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的密使,是一位戴着金丝眼镜、言辞谨慎的中年官员,姓周。沈砚负责主要的接待与谈判工作,地点设在锦园一处更为隐秘的会客室。
谈判进行了整整三天。
周特使带来了南京方面的“诚意”:正式任命燕綏之为“北地绥靖公署主任,兼陆军新编第一军军长”,授予二等宝鼎勋章,并承诺提供一批军饷和物资。
条件则是:军队需接受中央番号,进行整编;北地各级官员任命需报备中央备案;财政税收需逐步与中央体系接轨。
说白了,就是要“名器”归中央,逐步收回“实权”。
沈砚与之周旋,言辞恳切却又寸土不让。他充分肯定中央政府的领导地位,强调北地军民抗日之决心,但同时指出北地情况特殊,强敌环伺,若骤然改制,恐生内乱,反为日军所乘。
“……周特使,非是督军恋栈权位,实乃北地安危系于一线。滦河血战方歇,将士们尸骨未寒,若此时强行整编,军心浮动,谁能保证日军不会卷土重来?”沈砚语气沉痛,却又逻辑清晰,“督军之意,北地愿尊中央为正朔,接受番号与指导,共同抗日。但具体军政事宜,还需因地制宜,给予一定自主之权,方能有效抵御外侮。”
周特使也是精明人物,自然明白其中的关键。他沉吟许久,最终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北地军队可暂保持现有指挥体系,但需接受中央派出的“联络参谋”;财政可暂缓接轨,但重要支出需向中央报备;官员任命,县级以上需得到中央认可。
作者“爱吃潮州鱼面的杨霄”推荐阅读《烽火溺爱:冷面督军的娇蛮逃妻》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这是一个典型的相互妥协、相互试探的方案。燕綏之与沈砚商议后,同意以此为基础,暂时达成协议。
授勋仪式在平城举行了简单的典礼。燕綏之一身戎装,接受了那枚代表着“中央政府认可”的勋章,但脸上并无多少喜色。他知道,这枚勋章的背后,是更复杂的博弈和更沉重的责任。
仪式结束后,周特使私下再次找到燕綏之,旧事重提:“燕主任,尊夫人贤良淑德,更是才识过人。如今北地局势初定,然毕竟身处前线,风险犹存。中央几位长官的意思,还是希望夫人能去南京,或出国深造一段时日,既为安全考量,也可增长见闻,将来更能辅佐主任……”
燕綏之不等他说完,便抬手打断,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周特使的好意,燕某心领。但内子的去留,由她自行决定。她既选择留在平城,与我共担风雨,那我燕綏之,便会护她周全。此事,无需再议。”
周特使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只得讪讪作罢。
消息传到我这里,我心中并无波澜,只有一种淡淡的暖意。他再次用实际行动,捍卫了我的选择权。
然而,南京方面的介入,如同一石投入本就复杂的北地政局,激起了更多的涟漪。
获得了中央政府的“名义”认可后,燕綏之在北地的地位更加稳固。他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进更深层次的改革,尤其是在沈砚的极力推动下,军队的政治工作和地方行政体系的现代化改造被提上日程。
这不可避免地触动了更多旧有势力的利益。
(http://www.220book.com/book/M98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