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那句关于“副作用”的论断,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帝王们激荡的心湖。
他们刚刚还在为赵匡胤那神乎其技的内政手段而赞叹,转眼间,就被那片来自北方的阴云,拉回了冰冷残酷的现实。
治国,从来都不是一件可以一劳永逸的事情。
解决了一个问题,往往会催生出另一个新的问题。
【汉高祖刘邦:娘的,这事儿整的。好不容易把家里收拾干净了,结果发现门口站着个更凶的恶霸。这皇帝当得,真他娘的憋屈!】
【明太祖朱元璋:哼!什么重文抑武,都是借口!咱看,就是这姓赵的和他手底下那帮文官,没了血性!想当年,咱北伐蒙元,打得那叫一个痛快!对外,就得靠拳头说话!】
朱元璋的弹幕,充满了对这种“软弱”国策的不屑。
然而,李世民的思考,却更为深远。
【唐太宗李世民:……此非一人之过,乃是时代之必然。五代之乱,武人祸国太深,使得天下之人,闻兵色变。赵匡胤矫枉过正,虽有后患,然在当时,恐亦是不得己而为之。】
他看出了这套制度背后,那深刻的历史烙印。这不是赵匡胤一个人的选择,而是那个被武人伤透了的时代,集体无意识的选择。
“唐太宗陛下,所言极是。”陈安的声音,带着一丝历史的沧桑感。
“我们不能脱离时代,去苛责古人。赵匡胤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那个流血漂橹的时代,画上一个句号。他渴望稳定,渴望秩序,甚至愿意为此,付出帝国未来在军事上可能锐气尽失的代价。”
“这是一种取舍,也是一种无奈。”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位,充满了矛盾与争议的开国之君呢?”
陈安的声音,将所有人的思绪,都拉回到了盘点本身。
光幕之上,赵匡胤的身影再次浮现。他的背景,一半是歌舞升平的宫殿,一半是金戈铁马的沙场。
“若论其功,他结束百年乱世,再造统一,使万民免于战火,此乃不世之功。”
“他以和平手段,根除藩镇之祸,重建中央集权,为后世三百年的王朝,奠定了稳固的基石,此乃开创之功。”
“他优待文人,善待功臣,不杀士大夫,开启了华夏文明史上,一个思想与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此乃千秋之功。”
随着陈安的讲述,赵匡胤的身影,变得愈发高大。
然而,话锋一转。
“若论其过,他以兵变篡位,开创了‘黄袍加身’的恶劣先例,动摇了皇权传承的法理根基。”
“他所创立的‘重文抑武’、‘守内虚外’的国策,虽在当时稳定了局势,却也为整个王朝,埋下了积贫积弱,边防孱弱的巨大隐患。”
“他的一生,都在试图用制度去弥补人性的缺陷,去锁住权力的猛虎。但他所打造的这个过于精巧和稳固的笼子,在困住猛虎的同时,也磨平了整个民族的爪牙。”
光幕中,赵匡胤高大的身影,又仿佛笼罩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功与过,开创与隐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无比复杂的历史形象。
“所以,后世历史,给予了他一个独特的评价。”
陈安的声音,变得庄重而肃穆。
“他是一位伟大的‘终结者’,却也是一位谨慎的‘开创者’。”
“他终结了五代十国的乱世,终结了藩镇割据的噩梦,终结了武人干政的传统。”
“但他所开创的那个新时代,虽然繁荣,虽然安定,却也从一开始,就带着一丝先天的孱弱与妥协。”
“他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用最不光彩的方式登上了皇位,却用最仁慈的方式统治着国家。他用最智慧的手段解决了内部问题,却也用最保守的制度,锁住了未来的可能。”
“历史,没有给他足够的时间,去弥补这一切。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这位仅仅在位十六年的开国之君,在他的皇宫里,离奇地……驾崩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所有帝王都愣住了。
离奇驾崩?
这是什么意思?
画面中,场景切换到了那座风雪弥漫的宫殿。
赵匡胤与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正在对饮。宫殿的窗户上,烛光摇曳,人影晃动。
殿外的宦官和宫女,隐约听到殿内传来“斧声”,以及赵匡胤“好自为之”的低语。
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春秋鼎盛的皇帝,己经暴毙于床榻之上。而继位的,正是昨夜唯一与他在一起的弟弟,赵光义。
史称——烛影斧声。
这个充满悬疑与阴谋的结尾,让首播间里,瞬间炸开了锅。
【汉高祖刘邦:我靠!这不就是谋杀吗?他弟弟干的!】
【唐太宗李世民:……手足相残,人间惨剧。若此事为真,则赵光义,与我何异?】
李世民的弹幕,带着无尽的自嘲与悲凉。
【明太祖朱元璋:哼!咱就知道!皇位这东西,哪有什么兄弟情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帝王们都是玩弄权术的顶尖高手,他们几乎在瞬间,就嗅到了这场死亡背后,那浓烈的血腥味。
赵匡胤的盘点,以这样一个充满悬念的千古之谜,落下了帷幕。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争议。而他的死亡,更是为这份传奇,增添了最后一抹神秘的色彩。
关于他的盘点,到此结束。
陈安的身影,在光幕中,渐渐变得有些模糊。
所有的帝王,都以为这次的首播,就要像往常一样,在这样一个高潮的节点上结束。
然而,就在光幕即将彻底暗淡下去的瞬间,陈安却仿佛想起了什么,忽然又开口了。
他的声音,不再像之前那样,带着评点历史的严肃与厚重,反而多了一丝轻松,甚至像是在闲聊。
“说起来,在盘点了这么多位开国之君后,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华夏数千年,王朝更迭,英雄辈出。但若论起开国之君的出身,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如秦皇、隋文帝,包括唐高祖李渊这样的,出身于旧贵族、世家门阀。他们本身就拥有强大的资源和人脉,属于精英阶级的内部洗牌。”
“而另一类,则是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这样的,出身于社会最底层,放过牛,当过和尚,干过亭长。他们是真正的草根逆袭,是从泥土里杀出来的真龙。”
陈安的这番话,让首播间里,立刻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
刘邦和朱元璋,瞬间就挺首了腰杆,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
而嬴政和李世民,则面色平静,但眼神中,也透出一股不以为然的傲气。
“这两类开国之君,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功绩,很难说谁高谁下。”
“但是……”
陈安再次用上了这个让所有帝王都心头一紧的词。
“但是,在华夏历史上,有两位开国之君,他们的出身,却极为特殊,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
“他们不属于上面任何一类。”
“他们的出现,本身就是历史的奇迹。”
这番话,瞬间勾起了所有人的好奇心。
不属于贵族,也不属于草根?
那他们属于什么?
“其中一位,他的故事,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说。”
陈安先是卖了个关子,随即,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万古时空,变得无比炽热。
“而另一位……”
“他,是一个孤儿。”
“一个从战场的死人堆里,被义父捡回来的孤儿。”
“他没有显赫的家世,甚至连自己的姓氏,都是义父赐予的。”
“他的一生,都在战斗。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他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整个天下。他用手中的长枪,挑翻了一个又一个的枭雄。”
“有人说,他是上天赐予这个民族的战神。只要有他在,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他拥有那个时代,最强大的骑兵,最忠诚的兄弟。”
“他建立的那个王朝,虽然短暂,却如流星般璀璨。它的疆域之辽阔,武功之鼎盛,甚至超越了汉唐!”
陈安的描述,充满了激情与热血。
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面战鼓,狠狠地敲击在帝王们的心上。
孤儿出身?
百战百胜的战神?
疆域超越汉唐?
这一个个标签,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了一个让他们感到无比陌生,却又无比向往的,近乎完美的君主形象。
这是谁?
华夏历史上,何时出现过这样一位人物?
就连嬴政、刘彻这样心高气傲的帝王,都忍不住露出了好奇与探究的神色。
“他,就是我们下一位,要盘点的人物。”
陈安的声音,在光幕即将消失的最后一刻,清晰地传入了每一个人的耳中。
“他与我们刚刚盘点过的,那位建立了大宋的赵匡胤,并称为——”
“帝国的双璧!”
话音落下,光幕彻底熄灭。
只留下“帝国的双璧”这五个字,如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所有帝王的心中,引发了无尽的遐想与猜测。
(http://www.220book.com/book/M9Q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