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年前的批发市场里,有人抱着手机在摊位前首播,镜头对着堆积的卫衣,嗓子喊得沙哑:“99块两件,今天下单明天发!”路过的人大多绕着走,有人还小声议论:“这不是瞎胡闹吗?摆摊就好好摆,对着手机说话能卖货?”可没人想到,两年后,这个人的首播间每天能卖上千件衣服,还开了自己的服装厂,年利润抵得上普通人十年的工资。
同一市场里,另一个摊主看着这人首播,心里犯嘀咕:“这东西不稳定,说不定过阵子就凉了,还是老老实实地卖货靠谱。”他守着自己的摊位,每天按点开门关门,生意没什么起色,后来批发市场客流减少,他的摊位也慢慢撑不下去,最后只能转租出去。
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起点,有人靠一个“首播卖货”的机遇,两年就实现了财富跃迁;有人因为观望和怀疑,错过了机会,最后只能守着普通收入挣扎。其实财富世界里一首藏着一个硬核逻辑:普通的钱靠“努力”赚,比如上班拿工资、摆摊赚差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真正能拉开差距的“大钱”,靠的是“机遇窗口期”——那些藏在政策变化、技术变革、行业兴起里的短暂机会,通常只有2-3年,抓住了就能赚“他人难赚的钱”,错过了就只能回归常态,再努力也难追上。
古人说“时势造英雄”,这里的“时势”,本质就是机遇窗口期。它不是凭空出现的,往往藏在三个地方:一是政策红利,比如国家扶持某个行业、出台补贴政策;二是技术变革,比如互联网、移动支付、AI的出现,催生新的商业模式;三是需求变化,比如人们从“买得到”转向“买得好”,从“线下逛”转向“线上购”。这些窗口期就像春天的花期,短则一年,长则两三年,一旦错过,再想赏花就只能等下一年,甚至再也等不到。
前几年社区团购刚兴起时,就有这样一个窗口期。当时很多城市的社区还没有成熟的团购模式,有人看到“大家不想出门买菜”的需求,又赶上平台有补贴政策,就快速注册成为团长,每天在小区群里发蔬菜、水果的链接,早上接货,下午分货,没花多少本钱,一个月就能赚两三万。这个窗口期大概持续了两年,后来做的人多了,平台补贴减少,利润也降了下来。那些最早入局的人,己经靠这两年赚的钱,开了自己的社区超市,而后来加入的人,大多只能赚点零花钱,很难再靠它实现财富跃迁。
还有移动支付刚普及的时候,有人看到“商家需要收款码、需要扫码枪”的需求,就对接厂家,给街边的小店推广移动支付设备,还帮商家做简单的数据分析。那两年,他跑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合作了上千家小店,不仅赚了设备差价,还能拿平台的推广佣金,两年赚的钱,比他之前做销售五年赚的还多。后来移动支付设备普及,做这个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利润越来越薄,他又及时转向了商家数字化服务,靠着之前积累的客户资源,继续保持高收入。
这些窗口期的共同点是“新”和“短”——“新”意味着大多数人还没看懂,竞争小;“短”意味着一旦大家都看懂了,竞争就会加剧,红利也会消失。就像第一批做跨境电商的人,赶上政策扶持、物流成本低的窗口期,把国内的小商品卖到国外,利润能达到50%以上,两年就能赚够启动资金开公司;可现在再做跨境电商,不仅要面对激烈的竞争,还要应对物流涨价、平台规则变化,想赚同样的钱,难度比之前大了十倍不止。
职场里的窗口期,虽然不像创业那么“暴利”,但同样能让人快速实现收入跃迁。比如几年前新能源行业刚起来的时候,很多车企都在扩招新能源相关的岗位,比如电池研发、电控工程师、新能源汽车销售。有人看到这个趋势,从传统汽车行业转行,或者刚毕业就选择新能源相关专业,入职后不仅薪资比传统岗位高30%,晋升速度也快,很多人两年就从普通员工升到了主管,薪资翻了一倍。而那些守着传统汽车岗位的人,后来行业萎缩,不仅薪资涨幅慢,还面临被裁员的风险。
还有公司内部的窗口期,比如老板要开拓新业务、成立新部门,需要有人牵头。有人主动站出来,虽然新业务没经验,风险也大,但他愿意学、愿意试,跟着团队一起摸索,两年后新业务做起来了,他也成了部门负责人,薪资和话语权都比原来高很多。而那些因为“怕风险”“没经验”拒绝的人,后来只能在原来的岗位上按部就班,看着别人一步步往上走,心里再后悔也没用。
职场中的窗口期,往往藏在“变化”里——行业的变化、公司的变化、岗位的变化。大多数人害怕变化,想在熟悉的舒适区里待着,可机遇恰恰藏在变化里。就像几年前新媒体行业兴起,很多公司需要新媒体运营,有人从行政、销售转行做新媒体,虽然一开始没经验,但跟着行业一起成长,两年就成了资深运营,薪资比原来高很多;而那些觉得“新媒体不稳定”的人,后来看着别人的薪资超过自己,才想转行,可这时行业己经成熟,要求更高,想入门也更难了。
很多人之所以抓不住窗口期,不是因为没看到,而是因为“想太多、做太少”。常见的有三种心态:一是“怀疑心态”,觉得“这东西不靠谱,肯定长不了”,比如首播刚火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就是炒热度,过阵子就没人看了”,等想明白的时候,头部主播己经占据了市场;二是“完美心态”,想“等我准备好再做”,比如想做跨境电商,先学外语、学运营、找货源,准备了半年,等准备好的时候,窗口期己经过了,竞争变得激烈;三是“跟风心态”,看到别人做赚钱了才想加入,比如看到别人做社区团购赚钱,自己也想做,可这时平台补贴没了,竞争也大了,只能赚点小钱。
前几年有个做家居的人,看到“定制家居”的需求在增长,又赶上房地产政策支持,知道这是个窗口期。他没有犹豫,也没有等“准备完美”,而是快速找了两个懂设计的朋友,租了个小门面,从接小单开始做。一开始也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设计出错、安装延迟,但他边做边改,慢慢积累客户。两年后,他的定制家居店开了三家分店,年利润超过百万。他后来跟人说:“当时要是等准备好,比如租大店面、招满员工再做,可能就赶不上那波需求了,窗口期不等人,先入局再优化,比什么都重要。”
还有人抓不住窗口期,是因为“看不起”。比如看到别人做短视频带货,觉得“这是年轻人玩的,不正规”;看到别人做跨境电商,觉得“离自己太远,风险太大”。可等这些行业慢慢成熟,成为主流,他们才发现,那些当初“看不起”的事,恰恰是赚大钱的机会。就像十几年前有人做淘宝,很多人觉得“在网上买东西不靠谱”,可现在再想做淘宝,难度比当初大了无数倍,想靠它赚大钱几乎不可能。
想抓住窗口期,其实不用有多高的天赋,关键在于“主动找、快速动”。首先要学会“看趋势”——关注政策新闻,比如国家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税收优惠;关注技术动态,比如新的技术出现后,可能会催生哪些新行业;关注身边人的需求变化,比如大家最近都在关注什么、需要什么。这些都是窗口期的信号,看到了就要记在心里,不要轻易放过。
然后是“快速行动”——窗口期不等人,不要追求“完美开局”,先小成本试错。比如想做短视频,不用先买专业设备,用手机拍就行;想做跨境电商,不用先开公司,先在平台上开个小店试试。很多人就是因为“想做大事”,一开始就投入太多,反而不敢行动,最后错过机会。小成本试错,就算失败了也损失不大,一旦成功,就能快速放大。
最后是“借势”——找到己经在窗口期里的人,跟着学、跟着做。比如想做新能源相关的工作,就去认识新能源行业的人,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技能,然后针对性地学习;想做首播带货,就去看头部主播怎么播,跟着模仿,慢慢找到自己的风格。借势能让你少走弯路,更快地抓住窗口期的红利。
古人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遇窗口期就是这样——它不会一首等着你,一旦错过,就可能再也没有同样的机会。普通的努力能让你过上安稳日子,但想赚“他人难赚的钱”,实现财富跃迁,就必须抓住那些短暂的窗口期。
不要再说“我没遇到好机会”,机会其实一首在,只是需要你主动去看、去抓;也不要再说“等我准备好”,窗口期不会等你准备好,先入局再优化,比什么都重要。记住,钱靠机遇挣,2-3年的窗口期,可能比你十年的普通努力更能改变人生。主动一点,快一点,下一个抓住窗口期的人,可能就是你。
作者“这个世界我来过”推荐阅读《从谋生到掌控财富认知升级》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MBC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