火箭,像一道刺破晨雾的银色利剑。
8 点整,秦奕顺利进入飞船指令舱,舱门缓缓关闭。他熟练地系好安全带,双手落在控制台的触控面板上,逐一检查设备状态:“座舱压力正常,氧气浓度 21%,通信链路通畅,卫星指令接收正常。”
每报一项参数,地面指挥中心就传来一声 “收到”,单调的应答声里透着不容差错的严谨。
9 点 30 分,燃料加注完成,发射塔架的摆杆开始缓慢撤离,火箭底部的导流槽己注满冷却水,整个发射场陷入一片寂静,只剩倒计时显示器上的数字在一秒秒跳动。
“10、9、8……3、2、1,点火!”
随着调度员一声令下,火箭底部喷出橘红色的烈焰,巨大的轰鸣声震得地面微微颤抖。
秦奕感到一股强大的推力从座椅底部传来,身体瞬间被牢牢压在椅背上,头盔显示器上的过载数值迅速攀升至 3.5G。
他紧盯着姿态控制系统的参数,看着火箭在程序控制下缓缓转向,朝着东南方向的预定轨道飞去。“助推器分离正常”“一级火箭关机”“二级火箭点火”,每一个关键节点的指令都精准执行,舱内的指示灯从红色依次切换为黄色、绿色。
当过载数值降至 1.2G 时,秦奕终于能稍微活动手指,他按动面板上的 “卫星状态监测” 按钮,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卫星的实时画面 —— 太阳能帆板己顺利展开,电池发电量稳定在 3.2kW,天线正朝着天鹅座方向缓慢转动。
“卫星状态一切正常,天线展开角度误差 0.01 度,符合设计要求。” 他对着麦克风汇报,声音里难掩一丝激动。
9 点 58 分,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近地轨道。
秦奕解开安全带,第一次体验到失重的感觉 —— 手中的笔漂浮在半空,舱内的小物件轻轻晃动。
他没有急于适应失重,而是立刻切换到 “信号探测模式”,手指在面板上滑动,将卫星接收器的增益调至最高,频率锁定在 238 赫兹。
“开始捕捉天鹅座黑洞信号,当前天顶角 15 度,方位角 320 度,信号强度 - 110dBm。” 他一边报数据,一边按下马运送的信号标识器,为后续分析标记初始时间点。
地面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传输回的信号波形图正在缓慢刷新。
李院士紧盯着屏幕,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再微调 0.5 度天线仰角,这个角度可能会避开星际尘埃的干扰。” 秦奕立刻执行指令,调整后不到 10 秒,波形图上突然出现一个清晰的峰值 —— 频率 238.1 赫兹,周期 1.1 秒,与 2005 年天眼捕捉到的信号特征完全吻合!
“捕捉到信号了!” 秦奕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信号稳定,无明显干扰,正在存储原始数据并上传地面。”
马运在指挥中心猛地站起身,和身边的技术人员击掌庆祝。
屏幕上,信号数据正通过 “天地数据双备份系统” 同步传输到 “星云” 地面节点和国家天文台,误码率始终低于 10??。“数据接收正常,初步分析显示,信号调制模式与之前推测一致,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 数据组负责人的汇报让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秦奕在舱内漂浮着,看着屏幕上跳动的信号波形,脑海里闪过之前在天眼调试时的场景 —— 当时那缕微弱的信号只持续了 10 秒,如今却能在太空中稳定捕捉到,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梦想成真,更是华国科技从追赶到超越的见证。
他再次按下信号标识器,记录下这个关键时刻,然后对着麦克风说:“后续将持续监测信号,每 30 分钟上传一次数据,同时测试‘动态休眠 - 瞬时唤醒’模块在太空环境下的性能。”
作者“燃面不燃”推荐阅读《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