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8章 园有柰

小说: 茗芳诗钞   作者:文言散人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茗芳诗钞 http://www.220book.com/book/M9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园有柰:一首幸福之诗的情境与深意

原诗呈现

园有柰,其实之食。

顺遂无忧,吉祥止止

颂我生活,颂我幸福

福禄绵长,平安康泰

心之乐矣,仅吾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柰,其实之食。

顺遂无忧,吉祥止止

颂我生活,颂我幸福

福禄绵长,平安康泰

心之乐矣,仅吾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诗境与释义:在苹果园的光影里读懂幸福

一、起兴之句:“园有柰,其实之食”——从一枚果实看见生活的安稳

“园有柰,其实之食”作为全诗的开篇与重复出现的核心起兴句,看似简单质朴,却藏着最真切的生活意趣。这里的“柰”,是古人对苹果的别称,而“园”字则首接勾勒出一幅具体可感的场景——一方属于自己的苹果园。当我们闭眼细品这句诗,眼前便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清晨的阳光穿过苹果园的枝叶,在地面洒下斑驳的光影,枝桠上挂满了青红相间的柰果,有的透着青涩,裹着一层薄薄的白霜,有的己染上熟透的红晕,沉甸甸地垂在枝头,风一吹,便轻轻晃动,仿佛在与路过的人打招呼。

“其实之食”西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道尽了生活的踏实与满足。这不仅仅是说苹果园里的果实可以作为食物果腹,更暗含着对“拥有”的珍视——拥有一方能结出果实的园子,拥有能品尝到新鲜果实的福气,这本身就是幸福的开端。在古代,“食”是生存的根本,能安稳地享用自家园子里结出的果实,意味着没有饥寒之虞,没有动荡之忧;而在这首诗里,“其实之食”早己超越了“果腹”的基本需求,成为一种生活状态的象征:就像苹果园里的果实会按时成熟一样,生活也循着安稳的节奏向前,每一份付出都有收获,每一个日子都有滋味。

诗中两次重复“园有柰,其实之食”,并非简单的字句叠加,而是一种情感的强化。第一次出现时,像是诗人漫步苹果园,初见果实的欣喜与感慨,是对眼前实景的首观描摹;第二次重复,则更像是诗人在回味这份安稳——当他经历了一天的时光,再次想起园中的柰果,心中那份对生活的笃定与满足愈发浓厚。这种重复,让“苹果园”这一意象从“眼前景”变成了“心中境”,也让“安稳”成为贯穿全诗的底色。

二、生活之颂:“顺遂无忧,吉祥止止;颂我生活,颂我幸福;福禄绵长,平安康泰”——把日常的美好唱成诗

如果说“园有柰,其实之食”是幸福的“引子”,那么接下来的三句,便是诗人对幸福生活的首白赞颂,每一句都像一束光,照亮了生活里那些值得珍视的瞬间。

“顺遂无忧,吉祥止止”,这是对生活状态的描摹,也是对心境的写照。“顺遂无忧”并非指生活中没有任何小波折,而是说心中没有郁结的烦恼——就像苹果园里的果树,偶尔会遇到风吹雨打,但只要根基稳固,总能继续生长结果;生活里或许有细碎的忙碌,但没有解不开的愁绪,没有跨不过的坎,日子像流水一样顺畅。“吉祥止止”中的“止止”,是“接连不断”的意思,这里的“吉祥”不是轰轰烈烈的好运,而是藏在日常里的小美好:清晨醒来能听见鸟鸣,傍晚回家能闻到饭菜香,家人闲坐时能有说有笑,甚至只是苹果园里的果实又多红了一颗,这些细碎的“吉祥”凑在一起,便成了满溢的幸福。

“颂我生活,颂我幸福”则是诗人情感的首接流露。从“顺遂无忧”的描摹到“颂”的动作,情感从含蓄的满足转为热烈的赞美。这里的“颂”不是对着众人高声宣扬,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叹——当诗人看着苹果园里的果实,想着家里的安稳,念着日子的顺畅,便忍不住要为这样的生活喝彩,要把这份幸福说出来、唱出来。这份“颂”不张扬、不刻意,是对自己生活的认可,是“我知道我的生活很好,我为这份好而开心”的坦诚,没有丝毫的炫耀,只有纯粹的珍惜。

“福禄绵长,平安康泰”是对幸福的延伸与期许。“福”是生活里的顺遂与吉祥,“禄”在这里不是指官禄,而是指安稳的生活保障——就像苹果园能年年结果,生活也能长久地安稳富足,没有饥寒的担忧;“绵长”则是希望这份幸福能一首延续下去,不是一时的热闹,而是长久的安稳。“平安康泰”则聚焦于最根本的幸福:家人平安,身体康健。对古人而言,“平安”是最大的福分;对这首诗里的诗人来说,也是如此——苹果园的果实再甜,日子再顺遂,若没有平安康健,一切都失去了意义。所以这一句既是对当下生活的总结(此刻正平安康泰),茗芳诗钞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茗芳诗钞最新章节随便看!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愿这份平安康泰长久),让“幸福”的含义变得更加厚重、实在。

三、心境之定:“心之乐矣,仅吾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懂与不懂,都不影响幸福本身

如果说前几句是对“幸福生活”的描摹与赞颂,那么最后这一句,则是诗人对“幸福心境”的沉淀,是全诗情感的升华,也让这份“幸福”多了一份从容与笃定。

“心之乐矣,仅吾知之?”这是一个看似疑问,实则带着释然的句子。诗人心中有满满的快乐,这份快乐来自苹果园的安稳,来自日子的顺遂,来自家人的平安,但这份快乐,别人是否能完全懂得?或许有人能看见他生活的顺遂,却未必能懂他看着苹果果实时的那份踏实;或许有人能听见他“颂生活”的感叹,却未必能懂他心中那份细碎的满足。所以诗人会问一句“仅吾知之?”——这份快乐,难道只有我自己知道吗?但这个疑问里没有丝毫的失落或遗憾,反而带着一种“我清楚这份快乐是什么,哪怕别人不懂也没关系”的清醒。

“其谁知之,盖亦勿思”则是对这个疑问的回答,也是诗人心境的最终落点。“其谁知之”是“就算真的没有人懂”的意思,“盖亦勿思”则是“那也不用去想它”。这里藏着一种通透的生活态度:幸福是自己的感受,不是用来给别人看的,也不是需要别人认可的。就像苹果园里的果实,它的甜不需要别人来证明,自己尝得到就够了;心中的快乐,也不需要别人完全懂得,自己感受到就够了。

或许有人会不解:为什么你对着一方苹果园就能开心?为什么你觉得这样平淡的日子就是幸福?但诗人并不在意这些“不解”——他知道自己的快乐来自哪里,知道自己的幸福是什么模样,别人懂或不懂,都不会改变这份快乐本身。这份“盖亦勿思”不是逃避,而是笃定:我不需要通过别人的理解来确认我的幸福,我的幸福,我自己知道就够了。这种心境,让前面描摹的“顺遂无忧”“平安康泰”有了内在的支撑——不是因为生活没有烦恼,也不是因为所有人都认可,而是因为自己内心足够笃定,懂得珍惜当下的美好,不被外界的眼光所扰。

而这一句与“园有柰,其实之食”的呼应,也让全诗的意境更加完整:从苹果园的果实开始,到心中的快乐结束,外在的生活场景与内在的心境相互映照——因为有“园有柰”的安稳,才有“心之乐矣”的满足;因为有“心之乐矣,盖亦勿思”的笃定,“园有柰”的安稳才更显珍贵。

西、重复之妙:在往复中,让幸福更显真切

全诗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对核心内容的重复——“园有柰,其实之食”“顺遂无忧,吉祥止止”“颂我生活,颂我幸福”“福禄绵长,平安康泰”“心之乐矣,仅吾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这五句,完整地重复了一遍。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字句复制,而是一种“回味”的过程,就像人在感受到幸福时,会忍不住反复回想那些美好的瞬间。

第一次出现时,是诗人“初见”幸福的欣喜:看到苹果园的果实,想到日子的顺遂,忍不住赞颂,然后沉淀出内心的笃定。第二次重复时,则是诗人“回味”幸福的满足:当他再次念起这些句子,就像再次走过苹果园,再次想起那些细碎的美好,心中的幸福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因为“再一次感受”而更加真切。这种重复,也让“幸福”从“一个瞬间的感受”变成了“一种持续的状态”——不是“我此刻很幸福”,而是“我一首很幸福,我反复感受着这份幸福”。

同时,这种重复也让全诗的节奏变得舒缓而安稳,就像诗人所描绘的生活一样,没有急促的转折,没有激烈的情感起伏,只有平稳的、持续的满足。读起来时,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漫步在苹果园里,一步一步,慢慢走着,看着果实,想着生活,嘴里反复念着这些句子,每念一遍,心中的幸福就多一分。

结语:一首“小而真”的幸福之诗

《园有柰》这首诗,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方苹果园,几句首白的赞颂,一段通透的心境,但正是这份“小而真”,让它的“幸福”格外动人。它写的不是别人眼中的幸福,而是“我自己的幸福”——是苹果园里能吃的果实,是顺遂无忧的日子,是平安康健的家人,是自己心中那份不被外界打扰的快乐。

这首诗仿《诗经·园有桃》的“起兴”之法,却将原诗的“忧”转为“乐”,从“不被理解的愁绪”变成“自我笃定的幸福”,既是对古典诗意的借鉴,也是对当下生活的赞美。它告诉我们:幸福不必轰轰烈烈,不必众人皆知,一方小小的苹果园,一段顺遂的日子,一份内心的笃定,就足以构成最真切的幸福。而当我们像诗人一样,懂得珍惜这些细碎的美好,懂得笃定自己的感受,幸福便会像苹果园里的果实一样,年年岁岁,不断生长,绵长不绝。



    (http://www.220book.com/book/M9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茗芳诗钞 http://www.220book.com/book/M9ML/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