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楼兰骨城的第三日,驼队抵达敦煌。夕阳将鸣沙山染成金红色,沙丘连绵起伏,像铺展开的巨大丝绸。胡八一三人找了家靠近月牙泉的客栈住下,院里的葡萄藤爬满了木架,一串串青紫色的葡萄垂在头顶,散发着清甜的香气。
“这地方可比沙漠舒服多了。”胖子躺在藤椅上,手里把玩着颗刚摘的葡萄,“老胡,你说青铜令这次咋没动静了?难道咱真的能歇会儿了?”
胡八一正擦着他的工兵铲,金属摩擦声在安静的院里格外清晰。他抬头望了眼月牙泉的方向,泉水在暮色中泛着银光:“歇着不好吗?难不成你还盼着再冒个煞气?”
“那倒不是……”胖子嘿嘿笑了,“就是觉得有点不踏实,总觉得少了点啥。”
Shirley杨端着三碗杏皮水走过来,放在石桌上:“敦煌有座莫高窟,里面的壁画记载了很多古代西域的故事,或许能找到些线索,解释青铜令为何突然沉寂。”
胡八一接过碗,杏皮水的酸甜味在舌尖散开。他想起出发前张守一托人带来的信,信里说莫高窟第323窟有幅“镇煞图”,画的是古人用玉石镇压地脉煞气的场景,与他们在昆仑冰谷见到的符文隐隐呼应。
“明天去看看。”胡八一定下主意,“正好看看这敦煌的煞气,是不是也藏在壁画里。”
次日清晨,他们跟着导游走进莫高窟。洞窟里光线昏暗,讲解员的手电筒光柱扫过壁画,飞天的飘带、供养人的衣袂仿佛都在流动。走到第323窟,导游停下脚步:“各位注意看这幅《张骞出使西域图》,虽然是佛教题材,却藏着汉代的地理密码呢。”
胡八一的目光却被角落一幅不起眼的壁画吸引——那里画着个手持令牌的僧人,令牌上的纹路与青铜令如出一辙,僧人脚下踩着黑色的雾气,雾气里隐约有白骨伸出手,像是在求救。
“这画……”他凑近细看,壁画边缘有处剥落,露出底下更古老的颜料,是血红色的,画着个简化的“令”字。
“这窟是隋代的,后来重修过。”导游解释,“据说重修时发现壁画后面有夹层,藏着些经卷,可惜都风化了。”
胡八一摸了摸石壁,冰凉的触感让他想起楼兰骨城的黑木。他突然意识到,青铜令的沉寂或许不是结束,而是像这壁画的夹层一样,有什么东西被藏得更深了,等着被真正需要的人发现。
走出洞窟,夕阳正落在鸣沙山上,游客们在沙坡上滑沙,笑声顺着风飘过来。胖子脱了鞋踩在沙里,嚷嚷着要去试试,却被胡八一拉住。
“你看那沙子。”胡八一指着沙坡,只见夕阳下,滑沙的人们身后扬起的沙雾里,竟有无数细小的光点在闪烁,像被打散的星子。
“是……是金沙?”胖子瞪大了眼。
“是经卷的碎片。”Shirley杨轻声说,“以前听老人说,莫高窟的经卷被风沙吹散后,字里的金粉就变成了沙里的光。”
胡八一望着那些光点,突然明白青铜令为何沉默——当煞气被化解,当执念变成散在风里的微光,或许就不需要令牌再指引方向了。就像这些经卷的碎片,虽然不再完整,却以另一种方式,活在这片土地上。
“走,去吃碗驴肉黄面。”胡八一拍了拍胖子的背,“听说这家店的醋是用月牙泉的水酿的,酸甜得很。”
胖子欢呼着跑向饭馆,Shirley杨跟在胡八一身边,看着他手里不再发烫的工兵铲,笑了笑:“看来,我们可以真的歇会儿了。”
胡八一点点头,抬头望向天边的晚霞。那里没有红光,没有黑影,只有纯粹的、温暖的橘红色,像极了小时候奶奶烧旺的灶膛火。
或许,守护的最终意义,不是永远紧绷着神经对抗什么,而是在煞气散尽后,能安心地坐下来,吃一碗热面,看一场完整的日落。
至于青铜令,它或许还埋在楼兰的沙下,或许跟着风沙飘到了更远的地方。但这己经不重要了。
因为那些需要被记住的,都己经记在了心里。
故事,暂告一段落。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鬼吹灯之龙虎山秘冢(http://www.220book.com/book/M2M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