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在华国和印尼复交之后,新加坡总理就立即表态承诺在卸任前完成和华国建交的事务,而他也确实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1990年7月,印尼外长访华,双方发表《关于恢复两国外交关系的公报》,为复交奠定基础,8月8日,两国外长签署《关于恢复外交关系的谅解备忘录》,宣布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
紧接着,华新两国就迅速开启建交谈判,9 月 18 日就谈妥了相关事项,10 月 3 日,两国外长便在联合国签署建交公报,正式建交。
这背后,是两国 15 年的务实交往、互相试探与战略考量。
新加坡既要顾及周边地缘政治,又想搭上华国发展的快车,华国也看到了新加坡在区域经济、科技领域的潜力,所以建交之后,两国高层互访频繁,1991 年,新加坡总统访华,同年,华国主席回访,高层互访机制就此确立,开启了中新全面合作的新篇章。
秦奕作为重生者,他深知这段历史的分量,此刻也比旁人更多了几分感慨:“新加坡那位传奇总理的战略眼光确实厉害,‘不早于邻国’原则看似保守,实则是以退为进,现在两国关系破冰,我们的联合实验室项目,就是要抓住这个黄金机遇。”
陈志斌眼神里也满是惊叹:“原来是这样,我就说新加坡作为一个华人国家这些年在外交上怎么一首那么谨慎,没想到背后藏着这么多考量。” 他顿了顿,忽然笑出声,“不过现在好了,建交的坎儿就要跨过去了,咱们的合作计划也能名正言顺推进。”
方文双手抱胸,盯着墙上的世界地图,新加坡所在的位置被他的目光灼得发烫:“邓公当年去考察新加坡,裕廊工业区的经验确实给咱们打开了新思路。现在咱们带着技术和人才计划去,也算延续这段渊源。”
他转头看向秦奕,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老秦,这次合作说不定能成为中新科技交流的新起点。”
倪广楠看着众人热烈讨论的模样,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重新拿起茶杯,却发现茶水己经凉透,轻笑着摇摇头:“以前谈判桌上的艰难,现在说起来不过寥寥数语,但每一步都是两国智慧的碰撞,你们这代人赶上好时候了,有技术、有想法,就借着建交的东风,在新加坡闯出一片天。”
“老倪说的对啊!”陈志斌一拍大腿,“我再和书瑶那边通个气,让她重点研究下建交背景下,我们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计划的落地可行性,等她整理了一份报告之后,小秦小方你们两个人一起过来参谋参谋下后续的计划。”
方文点头表示赞同:“这边技术方案和合作框架,我们同步推进,等她的分析报告出来,正好能整合完善……”
窗外的暮色愈发浓重,会议室的白炽灯将几人的身影投在白板上,随着讨论的深入,那些影子时而重叠,时而分开,仿佛预示着即将开启的合作征程,虽有波折,但前景可期。
散会时,暮色己彻底吞噬了天际线,路灯次第亮起,在柏油路面上晕开一片片橙黄的光斑。
秦奕将公文包甩上后座,金属拉链磕在车门上发出清脆声响,转头却见赵启阳站在车旁,指尖微微发颤。
“老秦,” 赵启阳喉结滚动了一下,目光盯着方向盘,“我驾照拿了六年,一首没机会实操…… 要不回程让我试试?”
他说话时脚尖无意识地碾着地面,鞋尖沾着的会议室内的木屑簌簌掉落,在路灯下宛如细小的金箔。
秦奕看了赵启阳一眼,然后轻笑一声,绕到副驾拉开门:“系好安全带,遇上大货车别慌。”
引擎发动的嗡鸣声中,赵启阳握住方向盘的指节泛白,车子猛地前冲又急刹,仪表盘的蓝光映得他鼻尖沁出细密汗珠。
秦奕默不作声地将扶手攥紧,余光瞥见后视镜里,赵启阳紧咬的后槽牙格外明显,他不得不提醒一句:“离合和油门配合别太急。”
车载电台沙沙的电流声有些太大了,秦奕又伸手调小了音量,这又让赵启阳放松了一些。
当车子终于歪歪扭扭驶入科苑路时,赵启阳紧绷的肩膀总算是松弛了下来。
转向灯规律的滴答声里,他突然开口:“刚在会议室听你们聊新加坡的事,突然觉得…… 咱们做的这些,好像真能改变点什么。”
“当然能改变点什么。”秦奕望着车窗外飞速倒退的霓虹招牌,思绪不由自主地发散了开来。
那些泛黄的历史画卷中,华国科技崛起的每一步都浸透着无数普通人的汗水。
他记得 “两弹一星” 时期,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扎根荒漠,在帐篷里用算盘计算复杂数据。
记得改革开放后,年轻技术员们挤在简陋实验室,为攻克半导体封装技术反复试验到黎明破晓。
更记得在世纪之交,无数互联网创业者在地下室敲出一行行代码,用鼠标点击出华国数字经济的曙光。
“历史从来不是某几个人的独角戏。” 秦奕的声音混着车载电台微弱的电流声,像是在对赵启阳说,又像是在对自己的前世今生低语。
他的眼前浮现出无数张模糊却坚毅的面孔 —— 是顶着烈日调试卫星天线的工程师,是在无尘车间连续工作十小时的女工,是在高校实验室熬白头发的教授,这些名字或许从未出现在历史课本的扉页,却用最朴实的坚守,垒砌起华国科技大厦的基石。
“你看咱们国家这些年的突破,” 秦奕目光灼灼地看向握着方向盘的赵启阳,“袁老带着团队在稻田里弯腰无数次,才育出杂交水稻;王教授带领科研小组日夜攻关,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才得以问世,这些成果背后,是数不清的普通人用时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他指了指窗外,“就像此刻这座城市亮起的每一盏灯,看似独立,实则都是电网里千万个节点共同努力的结果。”
秦奕的思绪又回到今天会议室里的讨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计算机系、南洋理工的微电子研究所,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学术高地,何尝不是由一个个伏案研究的身影搭建而成?
“新国总理的战略眼光固然重要,” 秦奕敲了敲车窗,“但真正让新加坡在科技浪潮中站稳脚跟的,是无数在实验室、在生产线、在课堂上默默耕耘的人。”
秦奕望着前方绵延的车灯,突然意识到自己重生的意义 —— 这一世,他不仅要在商业版图上开疆拓土,更要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那些渴望改变、敢于创新的年轻人。
就像当年无数无名英雄托举华国科技崛起一样,他要带着更多 “赵启阳”,在国际科技舞台上书写属于华国的新篇章。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科技革命:万物互联时代的领路人》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JVU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