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周末早上定好闹钟,计划用一整天复习考证的内容,刚翻开书,朋友发来消息:“陪我去逛街吧,最近商场打折,我一个人没意思”。你盯着屏幕犹豫了——心里清楚复习时间本来就紧张,可又怕说“不”会让朋友觉得“你不够意思”,最后还是关掉书本,回复“好啊,在哪集合”。结果逛了一下午,朋友买得开心,你却满脑子都是没看完的知识点,晚上回家还要熬夜补进度,越想越委屈;或者公司团建,大家都提议去爬山,你膝盖不好,却怕被说“不合群”“娇气”,硬着头皮跟去,爬到一半膝盖疼得首冒冷汗,只能在路边等着大家下山,全程没一点开心,还落下好几天的腿疼。
这些“委屈自己、迁就别人”的时刻,你以为是“懂事”“重感情”,其实是把“他人感受”放在了“自我感受”之上,慢慢弄丢了自己的节奏。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对个人而言,就是“自身的感受与需求”——你连自己的感受都不在意,连自己的需求都满足不了,又怎么能长久地对别人好?“把自身感受放在第一位”从来不是“自私”,是“自我关怀的底线”:就像飞机上的安全提示说的“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再帮助他人”,你只有先照顾好自己,才有精力、有能力去照顾身边的人;否则,你的“付出”不过是自我消耗,最后既委屈了自己,也未必能让别人真正受益。
职场里的“忽视自身感受”,最容易变成“隐性内耗”。比如有人总怕“同事不高兴”,同事让帮忙做份报表,哪怕自己手头的项目马上要截止,也会先放下自己的工作去帮忙;同事约着下班后一起吃饭,哪怕自己累得想回家休息,也会硬撑着去赴约。结果呢?自己的项目因为分心,做得马马虎虎,被领导批评;下班后的饭局没吃几口,还要强装热情,回家后累得连澡都不想洗。更让人心寒的是,你以为的“迁就”,在同事眼里可能只是“理所当然”——下次他们还是会找你帮忙,还是会约你参加不想去的聚会,因为他们知道“你不会拒绝”。
反观那些“重视自身感受”的人,在职场里反而更从容。比如同事让他帮忙做报表,他会笑着说“我手头的项目今天要交,实在抽不开身,你要是不急,明天我帮你看看?”;同事约他下班后吃饭,他会说“今天太累了,想回家休息,下次咱们周末约,我请你吃好吃的”。他不是“不合群”,是清楚自己的“优先级”——先完成自己的工作,先照顾自己的身体,再去考虑别人的需求。久而久之,同事们也知道他的“边界”,不会随便麻烦他,反而会因为他“做事靠谱、态度坦诚”,更愿意和他合作。职场里的认可,从来不是靠“无底线迁就”换来的,是靠“自身的价值”和“清晰的边界”赢得的。
友情里的“忽视自身感受”,则容易让“友情变味”。比如有人总怕“失去朋友”,朋友喜欢熬夜打游戏,哪怕自己作息规律、早上要早起上班,也会陪着朋友打到凌晨;朋友喜欢聊八卦,哪怕自己不感兴趣、觉得浪费时间,也会硬着头皮附和;朋友想借钱,哪怕自己手头不宽裕,也会从信用卡里套现借给对方。结果呢?自己因为熬夜,上班时频频走神,差点出错;因为聊八卦浪费时间,没来得及学新技能,错过了升职的机会;借出去的钱没要回来,朋友反而因为“你催过还钱”,慢慢疏远了你。你以为的“珍惜友情”,其实是“用委屈自己换友情”,可这样的友情本就不牢固——真正的朋友,不会让你委屈自己,不会让你违背自己的意愿,更不会让你为了他消耗自己。
我见过一对相处得很舒服的朋友,他们从不会勉强对方做不喜欢的事。比如一个人想周末去图书馆看书,另一个人想在家追剧,他们不会说“你陪我去吧”“你跟我一起看”,而是各自做自己想做的事,晚上再分享彼此的收获;一个人不想借钱给别人,另一个人不会说“你怎么这么小气”,而是会帮他分析“要不要借”,支持他的决定。他们的友情里没有“迁就”,只有“尊重”——尊重对方的感受,尊重对方的选择,所以他们的友情能维持很多年,而且越处越舒服。真正的友情,从来不是“形影不离”,是“我懂你的感受,你也懂我的需求”。
亲情里的“忽视自身感受”,最容易留下“遗憾”。比如有人总怕“父母失望”,父母希望他考公务员,哪怕他喜欢设计,也会放弃自己的爱好,硬着头皮备考;父母希望他早点结婚,哪怕他还没遇到合适的人,也会频繁去相亲,甚至和不喜欢的人订婚;父母希望他回老家工作,哪怕他在大城市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也会辞职回家。结果呢?公务员考试考了几次都没考上,反而因为长期压抑,变得越来越自卑;和不喜欢的人订婚,相处下来全是矛盾,最后只能退婚,还让父母跟着操心;回老家后,找不到合适的设计工作,只能做一份不喜欢的行政工作,每天过得浑浑噩噩。你以为的“孝顺”,其实是“用自己的人生换父母的满意”,可这样的“孝顺”既委屈了自己,也未必能让父母真正开心——父母真正希望的,是你能过得好、过得开心,而不是你为了他们勉强自己。
那些“重视自身感受”的人,在亲情里反而能和父母建立更健康的关系。比如父母希望他考公务员,他会耐心跟父母说“我喜欢设计,现在在大城市做设计工作,虽然辛苦,但我做得很开心,而且我己经拿到了几个项目,以后会越来越好”;父母希望他早点结婚,他会说“我知道你们担心我,但我想找个合得来的人,不想随便将就,你们放心,我会留意的”。他不是“不孝顺”,是用“坦诚”代替“迁就”——他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想法,让父母看到自己的努力,慢慢赢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亲情里的和谐,从来不是靠“委屈自己”换来的,是靠“相互理解”和“彼此尊重”达成的。
为什么我们总忍不住“忽视自身感受”?很多时候是因为“怕被贴标签”——怕被说“自私”“不合群”“不孝顺”,怕因为“重视自己”而失去身边的人。可你有没有想过,真正在乎你的人,不会因为你“重视自身感受”就离开你;那些因为你“拒绝迁就”就疏远你的人,本就不是值得你珍惜的人。就像有人说的“你怎么对待自己,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你把自己的感受当回事,别人才会把你的感受当回事;你总委屈自己,别人也会觉得“你委屈点没关系”。
还有人把“重视自身感受”和“自私”混为一谈,觉得“凡事想着自己就是自私”。可“自私”是“只考虑自己,不顾别人的感受”,而“重视自身感受”是“先考虑自己的感受,再合理地考虑别人的感受”——前者是“损人利己”,后者是“利己不损人”。比如你拒绝帮同事做报表,不是“不管同事的死活”,是“先完成自己的工作,再看能不能帮他”;你拒绝朋友的熬夜邀约,不是“不管朋友的孤单”,是“先照顾自己的身体,再找合适的时间陪他”。这两者的区别,就像“先吃饱饭再帮别人做饭”和“自己饿着肚子也要先给别人做饭”——前者是理性的善意,后者是盲目的消耗。
那么,该怎么学会“把自身感受放在第一位”,做好自我关怀?分享三个简单却实用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做决定前问自己两个问题”。每次遇到需要“迁就别人”的情况,先停下来问自己:“我现在开心吗?”“这件事对我有好处吗?”。如果答案都是“否”,就果断拒绝;如果答案有一个是“是”,再考虑要不要做。比如朋友约你逛街,你问自己“开心吗?”(不开心,因为要复习)“对我有好处吗?”(没有,会耽误复习),那就可以拒绝;如果朋友约你去看你喜欢的展览,你问自己“开心吗?”(开心)“对我有好处吗?”(有,能放松心情),那就可以答应。这两个问题能帮你快速理清“自己的需求”,避免被“怕别人不高兴”的情绪左右。
第二个方法:“每周留一段‘自我时间’”。不管多忙,每周都要留至少半天时间,完全属于自己,不被任何人打扰。这段时间里,你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看书、看电影、发呆、哪怕只是睡一觉。这段“自我时间”就像“充电时间”,能帮你恢复精力,找回对自己感受的敏感度。比如有人每周日下午都留半天时间,关掉手机,在家泡一杯茶,看一本喜欢的书,这段时间里,不管是同事找他帮忙,还是朋友约他出去,他都会说“我周日下午有安排,下次再说”。慢慢的,身边的人也会尊重他的“自我时间”,他自己也会因为这段时间的“充电”,变得更有活力。
第三个方法:“学会‘温和拒绝’,不用过度道歉”。很多人不敢拒绝别人,是怕“伤害别人的感情”,所以拒绝时会反复道歉,说“对不起,我真的不行”“不好意思,麻烦你了”,这样反而会让对方觉得“你其实可以帮忙,只是不愿意”。其实,拒绝可以很温和,也不用过度道歉,比如“我现在不方便,下次再帮你吧”“我不太想做这件事,你问问别人好不好?”。简单、坦诚的拒绝,比带着愧疚的道歉更有力量,也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最后想跟你说,“把自身感受放在第一位”不是“任性”,是“对自己负责”;不是“疏远别人”,是“筛选真正值得的关系”。你要知道,你的感受很重要,你的需求很重要,你的人生也很重要——你不用靠“委屈自己”来赢得别人的认可,不用靠“迁就别人”来维持关系。当你开始重视自己的感受,开始满足自己的需求,你会发现,你变得更开心、更从容,身边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健康、更舒服——因为你好了,你身边的一切才会跟着好起来。
毕竟,人生是你自己的,日子也是你自己过的,与其委屈自己迎合别人,不如好好照顾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才是对自己最好的负责,也是《财富法则》要教给你的“顶级自我关怀思维”。
作者“这个世界我来过”推荐阅读《从谋生到掌控财富认知升级》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MBC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