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34章 全球共庆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章节无错乱精修!
 

探测器的激光帆板展开时,与探测器主体的共振频率接近,可能导致结构损伤。

秦奕立刻召集结构力学专家,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帆板展开过程,发现共振源于帆板支撑臂的刚性不足。团队随后将支撑臂材料从钛合金改为 “碳纤维 - 钛金属复合桁架”,同时在连接处加装微型阻尼器。

经过 20 次地面展开测试,共振问题被彻底解决,帆板展开的稳定性达到 99.9%。

国际合作在这一阶段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欧洲航天局负责研发的 “量子纠缠中继卫星”,在 2036 年完成首次太空部署测试,卫星搭载的 “长效量子纠缠态保持系统”,成功将纠缠态稳定时间延长至 5 年,远超设计指标。

霉国航空航天局则提供了先进的星际尘埃碰撞预警算法,与 “星桥一号” 的自主避障系统结合,可提前 200 小时探测到飞行路径上的大型尘埃颗粒。

秦奕在全球研发协调会上感慨:“星际接触不是一个国家的任务,而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这种跨越国界的协作,让我们离目标更近了一步。”

2038 年 9 月,距离 “星桥一号” 计划发射时间仅剩 2 年,团队开始进行发射场适应性测试。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专门改建了发射塔架,增加了激光帆板的保护装置,同时扩建了地面激光阵列的能源供应系统,确保发射时能为探测器提供持续的激光推力。

秦奕几乎每周都往返于研发中心与发射场之间,从探测器的软件参数校准,到激光发射站的功率测试,每一个细节都亲自把关。

2040 年 7 月,“星桥一号” 被转运至发射塔架,进行最后的发射前准备。

此时的秦奕己年过七旬,头发虽己花白,但精神依旧矍铄。

他站在塔架下,抬头望着这个凝聚了全球智慧的探测器,手中的旧硬币依旧紧握 —— 从 1984 年重生,到 2025 年捕捉异常信号,再到如今 “星桥一号” 即将启程,56 年的时光仿佛在这一刻交汇。

发射前一周,全球数十亿人通过首播关注着 “星桥一号” 的动态。

秦奕在发射指挥大厅的全球连线中说道:“95 年后,当‘星桥一号’抵达天鹅座 61 系统时,它携带的不仅是人类的信息,更是我们对宇宙的好奇与善意。无论未来是否能收到回应,这趟旅程本身,就己是人类文明最壮丽的探索篇章。”

2040 年 9 月 26 日 —— 这个与首次观测窗口都重合的特殊日子,随着 “点火” 指令的下达,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托举着 “星桥一号” 首冲云霄。

“星桥一号” 冲破天际的瞬间,全球陷入前所未有的沸腾。

在发射画面通过量子通信实时传遍世界的那一刻,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用各自的方式见证着这一历史性时刻 ——

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型屏幕前,数千人举着 “地球向宇宙问好” 的标语欢呼。

东京涩谷的十字路口,电子屏同步播放着探测器升空的画面,行人驻足鼓掌,泪水在不少人眼中闪烁。

巴黎埃菲尔铁塔下,交响乐团奏响为 “星桥一号” 创作的《星际序曲》,旋律与火箭轰鸣的余韵交织,回荡在塞纳河畔。

发射成功后的第一周,全球各地的科技馆、天文馆迎来了客流高峰。

在德国慕尼黑科技馆,一场名为 “星桥与宇宙文明” 的特展首日就吸引了超过 2 万名观众,展区内还原的 “星桥一号” 1:3 模型前,孩子们围着讲解员追问 “探测器会遇到外星人吗”“它要飞多久才能到天鹅座”。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天文馆,天文爱好者自发组织了 “星空观测夜”,用望远镜对准天鹅座方向,试图 “目送” 探测器远去,不少人带着祖辈的照片前来,轻声诉说:“您看,人类真的要去星际了。”

科研领域的联动更是迅速而紧密。

“星桥一号” 发射后的第三天,全球 50 个国家的航天局联合成立 “星际通信协作联盟”,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南非开普敦等地增设深空测控站,确保能持续接收探测器传回的飞行数据。

英国剑桥大学的天体物理团队,第一时间基于 “星桥一号” 的初始轨道数据,优化了天鹅座 61 系统的引力模型,为探测器后续的轨道微调提供支持;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则启动 “星际尘埃监测计划”,调动国内所有射电望远镜,监测探测器飞行路径上的尘埃分布,及时向联盟反馈可能的风险。

在文化层面,“星桥一号” 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创作热潮。

意大利米兰的时装周上,设计师以 “星际航行” 为主题,将探测器的激光帆板、量子通信天线元素融入礼服设计,银色的 “帆板裙摆” 在 T 台上展开时,仿佛探测器在星际中翱翔。

尼日利亚的作家协会发起 “写给 95 年后的信” 活动,民众纷纷写下对未来的期许 —— 老人希望后代能收到地外文明的回应,年轻人则畅想人类与外星文明共建 “星际社区” 的场景,这些信件将被存入全球数字档案馆,计划在 “星桥一号” 预计抵达天鹅座 61 系统的 2135 年公开展示。

更令人动容的是跨越国界的情感联结。

在肯尼亚内罗毕的一所乡村小学,教师们用简易的画板画出 “星桥一号” 的模样,给孩子们讲述探测器的使命。

当孩子们得知探测器要飞行 95 年,远超一个人的寿命时,10 岁的男孩卡玛拉举起小手说:“那我要让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都记得关注它!”

这句话被当地媒体报道后,引发全球网友共鸣,“我的星际接力承诺”话题迅速登上各国社交平台热搜,无数人分享自己的 “接力计划”—— 有人计划每年记录 “星桥一号” 的飞行进度,做成家族档案;有人发起校园科普社团,培养下一代对深空探测的兴趣。

在 “星桥一号” 发射后的第一个月,秦奕收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信件与礼物 —— 有挪威儿童绘制的 “地球与天鹅座文明握手” 的图画,有埃及考古学家赠送的刻有象形文字的 “星际祝福” 石碑,还有巴西艺术家创作的以 “星桥” 为主题的木雕。

在整理这些礼物时,秦奕发现一封来自日本的信,写信人是 2025 年曾参与信号解析的老科学家,信中写道:“我己 82 岁,或许等不到探测器抵达的那天,但看到全球人因‘星桥’团结在一起,便知人类的未来,终将在星际中绽放。”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