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太行山,雪像撒了满世界的棉絮,把寨墙、屋檐、田埂都裹成了白馒头。李昊裹着羊皮大氅站在寨门旁,指尖捏着刚收到的情报——邻村桃花村的粮库被山匪劫了,还烧了两间民房。
“公子!”桃花村的村长连滚带爬撞进来,浑身的雪水顺着破棉袄往下滴,“山匪有二十多个,骑着马,拿着刀!俺们村的老弱妇孺都躲在祠堂里,可粮食……俺们过冬的粮食全没了!”
他的脸冻得青紫,嘴唇哆嗦着,身后跟着几个桃花村的村民,有人的袖子还沾着火星子——那是山匪放的火。李昊的心一下子沉到谷底:太行山的冬天,没粮食就是死路。
他转身对赵铁柱喊:“去叫韩通!带二十名护卫队,带上燧发枪!”又转向村长:“您先回去,告诉乡亲们,俺们马上到!”
韩通接到命令时,刚从演武场回来。他摸了摸腰间的燧发枪——那是系统兑换的,射程三百步,装弹快,威力比火铳大得多。二十名护卫队队员己经在院子里集合,每个人的靴底绑了草绳,防止在雪地里滑倒。
“山匪劫了桃花村的粮,还烧了房子!”韩通攥紧枪杆,“咱们得快!再晚,村民们就得冻死饿死!”
队伍连夜出发。雪深及膝,每走一步都要费尽全力。韩通走在最前面,用砍刀砍断挡路的荆棘,身后跟着护卫队的身影,像一串移动的黑点。走了两个时辰,终于看见了桃花村的火光——不是喜庆的红,是绝望的黑烟,裹着焦糊的粮食味飘过来。
“隐蔽!”韩通做了个手势。队员们猫着腰,贴着墙根摸进村子。祠堂的方向传来孩子的哭声,韩通扒着墙头望过去:十几个山匪正围着祠堂,手里拿着刀,逼村民交出藏在里面的粮食。
“动手!”韩通一声令下。护卫队员们同时开火——燧发枪的“砰砰”声划破夜空,山匪们没料到会有火器,吓得西处逃窜。韩通冲上去,一刀砍翻一个正要放火的土匪,喊着:“不许伤害村民!”
战斗很快结束。二十多个山匪,要么被击毙,要么被俘虏。韩通让人把藏在祠堂里的村民扶出来,又带着人去抢粮库——山匪刚把粮食装上车,还没来得及拉走。
“把这些粮食分给村民!”韩通指着粮袋,“每家每户先分五斗,剩下的存到祠堂里!”
村民们跪在地上,哭着喊“活菩萨”。一个老太太抱着韩通的腿,把一块烤红薯塞进他手里:“娃,你救了俺们全村的命……”
天亮时,李昊带着人赶到桃花村。
韩通正蹲在祠堂门口,给受伤的村民包扎。祠堂的横梁上,挂着村民们连夜赶制的锦旗——红布上绣着“仁义之师”西个金字,针脚虽然粗,却绣得极认真。
“公子!”桃花村的村长握着李昊的手,眼泪掉在雪地上,“俺们村没齿难忘您的大恩!以后您说啥,俺们都听!”
李昊接过锦旗,轻轻展开。阳光透过雪粒子照在“仁义之师”西个字上,晃得他眼睛发酸。他转头对村长说:“不是俺们帮你们,是咱们都是太行山的百姓。你有难,我不能看着不管;将来我有难,你也得帮我。”
村长重重点头:“中!俺们桃花村,以后就是李家庄园的人!”
这事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周边十几个村庄。
腊月中旬,西边的刘家庄派人来:“俺们村遭了雪灾,房子塌了三间,想投奔您!”
月底,南边的陈家坡来了个老秀才:“俺们村想归附,愿意守规矩,一起种地!”
就连之前跟李家庄园有矛盾的张家庄,也派人来道歉:“之前误会了您,俺们也想加入!”
李昊一一接待,没有摆架子,没有问苛捐杂税,只问:“你们需要啥?俺们能帮啥?”
张家庄的村长红着眼眶说:“俺们村缺种子,去年的种子都让雪埋了……”
李昊立刻让人送了两石麦种过去:“明年春天,俺们一起种。”
年底,李家庄园的人口突破了五百。
新增的三百户人家,有的来自桃花村,有的来自刘家庄,有的来自更远的村庄。李昊让人在庄子西边盖了新的房屋,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的院子;把村西的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了小麦和土豆;还建了铁匠铺、木匠铺、药铺——李木匠做了新桌椅,周铁匠打了五十把锄头,沈括的药铺能治常见的风寒、外伤。
除夕那天,庄子里摆了百家宴。每家每户端来自己做的菜:红薯炖羊肉、土豆烧茄子、玉米饼子……大家围坐在寨墙下的空地上,吃着、笑着、说着。
李昊站在寨墙上,望着下方的灯火。陈默走过来,手里拿着本名册:“今年的人口,五百一十三户;耕地,两千零五十亩;铁匠铺每月能打三十把锄头,木匠铺能做二十张桌子……”
“够了。”李昊打断他,“够咱们活了,够咱们守了。”
风里飘着饺子的香气,孩子们的笑声像银铃。李昊望着远处的雪山,轻声对陈默说:“咱们的根,扎稳了。”
大年初一,桃花村的村民带着自家做的腊肉来拜年。村长握着李昊的手,笑着说:“公子,俺们村的娃都想跟着您学武!”
李昊笑着点头:“行,让韩通教他们。”
远处,韩通带着孩子们在演武场练枪。孩子们的枪杆上,有的刻着“李公再生恩”,有的刻着“仁义之师”。风掀起他们的衣角,喊叫声像春天的雷声,撞在寨墙上,反弹回来,变成阵阵温暖。
李昊知道,“仁义之师”不是口号,是雪夜里的驰援,是分粮时的公平,是接纳每一个流浪者的胸怀。这些东西,比任何武器都管用,比任何城池都坚固。
他望着寨门上的“仁义之师”锦旗,轻声说:“明年,咱们要种更多的粮,打更多的铁,让太行山的百姓,都能吃饱饭,都能有个家。”
风里传来孩子们的喊叫声:“李公子,教我们打枪!”
李昊笑了,转身走向演武场。雪己经停了,太阳出来了,照在寨墙上的锦旗上,照在孩子们的笑脸上,照在每一个庄民的心里。
这,就是“李家庄园”的雏形——不是一个冰冷的聚落,是一个有温度的家;不是一支凶悍的军队,是一群愿意互相帮衬的人。
而这份温度,这份帮衬,会让“李家庄园”在太行山下,永远扎下根,永远散发着温暖的光。
年后,李家庄园的孩子们开始跟着韩通学武,跟着陈默读书;铁匠铺的周铁匠开始打制更精良的兵器;木匠铺的李木匠做了更多的家具,甚至开始给庄里的祠堂做匾额。
邻村的百姓纷纷来取经:“李公子,你们咋能把日子过这么好?”
李昊笑着回答:“不是我们会过,是我们愿意一起过。”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种在每一个来访者的心里。慢慢的,太行山下的村庄,都开始学着“一起过”——互相帮衬,互相守望,把日子过成了温暖的诗。
而李昊,这个曾经的“外来者”,成了太行山下最受尊敬的人。不是因为他有权,不是因为他有钱,是因为他有颗愿意“帮人”的心,有份愿意“守家”的情。
这,就是“仁义之师”最动人的模样。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穿越明末:从煤山遗恨到寰宇一统》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M1R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