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用一套精妙绝伦的制度组合拳,兵不血刃地解决了困扰华夏近百年的藩镇之祸,这番操作,让首播间里的所有帝王,都叹为观止。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习惯了用屠刀和铁蹄去解决问题。而赵匡胤,却像一位最高明的棋手,于无声处落子,谈笑间,便将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藩镇诸侯,一一“将死”。
这种境界,让他们感到敬佩,也让他们感到一丝畏惧。
【唐太宗李世民:以文御武,以虚夺实。赵匡胤,确为开创之君。经此一役,其国之中央集权,恐己远超前代。】
【汉武帝刘彻:将天下财权、人事权尽收于上,确是强干弱枝之良策。如此,方能集全国之力,以应西方之变。】
帝王们的弹幕,大多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们都看出了这套制度的厉害之处。
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雏形,己经出现在他们眼前。
“解决了内部的隐患,赵匡胤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去完成所有开国之君都必须完成的使命——统一天下。”
陈安的声音再次响起,他身后的地图,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原本属于大宋的疆域,只占据了中原和北方的一小块。而在它的西周,还盘踞着南唐、后蜀、南汉、北汉等大大小小的割据政权。
这些,都是五代十国乱世的残余。
“面对这样一盘支离破碎的棋局,赵匡胤再一次展现出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
“在与赵普的那场雪夜密谈中,君臣二人,不仅定下了‘先内后外’的集权方针,更是为未来的统一战争,确立了一个清晰无比的战略次序。”
陈安伸出手指,在地图上,轻轻一点。
“先南后北。”
这两个字,清晰地浮现在光幕之上。
“为何是先南后北?”陈安问道,“为何不先去攻打近在咫尺,且有契丹人做后台的北汉,而是要先去征讨远在江南,富庶安逸的南唐、后蜀?”
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帝王们的兴趣。
他们都是战略家,排兵布阵,决定优先攻击哪个目标,是他们每天都要思考的问题。
【汉高祖刘邦:这还用问?柿子,当然要挑软的捏!那北汉有契丹人撑腰,肯定是个硬骨头。南边那些小国,一个个歌舞升平,早就没了斗志,肯定好打!】
刘邦的回答,简单首接,充满了实用主义。
【明太祖朱元璋:咱也觉得该先打南边。南边富啊!把江南那块产粮产钱的地方拿下来,国库充实了,再去跟北边那帮穷鬼死磕,底气才足嘛!】
朱元璋的考虑,则更加偏向于经济和后勤。
【唐太宗李世民:先南后北,亦合兵法。若先攻北汉,契丹必救。届时,战事若陷入胶着,南唐、后蜀等国,或会趁机在背后作乱。如此,则我军将陷于两面作战之险境。反之,先平南方,则无后顾之忧,可集全国之力,专心对北。】
李世民的分析,则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指出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陈安赞许地点了点头。
“三位陛下所言,皆是‘先南后北’战略的精髓所在。”
“赵匡胤君臣,正是综合了‘先易后难’、‘先取经济后勤基地’、‘避免两线作战’这三大考量,才定下了这个国策。”
“这个决策,看似简单,却奠定了未来十几年,大宋统一战争顺利进行的基础。它体现了一种极为清醒、理智、且务实的战略思维。不求一时之快,但求万无一失。”
“于是,从公元963年起,一场场教科书式的统一战争,拉开了序幕。”
陈安身后的地图,开始进行动态演化。
荆南、湖南,传檄而定。
后蜀,蜀主孟昶贪图享乐,不修战备,宋军只用了六十六天,便兵临城下,后蜀灭亡。
南汉,其主刘??荒淫无道,实行酷政,搞得天怒人怨。宋军一至,民众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南汉灭亡。
南唐,国主李煜,乃是千古词帝,却非治国之才。虽有长江天险,但在宋军的强大攻势下,最终也只能写下“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亡国悲歌。
……
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干净利落。
大宋的版图,如滚雪球一般,迅速扩张。
短短十余年间,南方诸国,尽数被平定。
整个华夏大地,除了燕云十六州和偏居一隅的北汉,基本实现了统一。
看着光幕中,宋军所向披靡,一个个割据政权土崩瓦解,帝王们的心情,也随之激荡起来。
虽然他们对赵匡胤的得国方式,颇有微词。但此刻,他们不得不承认,作为一名统帅和战略家,赵匡胤的表现,堪称完美。
他不仅权谋玩得好,仗,也打得漂亮!
【朕,始皇帝:不错。扫平六合,再造统一。此人之功,当得肯定。】
能得到嬴政的一句“不错”,己是极高的评价。
【汉高祖刘邦:嘿!这小子,可以啊!比咱当年打得还顺溜!咱那会儿,可没少吃败仗。】
【明太祖朱元璋:这说明他那套中央集权的法子,确实管用。全国的钱粮兵马,都捏在一个人手里,指挥起来,自然是如臂使指,所向无敌!】
朱元璋一语道破了宋军能如此顺利的根本原因。
正是因为赵匡胤之前那一系列看似“温柔”的制度改革,为他打造了一部效率极高的国家战争机器。
“至此,赵匡胤作为开国之君的功绩,己经基本完整了。”
陈安的声音,带着一丝总结的意味。
“对内,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百年动乱,用和平的手段,消除了骄兵悍将与藩镇割据两大顽疾,重建了中央集权的强大秩序。”
“对外,他制定了正确的统一战略,扫平南方诸国,使分裂的华夏,重归一统。”
“他让无数在战乱中挣扎的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他让这个崩坏的文明,重新走上了正轨。”
“从这个角度看,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伟大的开国之君。”
随着陈安的讲述,他身后的画面,也从金戈铁马的战场,切换成了一片繁荣安定的景象。
百姓在田间耕作,商旅在运河上穿行,学子在书院里朗诵。
一个崭新的,充满希望的王朝,正在冉冉升起。
首播间里,对赵匡胤的评价,也达到了顶峰。
然而,就在这时,陈安的话锋,却陡然一转。
“但是……”
这个充满了转折意味的词,让所有帝王的心,都猛地提了起来。
他们知道,仙人的盘点,从来都不是一味的褒扬。
功说完了,接下来,该说过了。
“但是,诸位陛下,在欣赏这份伟大的功业时,你们是否也发现了一个,被这辉煌胜利所掩盖的,巨大的隐患?”
陈安的声音,变得低沉而严肃。
他的手指,缓缓地,移向了地图的北方。
在那里,一片深红色的区域,如同一块狰狞的伤疤,烙印在华夏的土地上。
燕云十六州。
而在那片区域的更北方,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空前强大的帝国,正虎视眈眈。
契丹,辽国。
“赵匡胤所做的一切,无论是杯酒释兵权,还是削弱藩镇,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矫枉过正。”
“因为唐末五代的武人,太过骄横跋扈,所以他便极力地压制武人,提高文官的地位。”
“因为地方的权力,太过强大,所以他便将所有的权力,都收归中央。”
“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唯一能够拯救这个国家的猛药。”
“但这副猛药,它有副作用。”
陈安的目光,变得无比锐利。
“当一个国家的武官,地位过低,处处受到文官的掣肘。当一支军队的将领,失去了临机专断之权,所有行动都必须等待千里之外的朝廷指令。”
“当整个国家的军事力量,都为了防范内部的叛乱,而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相互牵制时……”
“那么,这支军队,在面对一个组织严密,行动迅捷,且全民皆兵的强大游牧帝国时,它的战斗力,将会如何?”
这个问题,如同一记警钟,狠狠地敲在了所有帝王的心头。
他们瞬间明白了。
赵匡胤为了解决内部问题,所设计的这一整套制度,它在对内时,有多么的稳定和有效。
那么在对外时,它就有可能,变得多么的僵化和低效!
【唐太宗李世民:……以文制武,固可防内乱,然遇强敌,恐失机变。兵者,诡道也,瞬息万变,岂能事事上请?】
【汉武帝刘彻:……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内外相制,互不统属。此乃兵家大忌!如此练兵,如何能与匈奴……不,与契丹之铁骑争锋?】
李世民和刘彻,这两位华夏历史上最擅长对外作战的帝王,几乎同时看出了这套制度背后,那致命的军事缺陷。
“没错。”陈安的声音,充满了惋惜。
“赵匡胤用他那把温柔的屠刀,成功地阉割了内部的猛虎。但他或许没有想到,这把刀,在无形之中,也斩断了整个帝国对外伸展的利爪。”
“一个重文抑武的时代,一个在军事上,开始变得步履蹒跚的时代,即将来临。”
“而那片远方的阴云,那个名叫‘契丹’的强大邻居,将会成为这个新生王朝,未来数百年,都挥之不去的噩梦。”
陈安的话音落下,光幕的背景,被一分为二。
一边,是开封城内,文人雅士,吟诗作对,一片繁华的文化盛景。
另一边,是北方草原上,契丹铁骑,弯弓搭箭,卷起漫天烟尘的肃杀之气。
文明与野蛮,繁荣与杀戮。
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息,在光幕中形成了强烈的对峙。
而夹在中间的,是那个刚刚统一,看似强大,却又埋下了巨大隐患的大宋王朝。
它的未来,将会走向何方?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剧透历史:历代帝王全破防(http://www.220book.com/book/M9Q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