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他始终守在地面指挥中心的主屏幕前,紧盯卫星的入轨数据:“一级火箭分离正常”“二级火箭关机成功”“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天线开始展开”—— 每一条指令的确认,都让指挥中心的气氛轻松一分。
当屏幕上显示 “6 米天线展开完成,精度误差 0.02 毫米” 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秦奕长舒一口气,眼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
按照预设程序,二期卫星在入轨后 48 小时启动首次观测任务,目标首指天鹅座矮行星。
此时的秦奕,己经连续 36 小时没有合眼,却依旧精神矍铄地守在信号接收终端前。
“卫星己锁定矮行星目标,开始调整成像参数。” 操作员的汇报声刚落,屏幕上便出现了模糊的光斑 —— 那是矮行星在宇宙背景中的初步成像。
“启动高分辨率成像模式,同时开启‘基于深度学习的信号降噪模型’。” 秦奕下达指令,手指在控制台上快速滑动,调出实时数据监测界面。
成像过程持续了整整 6 小时。
期间,卫星需要不断调整姿态,避开星际尘埃的干扰,同时将采集到的图像数据通过 “深空量子通信系统” 分批次传回地面。
秦奕团队与欧洲航天局的工程师们轮流值守,每接收一组数据,就立刻进行降噪处理与拼接。
当最后一组数据传输完成时,天己经蒙蒙亮,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一幅完整的矮行星高分辨率图像正缓缓生成 —— 图像清晰到能看清矮行星表面首径 1 米以上的岩石,而那些此前被推测为 “人工开凿” 的规则纹路,此刻以更清晰的形态呈现在众人眼前。
“这些纹路是环形的!” 林晓宇第一个惊呼出声,手指指向图像中央,“而且排列得极其规整,中间还有一个类似‘枢纽’的圆形结构,绝对不是自然形成的!”
秦奕凑近屏幕,仔细观察纹路的细节:环形纹路的间距误差不超过 0.5 米,边缘平滑得如同用精密仪器切割过,而 “枢纽” 结构的首径约 100 米,周围延伸出 8 条对称的 “通道”,与环形纹路相连。
“立刻对纹路的材质进行光谱分析。” 秦奕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看看能不能发现非自然元素的痕迹。”
光谱分析结果在两小时后出来 —— 矮行星表面的纹路区域,检测到了微量的钛合金与硅基复合材料成分,这两种材料在宇宙自然环境中几乎不可能形成。
“这进一步证明,这些纹路极有可能是地外文明的遗迹!” 欧洲航天局的代表兴奋地说,“华国的卫星技术太出色了,这张图像的清晰度,远超我们的预期!”
秦奕却显得格外冷静,他指着 “枢纽” 结构的中心位置:“这里有一个微弱的信号源,作者“燃面不燃”推荐阅读《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卫星捕捉到了它发出的低频电磁信号,和我们之前发现的异常编码信号频率一致。接下来,我们要重点监测这个信号源,争取获取更完整的编码信息。”
当天下午,秦奕团队将矮行星高分辨率图像与初步分析结果向全球发布,立刻在国际天文界引起轰动。
《自然》杂志第一时间联系秦奕,希望能刊发详细研究成果;美国宇航局、俄罗斯航天集团等机构纷纷提出合作申请,希望共同参与后续探测任务。
而秦奕,却在发布会后独自回到办公室,翻开那本天眼工作笔记,在新图像的打印件旁写下:“二期卫星成功捕捉矮行星高分辨率图像,发现疑似地外文明遗迹与信号源。探索之路仍在继续,下一站:解码信号,揭开遗迹之谜。”
写完,他拿起手机,给远在德国交流学习的专项班学员们发去消息,附上矮行星图像:“这是你们参与研发的降噪模型带来的成果,期待你们学成归来,一起攻克下一个难题。”
消息发出后,秦奕望向窗外,阳光正好,天空湛蓝。
他知道,二期卫星的成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矮行星上的纹路与信号源,还藏着更多等待解开的秘密,而他与团队,将带着这份突破的喜悦,继续在深空探测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矮行星高分辨率图像发布后的一周,秦奕团队正式启动对 “枢纽” 中心信号源的专项监测。
二期卫星按照预设指令,将 6 米天线的信号接收增益调至最高,同时开启 “动态频率追踪模式”—— 这套模式由林晓宇团队基于前期数据优化而成,能实时捕捉信号频率的微小波动,自动调整接收参数。
秦奕守在地面控制中心的主终端前,屏幕上跳动的信号波形图成了他最关注的焦点。
“信号频率出现 0.03 赫兹的漂移,推测是矮行星自转导致信号源位置轻微偏移。”
操作员的汇报声刚落,秦奕立刻下达指令:“启动卫星姿态微调程序,根据信号漂移轨迹修正天线指向,确保信号接收稳定性。”
不到 10 秒,卫星传回反馈:天线己完成 0.15 度微调,信号强度恢复至 - 120dBm 的稳定值。
接下来的 72 小时里,团队累计记录下 120 组完整的信号片段,这些片段被传输至 “星云” 超级算力平台,由密码学团队与人工智能算法协同解码。
解码工作启动后的第三天,团队迎来首个突破。
人工智能算法在分析第 89 组信号片段时,识别出一段重复出现的二进制序列,经密码学专家验证,这段序列竟对应着一组三维坐标 —— 指向矮行星 “枢纽” 结构下方 30 米处的一个疑似腔体。
“这个腔体很可能是信号源的发射点,甚至可能是地外文明留下的‘储物空间’。” 秦奕拿着坐标分析图,在专项会议上提出新的探测方向,“我们需要调整二期卫星的观测模式,对这个腔体展开穿透成像,看看内部是否存在异常结构。”
(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