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亲自勘查“老龙湾”险段归来,心中对汾水河防的紧迫性与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深知,如此规模的水利工程,绝非凭一己之力或府衙一纸公文便能完成,需要周密的计划、充足的钱粮、专业的匠役以及地方百姓的协同。
翌日,他便在府衙二堂召集了一次范围更广的会议。与会者除了工房赵主事及相关吏员,还特意请来了几位太原府内有名的老河工、营造匠人,甚至还有两位对农事水利颇有研究的老生员。
刘墉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官架子,而是让众人围坐一起,将“老龙湾”、“沙堰口”、“葫芦口”三处最险要地段的勘查情况,以及昨日那位老农的建议,坦诚相告。
“……情况便是如此。”刘墉环视众人,语气诚恳,“本府初来乍到,于河工一道实是外行。今日请诸位前来,便是要集思广益,共商一个稳妥、有效且能尽快实施的修缮方案。诸位皆是此道行家,或有经验,或有学识,望不吝赐教。”
府尊大人如此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在座众人无不感动。尤其是那几位平日里不被官府正眼相看的老河工,更是激动得有些手足无措。
沉默片刻后,一位须发皆白、脸上刻满风霜皱纹的老河工率先开口,声音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府尊大人,小老儿在汾水上撑船、修堤五十多年,‘老龙湾’那地方,确是顽疾。光堵不行,得导。得在湾口上游适当位置,建一道‘挑水坝’,用石埽垒砌,将主流挑向对岸,减轻对凹岸的首接冲刷。同时,凹岸这边,正如那位老哥所言,非得打深桩、下埽工护住根基不可!桩要入土一丈以上,埽捆要巨大,用老藤、麻绳捆扎结实,内填巨石,层层垒砌,方能抗住大水冲刷。”
另一位精于营造的老匠人补充道:“材料亦是关键。石材需用青石,耐冲刷;木桩需用柏木或榆木,耐水浸;绳索藤条需提前浸泡桐油,增加韧性。采购、运输,皆需时日,需早早准备。”
那两位老生员则从典籍和本地志书中,找出了前朝关于治理汾水的一些记载,提供了历史上成功案例的经验和一些关于物料配比、工程结构的论述。
工房赵主事则负责记录、核算,根据众人的建议,初步估算所需人工、物料数量及大致费用。
会议从上午一首持续到午后,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补充、完善,一个结合了官方力量、民间智慧与历史经验的详细修缮方案渐渐清晰起来。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刘墉传奇》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不仅针对“老龙湾”,对“沙堰口”、“葫芦口”等其他险段,也都有了具体的施工思路。
刘墉始终认真倾听,不时发问,将关键要点记在心中。最后,他总结道:“诸位今日所言,皆乃金玉良言,本府受益匪浅。就依今日所议,由工房牵头,尽快完善方案,绘制简图,编制详尽的预算。尤其要注明所需各种物料的规格、数量及采购来源。”
方案有了雏形,接下来便是最现实的问题——钱粮与人力。
修缮三大险段,初步估算需银近两万两,这还不包括后续可能产生的费用以及征调民夫的伙食、工钱补贴。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虽然抄没周、胡及其党羽家产充实了府库,但各项善后、民生投入亦是不小,能否一次性拿出如此多银两,尚需仔细核算。
至于人力,如此工程,需要大量壮劳力。完全依靠征调民夫,恐影响民间生计,引起怨言。若雇佣专业匠役,则费用更高。
刘墉再次展现其务实与灵活的手段。他一方面命令户房仔细盘算府库结余,厘清可以动用的款项;另一方面,他行文各县,说明河防修缮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要求各县根据受益程度,酌情分摊部分费用或物料,并动员当地百姓在农闲时节以工代赈,官府提供基本口粮和少量工钱,将工程与救济贫困结合起来。
同时,他亲自出面,召集太原城内几家实力雄厚的商号,如“济世堂”、“仁心斋”以及新近整顿后信誉良好的几家粮行、布庄的东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河防稳固对商贸环境的益处,鼓励他们捐资襄助此番义举。刘墉自身则率先捐出半年养廉银,以示倡导。
府尊大人亲力亲为,且方案合理,目的纯正,很快便得到了各方的响应。府库挤出了一万五千两银子,阳曲、太原等县表示愿分担部分石料、木料,一些乡绅富户也纷纷解囊,商号们见知府如此决心,也或多或少地表示了支持。人力方面,采用以工代赈为主、雇佣专业匠役为辅的方式,既解决了工程需求,也安抚了民心。
腊月将至,天寒地冻,并非兴修水利的最佳时节。但刘墉认为,冬季水位低,正是抢修堤防根基的良机。他力排众议,决定不等来年开春,立即着手筹备,待天气稍暖,便即刻开工!
太原府上下,因这水利之事,再次忙碌起来。采石场叮当作响,木料场堆积如山,负责核算的吏员拨算盘至深夜……一股不同于破案擒凶,却同样充满希望与干劲的气息,在古城弥漫开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M8M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