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大厅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秦奕却没有放松,他紧盯着屏幕上的飞行数据:“一级火箭分离正常”“整流罩分离成功”“二级火箭关机”—— 每一个关键节点的确认,都让他悬着的心稍稍放下。
当屏幕显示 “探测器成功脱离火箭,进入预定转移轨道” 时,他长舒一口。
这一天,他们等待了 8 年,从初代探测器的技术验证,到二代探测器的精准筹备,无数个日夜的付出,终于换来了这一刻的成功。
探测器进入转移轨道后,按照预设程序启动了太阳能帆板与核热推进系统的初始调试。
飞行第 3 小时,帆板顺利展开,面积达 20 平方米的帆板在太空中展开的画面,通过量子中继站传回地面,清晰地呈现在大屏幕上。
“帆板光电转换效率达 98%,能源输出稳定。” 操作员的汇报声让团队再次振奋,秦奕立刻指示:“启动日球层顶探测设备预热程序,确保设备在巡航阶段保持最佳状态。”
接下来的几天里,探测器按照预定轨道稳步飞行,地面控制中心每天都会收到它传回的状态数据。
飞行第 7 天,探测器成功完成第一次轨道微调,通过核热推进系统喷射少量燃料,将轨道偏差修正至 0.005° 以内,为后续借助木星引力弹弓做好准备。
秦奕团队则利用这段时间,对探测器传回的初期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其中一组太阳系内星际尘埃的分布数据,为研究太阳风对尘埃颗粒的影响提供了新的参考,林晓宇据此撰写的初步分析报告,很快被国际天文期刊接收。
随着探测器距离地球越来越远,量子通信链路的维护成为重点。
飞行第 3 个月,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附近时,遭遇了一次中等强度的太阳风暴,导致通信信号出现短暂波动。
秦奕立刻启动 “日球层顶通信应急方案”,通过月球背面与火星轨道的量子中继站协同,调整信号传输频率,仅用 15 分钟就恢复了通信稳定。“这次太阳风暴是对通信系统的一次实战检验,也为后续穿越日球层顶时的通信保障积累了经验。” 秦奕在团队例会上总结道。
飞行第 12 个月,探测器抵达木星轨道附近,准备执行第一次引力弹弓加速。
此时,地面控制中心的轨道模拟团队己根据木星的实时运行参数,优化了加速轨道细节。
当探测器进入木星引力影响范围时,林晓宇带领团队密切监测探测器的速度与姿态变化:“速度己提升至 250 公里 / 秒,姿态稳定,预计 12 小时后完成加速,达到 280 公里 / 秒的目标速度。”
加速过程中,探测器还顺带对木星的卫星 Europa 进行了一次短暂观测,传回的冰层表面图像,补充了初代探测器此前的观测数据,为后续研究木卫二海洋提供了更完整的资料。
完成木星引力弹弓加速后,探测器进入为期 6 个月的巡航阶段,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 向着土星轨道飞去。
秦奕团队利用这段时间,对探测器的日球层顶探测设备进行了全面自检,重点测试了超导量子信号接收器在深空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与等离子体屏蔽网的有效性。
测试结果显示,所有设备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为即将到来的土星引力弹弓加速与后续穿越日球层顶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探测器飞行至第 18 个月,距离土星还有 1 天文单位时,秦奕站在指挥大厅的大屏幕前,看着探测器的实时轨迹图,对团队说道:“接下来的土星引力弹弓,将把探测器推向 360 公里 / 秒的速度,之后我们就要为穿越日球层顶做最后的准备了。”
“这一路,我们攻克了无数难关,未来,我们还要一起迎接探测器穿越日球层顶的历史性时刻,揭开太阳系边界的奥秘。”
大屏幕上,探测器的光点正朝着土星的方向稳步移动,身后是蓝色的地球,前方是浩瀚的深空,一场向着日球层顶的远征,才刚刚拉开序幕。
探测器朝着土星稳步飞行,距离目标越来越近。
飞行第 20 个月,终于抵达土星引力影响范围的边缘。
此时,地面控制中心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大屏幕上的轨道模拟图与实时数据上。
林晓宇带领的轨道监测小组,每 10 分钟就会向秦奕汇报一次探测器与土星的相对位置、速度变化:“当前距离土星 100 万公里,速度 282 公里 / 秒,预计 8 小时后进入最佳加速位置。”
秦奕站在控制台前,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反复确认加速轨道的关键参数:“通知探测器启动姿态微调程序,将天线角度调整至面向地球,确保加速过程中通信不中断。同时,让超导量子信号接收器进入预工作状态,尝试捕捉土星磁场与太阳风交互产生的特殊信号。”
8 小时后,探测器如期抵达土星引力加速的最佳位置。
随着 “启动引力弹弓加速” 指令的下达,探测器开始围绕土星做曲线运动,借助土星的引力不断提升速度。
大屏幕上,速度数值不断跳动:290 公里 / 秒、310 公里 / 秒、330 公里 / 秒…… 当速度突破 360 公里 / 秒时,林晓宇兴奋地喊道:“速度达标!可以启动脱离程序了!” 探测器随即喷射少量燃料,调整轨道方向,顺利脱离土星引力束缚,朝着日球层顶的方向疾驰而去。
加速过程中,探测器搭载的设备也收获满满。
超导量子信号接收器成功捕捉到土星磁场与太阳风碰撞产生的高频电磁信号,这些信号蕴含着太阳系磁场边界的重要信息。
秦奕团队连夜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信号中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推测与土星的自转周期及太阳风的强度变化密切相关。
林晓宇据此完善了 “太阳系磁场交互模型”,为后续穿越日球层顶时的磁场探测提供了重要参考。
(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