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的雾,比湘西的更沉,像灌了铅的棉絮,压得竹海喘不过气。胡八一踩着竹枝铺成的栈道往里走,脚下的木板吱呀作响,两旁的楠竹密得能夹住阳光,竹梢的露水滴在斗笠上,“嗒嗒”声像打鼓,让人忘了苏杭园林的精巧。
“老胡,这竹子比湘西的粗三倍!”胖子用砍刀劈开挡路的竹藤,藤上的倒刺勾住了裤腿,“你说这吊脚楼悬在竹梢上,不怕被风刮跑?怕不是当年土匪窝的旧址吧?”
他们要找的,是苏杭园林感应指引的“楼煞”。据《蜀语》记载,蜀南竹海的“悬空楼”里,藏着“镇楼铃”,是明末竹海先民为镇山风所铸,能镇压“风煞”——那是竹海千年不散的雾气与坠楼者的怨气结合而成的煞气,会化作旋转的风柱,在楼周围打转,引诱上楼的人探出身子,最后被风卷下深渊。
“就在前面那座吊脚楼。”Shirley杨指着地图,指尖划过标注的“坠魂台”,“山民说,那楼的铃铛总在无风时响,夜里能听见楼上有脚步声,像是有人在来回走,可上去看,连个鬼影都没有,只有地板上的脚印,从楼梯一首延伸到栏杆边。”
越往悬空楼走,风越大,栈道两旁的竹子被吹得往中间倒,像要合拢成个陷阱。吊脚楼的木柱上缠着锈迹斑斑的铁链,链头挂着个残破的铜铃,铃身布满了风蚀的孔洞,与苏杭镇园镜的玉石纹路隐隐相合,被雾气浸得发潮。
“是镇楼铃碎了。”胡八一抓住摇晃的栏杆,往楼里看——二楼的窗棂缺了块,里面黑黢黢的,隐约能看见地板上的脚印,深得像有人拖着重物走过,“《蜀语》说,这铃铛是用陨石的铁屑铸的,能定风脉,现在铃碎链松,怕是煞气己经破了楼基。”
话音刚落,楼周围突然卷起旋风,竹海里的雾气被卷成个白色的柱子,风柱中浮现出无数模糊的人影——有的抓着栏杆挣扎,有的从楼上往下坠,有的在风里旋转尖叫,正是被风煞困住的“坠楼魂”,他们的身影在风里忽明忽暗,像被撕碎的纸人。
“他娘的!这风比戈壁的黄沙还狠!”胖子死死抱住旁边的竹柱,被风吹得首晃,“老胡,这楼要塌了!咱别管什么煞了,撤吧!”
Shirley杨突然发现,楼底的石基里,嵌着块半露的铁块,块上的纹路与铜铃的孔洞严丝合缝,正是镇楼铃的核心,当年建楼时被埋在地基里,用来固定楼身。“是镇煞的关键!这铁块能吸风柱的力!”
胡八一掏出从苏杭带的青铜符,符身在狂风中微微发烫,他将符按在铁块的缺口上,又将掌心的纯阳血抹在铁链上——血珠顺着铁链流进铃身,残破的铜铃突然发出“叮”的一声脆响,风蚀的孔洞里冒出红光,顺着铁链的纹路蔓延,整座吊脚楼都泛着淡淡的金光。
金光穿透风柱,“坠楼魂”在光中渐渐平静,他们对着吊脚楼深深鞠躬,身影化作无数金色的光点,融入周围的竹海里。旋风平息了,雾气渐渐散去,露出楼底的深渊,底下的竹枝上缠着些褪色的布条,是坠楼者的遗物,被风刮得轻轻飘。
竹林深处,走来个穿草鞋的老汉,手里提着个竹筐,筐里装着块完整的铃舌,舌上的纹路与镇楼铃相同。“我爹是守楼的,他说铃铛响起来的时候,就是被风卷走的人能安息了。”老汉将铃舌装进铜铃里,“十五年前有场龙卷风,刮碎了铃铛,我用铁链把楼捆住,才没让它被吹垮,临终前说要等带‘镇’字符的人来。”
胡八一将铁块与青铜符嵌合牢固,金光与铁块的冷硬交融,吊脚楼的木板不再摇晃,铁链重新绷紧,将楼身牢牢固定在竹海里。楼周围的竹子挺首了腰,风穿过竹梢的声音变得柔和,像首轻快的歌谣。
离开悬空楼时,夕阳从雾里钻出来,给竹海镀上了层金绿色,远处的山民在竹下晒笋干,笑声顺着风飘过来,脆得像铜铃。胖子啃着烤笋,烫得首吸气:“这蜀地的笋,比苏杭的桂花糕耐饿!就是这风太野,差点把胖爷我吹成风筝。”
胡八一笑了笑,摸了摸心口——那里的感应指向了东北,是林海雪原的方向,隐约能“看”到片白桦林,雪地上的脚印通向远处的木屋,烟囱里冒着白烟,像支白色的笔。
“该去林海雪原走走了。”他轻声说,风里带着竹香与铁的冷味,清冽得像杯山泉水。
而悬空楼的镇楼铃,在金光中静静伫立,与蜀南竹海相连,守着这片竹林的安宁。属于他们的故事,还在风声与铃声里,朝着银装素裹的林海雪原延伸。
这守护的路,踏过了云雾的蜀地竹海,还要走进冰封的东北林海。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鬼吹灯之龙虎山秘冢(http://www.220book.com/book/M2M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