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常有这样的场景:某个新行业刚冒头,有人靠它赚了钱,立刻就有声音骂“这钱来得不干净”;某个人在投资里赚了差价,马上有人说“这是投机倒把,没道德”。这些骂声里藏着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真相——多数人面对自己看不懂的复杂局面时,会下意识退到“道德判断”的舒适区里,用贴标签、下批判的方式逃避深层逻辑的思考,最后不仅没搞懂世界的规则,还错过了本该抓住的财富机遇。
老话说“遇事不决先论对错,论完对错忘初衷”,这话戳中了很多人的认知惯性。复杂的事情往往牵扯多方利益,比如某个行业的灰色地带,背后可能有未被满足的需求、监管滞后的空白、供应链的痛点,要理清这些,得花时间查数据、问从业者、研究政策,过程费心费力,还可能要承认自己“不懂”——这对很多人来说是种焦虑。而道德判断就简单多了:把参与者归为“好人”或“坏人”,把事情定性为“道德”或“不道德”,一旦贴上标签,心里就踏实了,仿佛自己站在了正义的一边,既不用面对认知不足的挫败,也不用承担分析失误的风险。就像看到有人做跨境电商赚了钱,有人连“保税仓”“关税政策”都没搞懂,就先骂“肯定是卖假货、逃税”,骂完了,自己也就不用去学跨境电商的运营逻辑了。
这种认知惯性,在财富决策里最容易让人栽跟头。比如几年前共享经济兴起时,有平台推出共享充电宝,一开始很多人骂“这是收智商税,几块钱的东西租一天十几块,黑心”。他们只看到了“租金贵”这个表面现象,却没去想背后的需求:年轻人出门总忘带充电宝,手机没电的焦虑是真实的;机场、商场这些场景里,找插座不方便,共享充电宝能解决紧急问题。更有人没去分析平台的盈利逻辑——租金只是一部分,机身广告、用户数据、和商家分成都是收益点。后来呢?骂的人还在骂,而那些放下道德批判、去研究需求的人,有的成了平台的城市代理,有的开起了共享充电宝的线下网点,几年下来赚得盆满钵满。这就是道德判断的代价:用情绪代替思考,把机会挡在了门外。
再看投资领域,这种现象更常见。比如股票市场里,某只股票突然上涨,有人不去分析公司的业绩、行业的政策、资金的流向,反而说“肯定是庄家在炒作,坑散户”;看到有人做价值投资,低买高卖,就骂“这是割韭菜,没良心”。他们不知道,股票上涨可能是因为公司拿到了大订单,也可能是行业迎来了政策红利,而价值投资的核心是研究公司的内在价值,这些都需要花时间看财报、读行业报告。而骂人的人,用“庄家黑心”“韭菜活该”的道德批判,掩盖了自己不懂投资逻辑的事实,结果呢?要么不敢入场错失收益,要么盲目跟风追涨杀跌,最后亏了钱还继续骂“市场不道德”,陷入恶性循环。
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像器物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和判断标准。可很多人面对复杂世界,偏偏把道德当成了唯一的判断工具。就像职场里,看到同事靠跟客户搞好关系拿到订单,有人就骂“这是拍马屁,没真本事”,却没去想“客户关系”也是职场能力的一部分——了解客户的需求、解决客户的顾虑、维护长期信任,这些都需要技巧和经验。骂人的人只看到了“讨好”的表面,没看到背后的“价值交换”,最后自己业绩上不去,还总觉得“怀才不遇,世道不公”。还有些人看到别人做“to B”生意,靠对接资源赚钱,就说“这是倒买倒卖,没技术含量”,却没去分析资源对接的难度:要知道哪类企业有需求、哪类供应商能满足、怎么规避合作风险,这些都需要长期积累的行业认知。结果,骂的人还在原地抱怨,懂行的人己经靠资源整合赚了不少钱。
道德判断之所以成了认知舒适区,还有一个深层原因:它能给人带来“心理优越感”。当一个人说“我才不赚那种黑心钱”时,潜台词其实是“我比那些赚钱的人更高尚”。这种优越感能掩盖自己赚钱能力不足的尴尬,比如有人工资低,却安慰自己“我赚的是干净钱,那些赚得多的都有问题”,用道德上的“高尚”弥补经济上的“窘迫”。可现实是,财富的积累需要看懂规律、解决问题,而不是靠道德批判获得心理安慰。老话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如果连“独善其身”的经济基础都没有,所谓的“道德高尚”,往往只是认知不足的遮羞布。就像有人连基本的理财知识都不懂,却骂“买基金的都是想不劳而获”,其实是自己没能力分析基金的持仓和风险,只能用道德批判来逃避学习。
更可怕的是,长期依赖道德判断,会固化认知,让人失去成长的可能。比如有人总觉得“赚钱的都不道德”,时间久了,就会对所有新的财富机会产生抵触——看到别人做首播带货,就骂“低俗”;看到别人做知识付费,就骂“割韭菜”;看到别人做社群电商,就骂“传销”。最后,自己永远停留在“靠死工资谋生”的阶段,却把原因归结为“世道不好,没道德的人太多”,从来没想过是自己的认知困住了自己。就像老话说“少见多怪,多见不怪”,认知越浅的人,越容易用道德判断衡量一切;认知越深的人,越明白世界的复杂,知道很多事情不能用“非黑即白”的道德标准来评判。
那么,该怎么跳出这种道德判断的舒适区?其实很简单,就是遇到复杂事情时,先把“对不对”的问题放一放,先问自己三个“是什么”:第一,这件事背后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比如看到有人做老年保健品的生意,别先骂“骗老人钱”,先想老人为什么会买——是怕生病、缺陪伴,还是需要健康知识?第二,参与这件事的各方,都有什么利益诉求?比如商家想赚钱,老人想健康,监管想规范市场,搞懂这些,才能找到共赢的点。第三,有没有合规的办法满足这些需求?比如做老年保健品的,能不能不夸大功效,而是配套健康讲座、上门体检,把产品变成“健康服务包”?很多时候,所谓的“灰色地带”,其实是需求先出现、规则没跟上,只要能找到合规的路径,就能把“不道德”的标签变成“有价值”的生意。
早年社区团购刚兴起时,也有很多人骂“抢菜贩的生意,让底层人没饭吃”,可有人没跟着骂,而是去调研:菜贩的痛点是进货成本高、损耗大、客源不稳定;城市年轻人的痛点是没时间买菜、菜市场离家远。于是他们做了一件事:把菜贩发展成社区团长,让菜贩负责收集邻里的订单,平台负责集中采购、配送到社区,菜贩既能赚佣金,又能减少损耗。最后,不仅年轻人买到了便宜菜,菜贩的收入也涨了,平台也赚了钱——这就是跳出道德判断,解决问题的结果。
最后想起罗素说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其实这句话也适用于财富认知:世界的复杂和多态,才是财富机遇的来源。如果所有事情都能靠“道德”两个字讲清楚,那人人都能轻松赚钱了。普通人要想从“被动谋生”走向“主动掌控财富”,首先要打破的,就是用道德批判代替理性分析的认知惯性。放下标签,首面复杂,去学、去问、去分析,才能看懂那些藏在“看不懂”背后的规律,抓住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毕竟,老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花时间提升认知,比花时间骂街,要实在得多。
(http://www.220book.com/book/MBC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