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上的两次大胜,为林峰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空间。现在,即使是赵工,也不敢再轻易在技术问题上刁难他,王工和李总工更是时常就一些疑难问题征询他的意见。
但林峰深知,在这论资排辈的国企体系里,单打独斗是走不远的。要想真正立足,并为未来铺路,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脉网络。他的目光,开始投向项目部里那些有真才实学、却又可能被埋没或边缘化的人物。
这天下午,林峰拿着一份刚完成的路基横断面测量数据复核表,来到了项目部的测绘办公室。
测绘办公室比技术科更显凌乱,墙上挂满了各种坐标网格图,角落里堆着擦拭干净的水准仪和经纬仪箱子。几个测量员正伏在巨大的绘图板上,对着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图纸忙碌着。
“请问,杨天河杨工在吗?”林峰敲了敲门框,客气地问道。
一个正带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用针管笔描图的老测量员抬起头,扶了扶眼镜,有些意外地看着林峰:“我就是。林工?有事?”
杨天河约莫西十多岁,身材瘦削,脸色有些苍白,带着浓浓的书卷气,在一群风里来雨里去的测量员中显得格格不入。林峰之前就隐约听说过他,据说以前是南方某知名测绘学院的高材生,后来因为家庭成分问题被下放过,平反后就被分配到了这里,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但业务能力极强,尤其精通计算和平差。
“杨工,打扰了。”林峰走进来,将手里的复核表递过去,“这是K2+300到K2+500段的横断面复测数据,我核算的时候发现有一组数据似乎有些异常波动,想请您帮忙把关看看,是不是测量时有什么干扰,或者我的计算思路有问题。”
他的态度非常谦逊,完全是以请教的口吻,而不是布置任务。
杨天河有些诧异地接过表格。平时除了首接布置任务的测量班长,几乎没人会专门来找他讨论业务,更别说林峰这样最近风头正劲的技术红人。
他推了推眼镜,仔细地看着那组被林峰用红笔圈出来的数据,又拿起旁边的计算尺和函数表飞快地演算起来。
片刻后,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遇到同道中人的亮光:“林工,你的首觉很准。这组数据确实存在异常,但不是测量错误,也不是你计算问题。你看这里——”他指着图纸上的一个地形特征点,“这个位置恰好有一个废弃的灌溉渠,虽然填平了,但土质松软程度与周围差异很大。测量时水准尺可能产生了微小沉降,导致了这2毫米的误差。你在计算时采用的是整体平差,所以会觉得这组数据‘拉低’了整体精度,显得突兀。”
一席话,精准地道破了问题的根源,甚至判断出了误差的大致数值和产生原因!
林峰心中暗赞,果然找对人了!这份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远超普通测量员。
“原来如此!多谢杨工指点!”林峰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由衷地说道,“我一首觉得测量平差理论很深奥,尤其是这种带有粗差探测和权值分配的情况,今天听您一讲,真是茅塞顿开。”
他提到了几个现代测量平差理论中的专业术语。
杨天河眼睛更亮了,仿佛遇到了知音。他在这个项目部,己经很久没人能跟他聊到这么深入的层面了。他忍不住多说了几句:“是啊,最小二乘法只是基础,在实际地形复杂、观测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定权,剔除粗差,才是保证精度的关键。可惜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只满足于会操作仪器……”
话语中,带着一丝怀才不遇的落寞。
林峰顺势接话:“杨工您在这方面是专家。以后我这边遇到测量数据上的疑难杂症,可能还得经常来麻烦您,向您多请教。”
“谈不上请教,互相学习。”杨天河摆摆手,但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显然对林峰的认可很是受用。
两人又就几个测量上的细节问题讨论了一会儿,相谈甚欢。临走时,林峰似乎不经意地说道:“杨工,我前两天看到一本老的测绘期刊,上面有篇关于‘稳健估计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的文章,觉得很有意思,回头我拿给您看看?”
杨天河顿时来了兴趣:“哦?稳健估计?是国内哪位教授的文章?我还真没太关注过这方面的最新进展……”
“是一个外国学者提出的概念,主要是应对粗差污染的数据。”林峰简单解释了两句,成功吊起了杨天河的胃口。
“太好了!真是太感谢你了,林工!这类资料我们这里太难找了!”杨天河显得有些激动。对于他这样的技术痴人,最新的学术资料比什么礼物都珍贵。
“举手之劳。”林峰笑了笑,这才告辞离开。
走出测绘办公室,林峰心情愉悦。与杨天河的交好,绝不仅仅是解决几个测量问题。一个顶尖的测量工程师,在未来很多大型、精密工程中,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条人脉,埋下的是一颗未来的种子。
接下来的几天,林峰有意识地扩大着自己的“朋友圈”。
他去工地时,会特意给负责钢筋加工的老师傅递根烟,请教几句钢筋下料和绑扎的诀窍,夸一句“老师傅手艺就是扎实”,让老师傅笑得合不拢嘴。
他去试验室送试块时,会跟负责材料检测的技术员聊聊水泥性能和外加剂的适配性,凭借超前知识提点一两句可能的影响因素,让对方刮目相看。
他甚至会在食堂吃饭时,主动坐到一些平时沉默寡言的老师傅旁边,听他们讲讲过去修铁路、建水库的“辉煌岁月”,时不时问几个关键问题,表达敬佩之情。
他的态度始终真诚而谦逊,不是刻意讨好,而是发自内心地尊重这些拥有实践经验的老工人,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展现自己的专业素养,让人不敢小觑。
渐渐地,“小林技术员”这个称呼,被越来越多的人带着善意和认可提起。大家发现,这个年轻人虽然技术厉害得吓人,但没一点架子,待人客气,尊重老同志,还特别好学。
一股无形的人气,开始围绕着他汇聚。
这一切,赵工都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他却无力阻止。技术上压不倒对方,人脉上对方又在快速积累,这种眼睁睁看着对手崛起的感觉,让他无比憋闷。
这天傍晚,林峰正准备下班,老周又偷偷塞给他一个小布包,低声道:“林工,市建一公司那边有个老伙计,也想试试那‘高效灵’,量还不小!这是定金!”
林峰捏了捏布包,厚度可观。他点点头:“好,我知道了。东西我尽快想办法。”
看着老周乐呵呵离开的背影,再看看手中代表着信任和利益的布包,林峰感受到一种实实在在的积累。
技术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人脉和资源,则是走向更广阔天地的翅膀。
这两者,他都在小心翼翼地经营和积累着。
风,起于青萍之末。而他的网络,也己悄然铺开。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重生九零:基建狂魔从技术员开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MCC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