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33章 星桥一号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观测窗口结束后的一个月,秦奕在团队例会上提出了新的目标:“捕捉信号只是第一步,我们需要研发下一代探测器,尝试与这个地外文明建立主动接触。”

他将新探测器命名为 “星桥一号”,并明确了核心任务:携带人类文明的 “信息载荷”,抵达天鹅座 61 系统宜居行星轨道,尝试发送人类的 “回应信号”,同时开展近距离观测,获取该文明的更多信息。

“星桥一号” 的研发方案很快提上日程。

与二代探测器 “远距离观测” 的定位不同,它需要突破三大核心技术。

首先是 “超远距离推进系统”—— 团队决定在核电推进的基础上,加入 “激光帆辅助推进”:地面与太空部署的激光阵列,通过聚焦激光束照射探测器的轻质帆板,为其提供额外推力,将速度提升至 0.12 光速,使单程飞行时间从原本的 9800 年缩短至 95 年。

其次是 “跨星际通信增强系统”—— 研发 “量子纠缠中继卫星链”,在探测器飞行路径上每隔 10 光年部署一颗中继卫星,确保信号能实时传回地球,避免因距离过远导致的通信延迟。

最后是 “文明信息载荷”—— 整合全球科学家与艺术家的智慧,将人类的历史、文化、科技成果转化为 “视觉 + 数学 + 分子结构” 的多维度信息,存入抗辐射的量子存储芯片,确保地外文明能准确解读。

在推进系统研发中,团队遇到了激光帆材料的难题 —— 传统碳纤维帆板无法承受激光束的高温。

秦奕联合材料学专家,研发出 “碳化硅 - 金刚石复合薄膜”,厚度仅 0.01 毫米,却能耐受 3000℃的高温,且光反射率达 99.9%,完美适配激光帆推进需求。

通信团队则在 “墨子号” 量子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 “长效量子纠缠态保持技术”,使中继卫星的纠缠态稳定时间从几小时延长至数年,为跨星际通信提供了保障。

2031 年 5 月,“星桥一号” 研发项目正式立项,全球 28 个国家的航天机构申请加入合作,共同参与探测器的设计与建造。

秦奕被推选为项目总负责人,他在启动仪式上说道:“二代探测器让我们‘看见’了地外文明,‘星桥一号’将让我们‘走近’它们。这不仅是一次航天任务,更是人类文明与宇宙对话的开端。”

此时,二代探测器仍在日球层顶外运行,持续接收天鹅座 61 系统的信号,为 “星桥一号” 的轨道设计提供实时数据。

秦奕偶尔还会来到发射场的观测台,望着天鹅座的方向,手中的旧硬币己被得发亮。

从 1984 年重生时的迷茫,到如今带领人类迈向星际文明接触的征程,47 年的时光里,他不仅改写了自己的命运,更推动人类在宇宙探索的道路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95 年后,‘星桥一号’会带着人类的问候,抵达天鹅座 61。” 秦奕轻声自语,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而我们,将在这里,等待来自宇宙的第一声‘回应’。”

远处的研发中心里,“星桥一号” 的模型己初具雏形,那轻薄的激光帆板在灯光下闪烁着微光,仿佛正准备迎接跨越光年的使命。

2032 年夏,“星桥一号” 的研发进入攻坚阶段,首个难题便出在 “激光帆辅助推进” 的地面激光阵列部署上。

按照方案,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建设 6 座兆瓦级激光发射站,确保探测器飞离太阳系时,能持续获得激光推力。

但在选址过程中,位于南美阿塔卡马沙漠的发射站遭遇了 “大气湍流干扰” 问题 —— 该区域虽晴天多、空气干燥,却因地形复杂导致激光束传输时出现 0.3° 的偏移,远超 0.05° 的精度要求。

负责激光系统的工程师团队多次调整发射角度,仍无法解决湍流影响。

秦奕得知后,亲自带队前往阿塔卡马沙漠,在发射站周边布设了 20 个大气监测站,连续 72 小时记录湍流数据。

经过分析,他提出 “自适应光学补偿方案”:在激光发射镜头前加装可变形反射镜,通过 AI 算法实时捕捉大气湍流的扰动特征,驱动反射镜快速调整形状,抵消光束偏移。

团队立刻对发射系统进行改造,加装了由 1280 个微型压电陶瓷驱动的反射镜模块,配合升级后的 “湍流预测算法”,最终将激光束偏移控制在 0.03° 以内,满足了推进需求。

与此同时,“文明信息载荷” 的优化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最初的信息方案以文字和图像为主,但国际合作团队提出质疑:“地外文明的感知方式可能与人类不同,单纯的视觉信息未必能被解读。”

秦奕随即组织全球 100 多位科学家、艺术家与语言学家,成立 “星际信息编码委员会”,重新设计载荷内容。

最终确定的方案包含三层信息:基础层以质数序列、圆周率等宇宙通用数学规律为 “钥匙”;中间层用动态分子结构模型展示地球生命的基础构成;顶层则通过 “地球文明时间轴”,以动画形式呈现人类从原始社会到深空探测的发展历程,同时融入不同文明的音乐旋律,用声波频率传递情感信号。

信息被存储在抗辐射量子芯片中,芯片外壳采用 “星桥一号” 专属的碳化硅 - 金刚石复合薄膜,确保在 95 年飞行中不受宇宙射线损坏。

2035 年,“星桥一号” 的主体结构完成组装,在津城航天制造基地的洁净车间里,这个长 12 米、宽 8 米的探测器初具雏形 —— 中部是核热推进系统的反应堆舱,两侧展开的激光帆板如同巨大的银色翅膀,前端则搭载着超导量子通信天线与多光谱观测设备。

但在首次全系统联调时,又出现了新问题。



    (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